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晔华 《新闻实践》2006,(11):29-29
北京大学第一食堂餐桌上的公益广告(11月11日摄)。 近日,北京大学第一食堂的餐桌贴上了公益广告桌贴,广告内容有“节水”、“节粮”等7个主题。桌贴使用无公害材料制作,易于清洁。  相似文献   

2.
在陕西省地市报的社长中,延安日报社社长师银笙是笔耕最勤奋的,这样说并不为过。细心的人经常会从中央到地方的报纸上发现他写的反映陕北变迁和人情风貌的散文、通讯、报告文学。 生长在延安宜川的师银笙尽管曾有过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不少中央或省级新闻单位的机会,可他最终选择的还是陕北。他割舍不下的是陕北,离不开的是陕北。  相似文献   

3.
去过的地方     
前段时间,接到一个陕北榆林作者打来的电话.询问投稿事宜.因为1989年年来去过榆林.便多聊了几句.问如今陕北情况,这位作者说:“再有5年.我们的经济实力就能超过西安,”虽然在陕西曾听说过除了西安,经济实力就要属陕北。听到这话,还是非常的惊讶,因为那次采访所见所闻和现在相比反差太大了,昔日贫困不发达的陕北因为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些丰富资源的开发,现在变得越来越富裕。[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娱乐圈如此炒作只要不过分,倒可以接受,只是在炒作的时候多点智慧含量,被识破后要懂得找到台阶收场,别把娱乐精神当成一贴万能膏药,以为贴上它就会万事大吉了。  相似文献   

5.
榆林记者站王忠杰采写的通讯《哥哥今日走西口妹妹欢喜不再留》,是一篇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生动具体、反映问题深刻的好通讯;是一篇清“左”破旧、搞活经济的生动报道。这篇通讯,曾受到编委会领导的表扬和读者的好评,荣获1985年全国好新闻2等奖。这篇通讯有哪些新鲜、浓郁的陕北特色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在选择主题和材料上,具有陕北新颖而独特的特色。凡是熟悉陕北  相似文献   

6.
2006年9月1日,我应邀前往邯郸,参加邯郸广播事业创建60周年纪念大会。我在会上讲话,回顾了1947年3月14日,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从延安转移至瓦窑堡(今陕西省子长县)播音,国民党军队3月19日侵占延安以后,从3月21日开始,改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呼号。同时,中共中央通知晋冀鲁豫中央局,让刚刚成立半年的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准备接替陕北台的播音。邯郸台的技术人员调整设备、改变波长,播音员开始模仿陕北台的播音语气和风格。  相似文献   

7.
张俊 《军事记者》2004,(4):60-60
1935年9月18日,红军长征的先头部队到达甘肃南部的哈达铺,随后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博古等也相继到达。在此地,中央曾召开重要会议,决定红军长征以陕北为“落脚点”。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红军长征要在陕北落脚呢?对于这一原因,曾有过不同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白雪筱 《文化遗产》2023,(3):143-150
陕北秧歌是陕北地区社火活动的主要内容,传统陕北秧歌的表演目的、表演形态、表演方式、“竹马舞蹈”和扮演角色具有傩文化特征。在“延安新秧歌运动”时期,陕北秧歌“傩文化”特征因改造而流失,在新时代非遗保护时期,陕北秧歌的日常化与普及化造成了“傩文化”因子进一步流失,但在民间信仰的语境中,如横山牛王会民俗活动,陕北秧歌傩文化特征仍然得以保留。  相似文献   

9.
任虹 《云南档案》2006,(5):18-18
在父亲珍贵的像册里,有一张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有一个女人和她的三个儿子,我问父亲那是谁?父亲告诉我,是他的姐姐,叫史秀云,中共陕北妇女工作的创始人之一,中共陕北根据地一个很有名望的妇女干部。父亲搜寻着关于姐姐的记忆,把知道的点滴告诉了我。今年春节,我利用探亲假,去了一趟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我看到了许多有关史秀云姑姑的报道,对她少时参加革命、一生为党、艰苦奋斗、英勇不屈的人生历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0.
吕政轩 《文化遗产》2014,(6):147-150
内容浩瀚丰富,类型异彩多样的陕北民歌,在它的产生、流传和演变过程中,吸纳、消融和积淀了丰厚的陕北地方文化.其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语言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山川风物文化价值.也正是陕北民歌蕴含着如此丰厚的文化价值,陕北民歌的产业化发展便大有可为.如:陕北民歌的图书、音像出版产业,陕北民歌的演出、影视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与写作》2007,(10):49-49
高而公(1920-1976年)出生在辽宁凤城县。高而公青年时期在东北大学(内迁至四川)学习,以主编《合唱群》壁报而出名。1945年到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学习。1947年3月被调到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编辑部.负责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创办的《对国民党军广播》(最初称《对蒋军广播》)栏目的编辑工作,这是陕北台成立以来开设的第一个对象性节目。  相似文献   

12.
南戏中的“贴”,原意为旦之外又贴一旦,早期既可扮演年轻女子,又可扮演老年女子,在南戏中早期专门扮演老年女性的有贴、净或丑,而净可能更早于贴。由于剧文的发展,老年女性被要求行为端庄,表演以咏唱为主,逐渐出现了“夫”(夫人)。明嘉靖隆庆年间,出于戏曲情节的需要,“老旦”与“贴”混标并存,到了万历年间,“老旦”盛行,“贴”则专门扮演“旦”以外的年轻女性了。  相似文献   

13.
张秀山先生的“八十五年”非同寻常,不能等闲视之。 这位“老陕北”不到20岁便参加了共产党,在刘志丹领导下参与了陕甘红军的创立和陕甘边根据地早期创立建设。在战斗中,他曾身负重伤,然而,使他真正命悬一线、几乎丧生的却是1935年7月发生在陕北的“左”倾肃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贴书标,贴前在书脊上划线是关键。工作中有的仅用一根尺子划线,结果难免出现线条的倾斜;有的图省事干脆用目测的办法,随意将书标贴上。书标贴得歪斜,影响了图书在架位上的整体效果和  相似文献   

15.
徐长城 《电子出版》2000,(12):37-38
知识产权可能是一个公司最有价值的资产,保护知识产权是一项困难而又无止境的任务,特别是在互联网上。公司名称、标志、图像、客户分析及财务数据最容易被误用和侵犯。只要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在网上一公布而又不加保护,一些无意者和竞争对手就很容易使用,结果它的所有者蒙受巨大损失。竞争对手往往从网页上偷窃其它公司的专门分析,然后贴上自己的标签贴在自己的网页上。通过对标志、名称、图表、图像和其它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建立内容访问规则,网络出版商很容易避免未经授权就使用他们有价值的资产。 针对这些问题,目前已经有了多…  相似文献   

16.
李克农写剧本《你走错了路》被俘团长高福源幡然醒悟 1935年冬,李克农随长征北上的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正是全国形势非常严峻时刻,中共中央在陕北多次研究全国的政治形势.提出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  相似文献   

17.
庄严、肃穆、壮观的刘志丹烈士陵园,座落在志丹县城北的山坡上。东倚炮楼山,西临周河水,苍松映翠,绿草环绕。郁郁葱葱,生机盎然。1940年,为了永远纪念这位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的创始人,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志丹县政府以及边区民众,在他家乡修筑了这座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陵园。  相似文献   

18.
为纪念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60周年、庆祝中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60周年,由杨兆麟、赵玉明修订再版的《人民大众的号角──延安(陕北)广播史话》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史学研究委员会、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编选的《延安(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回忆录新编》两书,近日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号角》一书,以史话的形式,生动、简明地介绍了中国人民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开始播音直至1949年10月1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城楼上实况转播“开国大典”的战斗历程。并附有30多…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有着丰富的民俗资料内容和民俗的事实,本文从陕北方言、陕北民歌、陕北说书、民风、婚俗及生产习俗等多方面探讨了《诗经》与陕北民俗文化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0.
小陕西日报,是在全国解放战争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诞生的。1949年春季以来,全国形势迅猛发展,相继解放了辽沈、平津、淮海地区。百万雄师过大江,大半个中国回到人民手中。西北也解放了渭北许多县城.成立以乾县为中心的七县西府分区,对西安形成了包围大圈。西北局为了更好的支援西北解放,特设立一个陕北行署,包括延安、黄龙、绥德、三边和榆林等五个分区,在5月17日成立,5月20日成立了新华社陕北分社,26日成立了陕北群众日报.社长是行署宣传部长吴文遴兼,副社长兼总编辑张潮、副总编辑张增旺、马汉卿等组成编委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