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先秦庄子笔下的猴子是愚笨的。《庄子·齐物论》有“朝三暮四”的故事,说的是狙公给众猴芋,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众狙皆怒”;改为早上给四个芋,晚上给三个,“众狙皆悦”。——猴子们的愚,就愚在只孤立地看数字,而不懂作事实的比较。到了明代,猴子也和人一起进步,变得聪明了起来,刘基的《郁离子·瞽聩》说,狙公用暴力迫众猴交物,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向众猴提了三个问题:(1)山上的果树是不是狙公栽的?(2)没有狙公就不能采果子吗?(3)我们为什么要为他服务?得了它的启发,众猴终于起来造反,“狙公卒馁而死”。——这只聪明的小猴之所以聪明,就是困为它懂得用比较法启发众猴:有狙公存在与没有狙公存在,有何两样?受了它的启发,众猴觉悟了,于是就打破牢笼,夺回劳动果实,相携入林去过自由的生活了。人是万物之灵,其智力当然是猴子所不能比及的。人的思维之灵,就在于他们不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在事物的联系中,在事物对立面的比较综合中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比较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是符合唯物辩证的观点的。希望上海市的这一教学改革信息,能廓开全国同仁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2.
先秦庄子笔下的猴子是愚笨的。《庄子·齐物论》有“朝三暮四”的故事,说的是狙公给众猴芋,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众狙皆怒”;改为早上给四个芋,晚上给三个,“众狙皆悦”。——猴子们的愚,就愚在只孤立地看数字,而不懂作事实的比较。到了明代,猴子也和人一起进步,变得聪明了起来,刘基的《郁离子·瞽聩》说,狙公用暴力迫众猴交物,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向众猴提了三个问题:(1)山上的果树是不是狙公栽的?(2)没有狙公就不能采果子吗?(3)我们为什么要为他服务?得了它的启发,众猴终于起来造反,“狙公卒馁而死”。——这只聪明的小猴之所以聪明,就是困为它懂得用比较法启发众猴:有狙公存在与没有狙公存在,有何两样?受了它的启发,众猴觉悟了,于是就打破牢笼,夺回劳动果实,相携入林去过自由的生活了。人是万物之灵,其智力当然是猴子所不能比及的。人的思维之灵,就在于他们不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在事物的联系中,在事物对立面的比较综合中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比较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是符合唯物辩证的观点的。希望上海市的这一教学改革信息,能廓开全国同仁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3.
先秦庄子笔下的猴子是愚笨的。《庄子·齐物论》有“朝三暮四”的故事,说的是狙公给众猴芋,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众狙皆怒”;改为早上给四个芋,晚上给三个,“众狙皆悦”。——猴子们的愚,就愚在只孤立地看数字,而不懂作事实的比较。到了明代,猴子也和人一起进步,变得聪明了起来,刘基的《郁离子·瞽聩》说,狙公用暴力迫众猴交物,有一只聪明的小猴向众猴提了三个问题:(1)山上的果树是不是狙公栽的?(2)没有狙公就不能采果子吗?(3)我们为什么要为他服务?得了它的启发,众猴终于起来造反,“狙公卒馁而死”。——这只聪明的小猴之所以聪明,就是困为它懂得用比较法启发众猴:有狙公存在与没有狙公存在,有何两样?受了它的启发,众猴觉悟了,于是就打破牢笼,夺回劳动果实,相携入林去过自由的生活了。人是万物之灵,其智力当然是猴子所不能比及的。人的思维之灵,就在于他们不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在事物的联系中,在事物对立面的比较综合中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比较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科学,是符合唯物辩证的观点的。希望上海市的这一教学改革信息,能廓开全国同仁的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4.
朝三暮四     
狙公赋芋,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这则庄子寓言讲的是,养猕猴的老翁给猴子们分发橡子,老翁说:“早上发三个,晚上发四个。”猴子们听了都非常愤怒。老翁便说:“那就早上发四个,晚上发三个吧。”猴子们又都高兴起来。  相似文献   

5.
朝三暮四     
◆成语出处《庄子·齐物论》◆成语解释原比喻聪明的人善于使用手段,愚笨的人不善于辨别事物。后来比喻反复无常。◆成语故事战国时候,宋国有一个老人,非常喜欢猴子。他在家中的院子里养了许多猴子,左邻右舍都称他为“狙公”(狙,古代指猴子)。日子一久,狙公和猴子居然能沟通了。狙公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橡子。几年之后,他的手头越来越不宽裕了,而猴子的数目却越来越多。他想把每天的橡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还是照例给你们四颗橡子,而晚上给你们三颗橡子,不知你们同意不同意?”猴子们听…  相似文献   

6.
近读《庄子·齐物论》,其中有“朝三暮四”的典故。说的是:古有狙公。他常常与猴子打交道,深懂猴子的心理。他经常想方设法以满足猴子的要求,尽量让它们高兴。后来,由于生意欠好,手头拮据,不得已“将限其食”,便对猴子们说:“你们早上吃三个橡实,晚上四个,够了吧?”猴子们听后都很生气,发出了呜呜的愤怒声。这时,狙公随机应变,及时说道:“好吧,晚上四个,早上三个,怎么样?”只见“众狙伏而喜”。今日观之,狙公掌握了猴子的第一手资料,非常熟悉它们的生活习性、心理活动特点,又善于审时度势,适可而止,当机立断。最初的方案是“朝三暮四”,一旦发现不适合实际情况,就接受意见并及时进行调整,拿出“暮四朝三”的新方案。狙公运用“倒转思考法”即逆向思维,拿出新方案、推出新招的胆识和聪明是难能可贵的!这对我们实是一有益的启发。在新的形势下,教师面对的是思想十分活跃、求知欲望非常强烈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方法能否适应他们?我想,狙公的思维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宋国有位狙公[狙(ju):猕猴,狙公:养猕猴的人,]养了一只猴子,他每天早晨给猴子4支橡子(一种猴子的食物),猴子十分高兴地吃了,到了晚上,再给它3支,猴子就大吵大闹,可他每天也只有这几支橡子,于是他改为早上给3支,晚上给4支.  相似文献   

8.
庄子曾经说了一个有趣的故事: 养猴子的老人,拿着栗子去喂猴子们,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可以吗?”猴子们非常生气;聪明的老人就改口说:“那么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怎么样?”猴子们全都高兴地跳起来。  相似文献   

9.
换序之妙     
在语言运用中,语序安排不好,必然有损于意思的表达。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灵活地变通一下语序,反而会在很多方面产生非同一般的表达效果,使语言顿显"亮色"。"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橡子的总数没有变,狙公施弄骗术,把分配方式加以改变,猴子们转怒为喜,狙公也达到了限食的目的。成语"朝三暮四"就是凭借话语层次的换序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庄子·齐物论》中有个大家所熟悉的“朝三暮四”的寓言故事: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先诳之曰:“与若茅,朝四而暮三,足乎?”从狙皆伏而喜。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期,宋国有位狙公养了一群猴子。他用橡子作食物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早上每位给3个橡子,晚上给4个,猴子们都很不高兴;后来他又说,早上  相似文献   

12.
朝三暮四     
春秋时,宋国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人们叫他狙公。猴子越养越多,食物就成了问题。狙公打算减少它们每天的食物,把每天的栗子由8颗改为7颗,又怕它们不顺从自己,因此想了一个办法。一天,狙公对猴子们说:“以后,我每天给你们吃栗子,早上3颗,晚上4颗,够吗?”猴子们听了,顿时又跳又叫地吵闹不体。  相似文献   

13.
庄子曾经说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养猴子的老人,拿着栗子去喂猴子们,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可以吗?”猴子们非常生气;聪明的老人就改口说:“那么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怎么样?”猴子们全都高兴地跳起来。这个故事很具讽刺性。“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实质上都一样七个,只是形式上玩了点花样而已。或许最先进入眼睛、耳朵的印象,往往最容易引起你不经大脑的情绪反应。猴子之所以对“朝三暮四”生气,是因为第一个印象只有“三个”,太少了。而对“朝四暮三”的第一个印象却是“四个”,比较多,当然高兴起来。至于三个加四个,与四个加三个…  相似文献   

14.
一只小猴晚上到井边玩,发现了井里的月影,就大叫起来:“月亮掉到井里去了!月亮掉到井里去了!”喊声惊动了众猴,都赶到井边来帮助捞月亮,它们一个接着一个挂下井去,6个猴子相接吧,离水面还差30厘米;7个猴子相接吧,又超过了30厘米,连小猴的头都要闷入水中,哪里还好捞月亮呢?老猴说,“这井从口到水面到底有多深呢?我伸出手高96厘米,其余的猴子依次矮6厘米,谁能算出结果来?”  相似文献   

15.
有那么一个刘老头,家里养着一群猴;刘老头天天让猴吃蜜桃,猴儿们吃得乐陶陶。‘、岁,、广-、.’,、了口、.了、产.、J产、口a‘、.诊.、‘r、,了、了通、‘,、d了、rJ.、亡了、‘.’、.产、:’、,.户.、‘‘.、.夕刘老头想要考考猴,猴儿们跳跳蹦蹦围住刘老头;刘老头摸摸拍拍这群猴,告诉小猴以后怎样去吃桃。“早上四只桃,晚上三只桃,一天只能吃七只桃。”刘老头眯起眼睛看小猴。“早上三只桃,晚上四只桃。”刘老头歪着脖子看小猴。小猴听完直点头:“早上三只桃,晚上四只桃,嗯—晚上比早_L多只桃……”小猴高兴得翻跟头,谢谢刘老头多加了一…  相似文献   

16.
《新作文》2006,(4)
有这样一群聪明的猴子,它们为晚上吃的栗子是四颗而早上却只有三颗而气忿,于是主人一狠心,一跺脚,说:“以后给你们早上四颗.晚上三颗!”猴儿们心里却乐开了花。自以为聪明的猴子们哪里知道,早上多出的那颗栗子,是从晚上那四颗中“挪”出来的,它们连半颗栗子都没多得到。  相似文献   

17.
在森林深处的瀑布旁生活着一群猴子,猴子们都自视自己非常聪明,便互相看不起对方,而对于别人提出的建议,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会互相挑剔。这天晚上,老猴王招集众猴在瀑布旁的山上一同赏月。老猴王指着下面的水潭问众猴们说:“你们看到了什么?”众猴们异口同声地说:“月亮。”老猴王故作惊讶地说:“你们只看到有月亮吗?下面这一潭湖水你们没看到吗?”这时,众猴们才发现,原来自己都忽略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呢?如果没有这一潭湖水,猴子们也根本看不到月亮。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提炼出相关的写…  相似文献   

18.
花果山上一群猴子决定推选新猴王。待选的63只猴子排成一列,排在奇数位上的猴子首先落选,余猴不准走动,再从头起剔除奇数位上的猴子。重复上述方法,直至剩下最后一只猴子。一只名叫“精灵脑”的猴子荣膺“猴王”。众猴不服,重新推选,包括“精灵脑”在内的100只猴子排成一列,仍采用原先选法,结果还是该猴当选。大为惊讶的猴群们干脆一起排成一列,第三次仍采用原先选法,若干轮筛选过后,那只聪明的猴子依然当选。  相似文献   

19.
大猴、二猴与小猴,三个猴子属于一个集体,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它们生活在旅游区里,经常有游人给它们散发水果。一次,三个猴子忙碌了一天,各自带着水果回家,将水果重新分配,一猴一份。最后,剩下香蕉一根,苹果一个,桃子一个,它们商定这三样东西作为集体财产保存,共同拥有,共同保护。几天后,香蕉的边缘开始发黑。小猴流着口水:“我肚子饿了,想吃香蕉。”二猴说:“不行,我不饿。”大猴说:“谁都不准乱动。”第二天,小猴说:“我真饿了,再不吃香蕉要坏了。”二猴说:“吃就吃吧,我们分一下。”大猴说:“好,每个吃一口。”小猴说:“不行,我嘴小,这…  相似文献   

20.
案例:“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片断 片断一 故事导入:猴妈妈买了三个同样大的饼分给3只小猴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给了第一只小猴其中的1块。第二只小猴看到了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第二只小猴其中的狱。第三只小猴更贪吃,非要吃4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第三只小猴其中的4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