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当代人对自然生态问题不再熟视无睹。但是人的生命意义在丧失、精神价值在消解,人们对自身精神生态的危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本文强调,与自然生态破坏一样,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严重失衡同样也可以毁灭人类。并就此阐述了,伦理规范的价值取向应由关注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拓展为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  相似文献   

2.
劳伦斯在《恋爱中的女人》这部作品中对自然环境的恶化,男女婚姻的不幸以及人类精神异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在生态批评理论框架下,借助它的三个维度: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对《恋爱中的女人》进行解读;旨在挖掘小说中的自然、社会、精神生态蕴含即人类只有回归自然,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其内心精神世界的和谐关系;才能摆脱生态失衡。以期更好地帮助读者深刻理解这部作品和劳伦斯深谋远虑的生态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所谓生态观,是一种统观了自然、社会、生命、环境、物质、文化、机体、精神的世界观.它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等层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语文教育生态观,主要体现为在语文教育中强调用自然主义把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统一起来,培养学生与自然、与社会和自身生命的平衡、和谐、发展的精神,从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以达到"立人"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4.
人类文化和自然生态是息息相关、彼此依存的,与自然生态恶化相伴而来的是精神生态的失落。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背后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危机。文章就这一点在三位男性人物盖茨比、汤姆和威尔逊身上的体现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5.
张玉 《文学教育(上)》2008,(11):129-131
现代工业文明入侵农牧文明带来了大自然和人内在精神整体性的溃败,这种双重危机也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创作的原动力。生态乡村小说就是在这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作为20世纪90年代勃兴的生态文学的一个新的创作分支,生态乡村小说是从生态小说中衍生出来的一种前所未有的小说类别。生态乡村小说是指那些既关注自然生态又审视乡村生活,通过对农民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描写或由对与乡村生产生活相关的自然生态的展示来揭示社会矛盾、反思现代工业文明、表达终级关怀、寻找“诗意的生存”的作品。  相似文献   

6.
人们在分析哈代时,往往把他界定为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多产的诗人。随着生态批评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应用生态批评理论来分析他的作品。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蕴涵在他作品中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生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自然是哈代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也是他的精神栖息地。除了关心自然生态,哈代在小说中真实地描述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尖锐的社会矛盾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体现了他对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精神生态与伦理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生态灾难,当代人对自然生态问题不再熟视无睹。但是人的生命意义在丧失、精神价值在消解,人们对自身精神生态的危机,还没有引起足够的警觉。本强调,与自然生态破坏一样,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严重失衡同样也可以毁灭人类。并就此阐述了,伦理规范的价值取向应由关注人类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拓展为关注人类自身的精神生态。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对于人类精神平衡的永恒崇奉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审美追求规约了薇拉.凯瑟小说创作中的生态关怀,表达了她对物质至上的社会潮流的厌恶和回归传统拓荒者精神的向往。小说《一个迷途的女人》正体现了她的这一创作思想。作品围绕着福瑞斯特上尉家的沼泽地被破坏了的自然生态展开叙述,反映了美国西部拓荒一代没落的精神生态,进而指出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工业迅速发展的社会生态。小说自始至终贯穿了对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的关注,这种独特的生态视野使作品在时空的隧道中闪烁出绚丽的光芒。  相似文献   

9.
李佩甫的小说《生命册》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情怀,围绕主角吴志鹏的故事均是在城乡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小说中的生态意识颇具悲观主义色彩,体现了多层次的生态问题。在自然生态层面,小说将人的存在与植物的繁衍相类比,被扭曲的植物隐喻复杂的社会问题;在社会生态层面,小说创建了一错位的社会生态系统,小说中的人物陷入困境却无法改变;在精神生态层面,小说将社会生态问题归咎于精神生态失衡,并在表现精神焦虑之外期待重寻灵魂的安宁。  相似文献   

10.
新的21世纪,我们地球村的每一位成员在面临着工业的不断发展、物质要求的丰富、都市繁华的同时,还面临着全球性自然生态的严重的恶化,紧跟着自然生态的恶化,出现的是社会生态混乱、精神生态的混乱,整体崩溃的现状让人思考。西域沙漠地带的作家更有感触。本文以生态文学的系统理论为切入巴格拉西小说的切入点,从自然生态角度对作者的思想和小说进行浅谈与阐述,并挖掘其小说的意义和文学价值。以"天人合一"并"以和为贵","以人为本""顺其自然"的古典美学智慧为切入点,以巴格拉西小说为文本来找出小说所体现的自然生态观。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是人、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所遵循的基本伦理精神形态,其伦理诉求体现为伦理价值观的过渡和伦理关系的变革。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现状、社会伦理精神现状和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目标呼唤树立新的伦理精神,从伦理根基、格局、场域及评价指标角度出发,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伦理精神构建。这是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实现中国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在《儿子与情人》中,劳伦斯重点关注的是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人类的精神生态失衡这一内在的生态危机问题。小说所揭示的精神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在莫莱尔、格特鲁德、保罗、米丽亚姆、克莱拉这五个人物身上,他们在作品中皆以精神悲剧性角色出现。劳伦斯认为,文化修养的差异、支配与占有欲望、健全人格的缺失以及自然生态的破坏和社会生态的变异是造成精神生态失衡的根源所在,人必须与自然融为一体,协调好社会人际关系,抛弃占有和支配欲望,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完整性、灵与肉的统一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悲剧的发生,从而达到精神生态的平稳。  相似文献   

13.
理性的沉思——论欧洲17世纪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崇理性精神是自艺复兴以来欧洲学中的一奈主线。人主义、古典主义和启蒙主义都在作品中强调理性精神,但是其侧重面各自不同。理性精神在欧洲17世纪古典主义学中被强调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对这种现象学史上大多持有异议。认为古典主义的理性精神是与王权相妥协的产物,并过度强调其教务化和保守倾向。本运用理性精神中的沉思方式,探求其中的积极意义,希冀对欧洲17世纪古典主义的认识提出些微有益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凯瑟的作品重现了人与自然交融的理念。无论是《啊,拓荒者!》中对土地的理解与尊重,《一个迷途的女人》中人与自然在精神层面的和谐统一。还是《死神来迎接大主教》中对传统文明的追求,无不体现了凯瑟浓厚的生态意识。在自然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人类精神生态出现严重危机的现代社会,重温凯瑟的自然观对于建立人类与自然界的新型生态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厄普代克在后"9·11"小说代表作《恐怖分子》中打破虚伪爱国主义的官方叙事,在阐述主人公艾哈迈德如何从一个纯真青少年成为一名极端宗教信仰的恐怖分子的反叙事过程中,思考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探讨如何在人与社会关系中求真、人与人关系中求善、人与自然关系中求美,实现社会生态、精神生态和自然生态,建立理想家园,履行了作家的伦理责任,体现了作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族主要生活在我国的新疆地区,受到特殊的地理环境与多样化的历史文化的熏陶,哈萨克族的民族音乐不仅体现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还能够映射出整个民族的生态性格和文化内涵,在由冬不拉所演奏的宽广而又多变的民族音乐中,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传统哈萨克民族在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一种民俗氛围,这包括着他们对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精神生态的一种体现和追求。本文就是从哈萨克民族音乐之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的角度去分析当代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从生态学的角度下探讨该如何进一步将哈萨克的民族音乐真正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7.
伊恩·麦克尤恩的早期小说充斥着乱伦、暴力、性虐、惊悚等因素,体现了人性异化和社会荒诞。以"恐怖伊恩"时期的两部"小型杰作"《水泥花园》和《只爱陌生人》为研究对象,从精神生态学的视角分析小说中精神生态荒原的具体表现。麦克尤恩笔下的精神生态荒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与自然的生态不和谐,人与人的生态不和谐以及人与自我的生态不和谐。多种荒原般的城市意象揭露了"家"的不确定性,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生态不和谐;生活意义、道德和伦理的丧失折射了畸形的人际关系,书写了人与人的生态不和谐;人的非常态成长凸显了自我的异化,展示了人与自我的生态不和谐。  相似文献   

18.
生态批评是一种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20世纪70年代提出,90年代中期确立,20世纪末成为文学理论的"显学"。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对《蝇王》进行解读,探讨岛上出现的三种失衡:自然生态环境的缺失、社会生态的失衡及精神生态的失衡。这些不仅体现了戈尔丁敏锐的生态意识,而且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更加凸显了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生态与文化协同共生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生态文化产业培育模式。盱眙的文化产业发展独具特色,形成了以龙虾为主要代表的创意文化品牌,集聚发展了铁山寺、明祖陵等文化旅游品牌。今后盱眙要按照五色生态文化循环发展机制,建设乡村休闲、户外拓展、考古探险、博物科普的知名品牌。在自然生态、乡村生态、文化遗址等原真性环境中体验目的地的精神要旨,发展精神旅游,构成乡村生态、自然生态与人的精神世界契合的文化场域,同时注意文化发展和城市文化形象的耦合、关联,并提出建设淮河生态文化实验区的构想。  相似文献   

20.
从“美是整生”的生态美学理论视角对劳伦斯的小说《袋鼠》进行探析.《袋鼠》记录了其旅居澳大利亚时期的心路历程,小说对澳大利亚美丽而原始的自然生态、动荡纷争的社会生态和漠然、从众与迷惘的精神生态的真实书写,体现了劳伦斯对生态文明社会的探索与反思;揭示了一个生态文明的社会应该是自然生态美丽、社会生态和谐、精神生态平衡从而达到整生之美的“生态大和”的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