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 毫秒
1.
好课实惠教育对象的“发展”是教育的价值所在。“发展”说到底就是“变化”,但应该是积极的变化。因而,“上你的课之前与上你的课之后学生是不是有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就成了衡量你的课是否称得上“好课”的重要尺度。好课就应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怡情广识,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2.
有人说“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教师的功底在课堂上得以凸显,教师的价值在课堂上得以实现。教师之于课堂,犹如演员之于舞台,苍鹰之于蓝天,将军之于沙场。那么,怎样的课算是“好课”,虽说一堂好课难以设定绝对的标准,但总还有些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宣武教育》2005,(4):46-46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算是“好课”呢?一节“好课”应该具有如下特点:应该是“实惠课”。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应该能够促进学生各方面都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4.
魏伟 《教育艺术》2006,(4):18-19
教师之于课堂,犹如演员之于舞台、苍鹰之于蓝天、将军之于沙场。那么,怎样的课算是“好课”呢?  相似文献   

5.
课堂之于教师,犹如田野之于农人、舞台之于演员,但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如何上好一堂课?这成为不少教师心头挥之不去的疑问。  相似文献   

6.
杨玉灿 《科学教育》2007,13(3):26-26
众所周知,上好课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什么是好课呢?好课的标准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从适应目前上海的二期课改的理念出发,一堂好课如果达到以下五种境界就为大家所认同。第一种境界是:好课实惠——好课就应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是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变化的课,这种变化可能是多方面的:知识的变化,能力的变化,情感的变化等。第二种境界是:好课高效——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不仅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收益的多少,也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收益面的大小。一堂课上下来对授课班级的学生来说是否有意义,对多少学生有意义,对这些学生有…  相似文献   

7.
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一节"好课"应具有如下特点:①应该是"实惠课"。因为课堂是学生求知、进取、成长的主要阵地,学生的很多时间都是在课堂里度过的,甚至可以说,课堂学习是学生在青少年时期最主要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所以,不论课程怎样改革,一节好课首先应该是让学生得到实惠的课,应该促进学生各方面都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8.
黄珊珊 《师道》2023,(7):49-51
<正>好课是一线教师永远的追求。作为一名工作十年的心理教师,我的课堂教学成长之路一波多折。工作的前几年,心理辅导、心理普查、心理讲座等常规工作我都自觉尚可,但心理课教学给我带来很大的挫败感,一度迷茫于怎样的课才算是好课。崔允漷说好课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但心理课无需考试,我不知道怎样教算是有效;叶澜说好课要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我觉得无处着手。我开始认定,课堂教学就是我的短板,内心抗拒上课,并试图说服自己“随便上上就可以了”,但最终还是难过心里这一关。我决定回归学生,回归课堂,补齐短板。  相似文献   

9.
怎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呢?我认为,能达到心与心交流的课才是好课,即上到孩子心里的课才是好课。怎样才能把课上到孩子的心里呢?一、把孩子当成朋友,按需要设计教学了解孩子,知晓孩子的心里,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做学生学习的伙伴,与学生亲密接触,甚至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让学生觉得你是他们的朋友,敢与你交流,敢在你面前表现自己。教案的设计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为构架的基石,以学生好学为基本取向(而非教师好教),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学生当作课堂最为重要的资源,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中提倡学习取向为教学…  相似文献   

10.
徐建芸 《成才之路》2014,(26):43-43
正什么样的课算是一堂好课,我想也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书声朗朗,议论纷纷"是好课,"小手直举,小脸通红,小眼发光"也是好课,关键是学生有没有真正进入了课堂的佳境。如果你的课堂让学生心灵震撼、意犹未尽,这样的课堂就是一堂好课,就会给人以无穷的享受。《月光启蒙》教学案例。一、复习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9课《月光启蒙》。当你们轻轻地合上课本的时候,在你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怎样  相似文献   

11.
江苏教育2005年第3期争鸣栏目刊登了《好课,怎一个“试上”了得!》一文。在作者看来好课不应多磨,磨课在课前,反对教者“试上”。读后颇受启发,也引起了一些思考。我们也反对“彩排”课、作假课,但对于教者“试上”,我的想法书录于后,仅作一孔之见——课堂,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好课,理应是教师和学校永恒的追求。关于好课标准的界定、表述尽可见  相似文献   

12.
孙颖 《小学生》2011,(6):17-17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对于教师而言,你备好了课,不一定能上好课,但是你要想上好课,却必须先备好课。于是,备课自然而然成了上课的前提。备课对于每一位从事一线教育的教师来说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要想真正备好课,的确需要磨练、需要时间、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教案展评会上,一本本教案,封面设计图文并茂,一页页备课纸写得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看来,字里行间真可谓教师们心血的结晶啊!诚然,教师上课要备课,这乃天经地义,有关领导和学较如此重视教案备课,也无可厚非;确实,怎允许教师不备课而随意走进课堂,信口开河地去贻误广大学生呢!然而,怎样备?这就值得商榷了。备课,顾名思义,就是准备好课,但毕竟这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上好课,完成好教学任务。问题是“课”不只限“备”在纸上,更不能示花架子。很难信服,教师教案写得好,就足以证明教学效果好?据说,从前私塾老先生的课是“备”在眼里,“备”在  相似文献   

14.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每一位教师都希望把课上好。受到学生的欢迎。什么样的课才算一堂好课?这可谓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笔者认为好课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喜欢,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这是教师的立“教”之本。要让学生喜欢。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其中让历史课堂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感是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教师发展离不开课堂。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脐带”。任何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其根本目的都是促使教师上好课,育好人。当前教师培优工程名目众多,有琢磨一堂好课的“磨课成人”,也有修炼一身素养的“砺人修为”,却少有“课与人”的整合。我们应抓住课堂做大文章,抓住评价这根指挥棒,抓住研训这部助推器,引,导教师关注并提升“四课”——“课品”、“课能”、“课质”、“课感”能力,从而以“课本位”建构教师全员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6.
林陆龙 《师道》2006,(4):42-42
什么样的课才叫好课,这问题就如同问什么样的人才叫美人,以不同的标准,用不同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也许答案会相去甚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新课程理念下的好课不再是“技艺展示”,更多的是“风格追求”,是教师带着理念进课堂,是学生带着个性去探究,让课堂充满成长的热望,让教与学成为师生体现和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生活方式。因而,我心目中的好课是这样的:首先,好课应是“活跃”的课。教师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的思维同样也是活跃的,师生的思维能驰骋万里,摆脱拘禁,对知识点的把握与运用是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学生对知识与学问的追求进入…  相似文献   

17.
课,老师都能上;但好课,却有些难上。在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年代里。人们往往用教师的学识去衡量一堂课。而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的观照下,人们衡量一堂好课的标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好课好在哪些方面?这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笔者以为,一堂好课至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许多老师感到很困惑,“现在该怎样上课?”“怎样的课才是好课?”有的公开课,执教者教学如行云流水,教学环节天衣无缝,有些细节的处理独具匠心,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充分使用,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大家都认为这是一节好课,可是有的人却认为课堂上,学生一直被老师牵  相似文献   

19.
王大维 《考试周刊》2012,(66):137-137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的政治课算是一节好课?”叶澜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一堂新课程下有实效的好课要达到如下基本要求:①是有意义。学生来上课,“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②是有效率。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有事情干,整个课堂是充实的。③是有生成。  相似文献   

20.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人们的教学观念在转变,教学方法日趋合理,“好课”的概念也在发生变化。那么,在现阶段,怎样看一堂课﹖好课的标准是什么﹖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谈谈自己对“一堂好课”的粗浅认识。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自认为自己上了一些好课,也听过一些优秀课。笔者认为托起这一堂堂好课的是这样几个支撑点:支撑点之一——好的教学设计做好教学设计(我们以前称之为教案)是一堂理想课诞生的前提。新课程所追求的理想课堂要成为现实,就必然要求教师能够拿出优秀的教学设计。它不是对课堂情景进行面面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