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工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入城市,他们的子女有的随行,但更多的留在农村,一个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出现了。这些孩子虽有祖辈、代养人或教师照料,但他们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身心发展受到哪些影响?他们受教育的状况如何?怎样才能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这一系列问题引起国内外有关人士的关注,也是引发本课题组开展调研的缘由。一、调查方法选择我校23班进行调查,发放了留守儿童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表,调查资料显示:我校共有留守儿童604名。占学生总数的51.2%。二、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分析如下:(一)代养人类别与文化程度代养人大多数为祖…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学习品质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20多年来,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打工,其子女大多留在农村,由其祖辈、代养人或学校照料,形成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作者对“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性格特征、学习状况、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留守儿童”培养教育的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凸显,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谓留守儿童通常指那些生活在农村,因父母外出务工而与祖辈或其他代养人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在人们的关注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心理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有人提出了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策略--"标签化"留守儿童,即划分出留守儿童群体,来标识留守儿童,甚至把留守儿童"标签化"为"问题儿童"来"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4.
关键事件会对个体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影响留守儿童的关键事件一是外出父母是否与孩子建立起情感依恋,二是代养人能否补偿亲情需要,三是学校、老师、同学等能否成为留守儿童的"重要他人"。父母、代养人及学校、老师、同学等应关注留守儿童情感发展,给予帮助与指导。  相似文献   

5.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他们的子女大多留守在家乡接受教育,或者生活在由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或者过着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养的"寄人篱下"的日子.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管理的未成年学生。如何教育好“留守学生”,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我们认为,仅就家庭教育方面而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转变“留守学生”家长教育子女的观念.提高其教育管理子女的水平,使之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为此,我校成立了“留守学生”家长学校,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长辈抚养教育管理,成为"隔代教育",农民工们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做出贡献的同时,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暴露出来。这些"留守子女"的教育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为此,在加强留守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方面,我校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农村留守学生的成长与教育问题是当前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缺乏父母关爱,隔代教育和代养教育也力不从心,很容易产生性格发展不健全、感情脆弱等问题。留守学生的教育需要老师和监护人的共同配合,齐抓共管,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农民工进城打工经商,受地域、户口等一系列政策的限制,他们的子女不得不留在家里生活、学习。这样,“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管理存在空挡。留守儿童长期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成长,他们大多具有个性化、自卑、逆反、封闭等不健康的心理。在很多地区,留守儿童心理和教育的缺损,成为当地社会治安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据保守估计,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由其祖父母、外祖父母、亲戚或其他人代养的孩子,在各地农村不少于一亿,由此而形成的所谓“农村留守问题”成为“三农”问题的一个新焦点,现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留…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84,自引:0,他引:84  
“留守孩”是个特殊的儿童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学习、经商、打二,把他们留在原住地交给亲人或老师照着,这部分儿童由于不能得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关爱,身心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在调查访问中我们看到,大多数代养人的化素质较差,不能很好地教育留守孩,我们希望通过各种途径把科学的教育方法传递给代养人,以期对留守孩的成长给予更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绝大多数人将子女留在原籍,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这些儿童的教育和管理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由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农民工子女心理问题分析 如今,我国农民工的子女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漂泊子女"和"留守子女"."漂泊子女"是指子女跟随父母打工,子随父迁,经常变动居住地点和学校,具有住所和受教育的不稳定性."留守子女"指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子女被托付给在农村的祖辈或其他亲戚抚养,由父母支付其子女生活和教育费用,具有住所和受教育的相对稳定性.但无论是"漂泊子女"还是"留守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产生了许多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民离开世代相依的土地而涌入城市,或务工,或经商,被他们遗留在家中的学龄期子女就成为了“留守子女”。“留守子女”的道德发展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和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必须由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给这批学生营造一个多维度的优良的育人环境。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式,对农村“打工族”留守子女的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对其道德成因进行了重点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道德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当前,农民外出务工成为增加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当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的时候,他们的子女都留在家里,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予以照顾,成为一族留守学生,这些留守孩子用自己幼稚的双肩扛下所有的问题,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家庭的亲情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些留守学生的成长存在诸多问题:逃学、上网、沉迷游戏、惹是生非……其教育变成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打工,他们当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家里,于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子女出现了。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子女”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环境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生活、教育状况如何?如何更好地加强对“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呢?去年六月至十二月,我县就“留守子女”的数量、生活状况、教育状况进行了专项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实地了解、召开座谈会、采用统计分析等方法,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农民离开世代相依的土地而涌入城市,或务工,或经商,被他们遗留在家中的学龄期子女就成为了留守子女。留守子女的道德发展问题已成为一个重大的教育课题和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必须由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给这批学生营造一个多维度的优良的育人环境。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走访座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式,对农村打工族留守子女的道德现状进行调查,对其道德成因进行了重点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道德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城乡经济发展迅速。然而,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的同时,留守子女数量日益增多,并逐渐成为社会一个重要群体。由于受到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留守学生在参与职校教育过程中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健康成长及教育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对职校留守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将对职校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从家庭、社会及学校等方面提出帮辅职校留守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对策,从而为职校留守学生教育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8.
草珺 《教育教学论坛》2014,(22):193-195
本文对甘肃贫困地区留守子女的基础教育现状进行了阶段性分析,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子女在成长中出现的教育、安全、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问题等方面的综合考察,对促进甘肃贫困地区留守学生基础教育发展提出了几点意见和建议,以期对西北贫困地区留守子女受教育问题现状之改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由于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但选择将其子女留在农村而产生了一个新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并不断增加,且分布极不均衡.透过社会分层理论、社会化理论和生命历程理论三种社会学理论视角,可以看到: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体系中处于弱势群体地位,其正常的社会化途径受阻,使他们成为正经历着生命历程中“累计劣势”的一代,从而使农村留守儿童在教育中受到的“不公平”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20.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福建省出现了大量由别人代管的“留守孩子”。福建省农调队最近在福清、泉州等地对3,725名年龄在14岁以下的“留守孩子”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留守孩子”的教育普遍存在“三个不利”。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调查发现,代养人的文化水平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