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让学生写出个性的、真情实感的文章一直是作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困扰着无数的教师。陶行知先生说过:"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作文是学生生活的镜子",所以要根治"作文恐惧症",让学生畅快为文,就唯有走"生活化作文"之路。"生活化作文"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会、揣摩和积累丰富的生活语言,将生活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生能写出自己的新发现、新感受、新见解,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真谛。作文源于生活,没有生活,就没有作文,就没有一切言语活动。因此,作文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生活为基础,向现实生活开放和回归。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发现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生活对于学生写  相似文献   

3.
褚丽霞  宗文菊 《生活教育》2014,(11):119-120
正"生活作文",作为一种规律,揭示了生活对于作文的本源意义,告诉我们:丰富的生活是成功的作文的必要条件,所谓"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意即在此。然而,生活作为作文的源泉,并不是纯粹的"自然"之源,并不是在你写作之时需要"生活"了,便能"开闸即来"、"伸瓢便得"的,而是需要我们平时有心有意去关注、点点滴滴去积累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指导学生,培养他们开掘"生活"之源的良好习惯。生活作文的题材开掘主要有以下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再现,作文因生活而真实感人,生活因作文而生动精彩。现在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树立大语文观,即"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与生活就像是写作之舟前进中的双桨,只有齐头并进才能顺利前进。目  相似文献   

5.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源头和生命力。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米",丰富写作素材。  相似文献   

6.
正"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在新时代依然焕发出生命力。他认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活动。"此话告诉我们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它的价值。作文曾经一直是我和学生头痛的事。而这却在班级建立了"交往学习共同体"后变得有趣起来。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生活走进作文课堂,以生活为本源,从学生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8.
<正>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热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见,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因此,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努力实践"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作文教学新理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皆作文"。一、关注生活,营造良好的氛围作文课在我的课程表上一向是自由的。一次难忘的远足拉  相似文献   

9.
<正>朱熹先生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沉淀,是作文的升华,生活就像泉源,文章犹如溪水,只有泉源丰富不枯竭,溪水才会流个不停。作文,其实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反映方式,可是,目前有很多学生怕写作文,每次作文就会茫然无措,即使搜肠刮肚,也写不出个所以然,最后只能东扯葫芦西扯瓢,乱凑一篇了事,这样的作文,形式陈旧、内容空洞、情感造作。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让生活成为作文的源头活水是一项  相似文献   

10.
王跃方 《小学生》2012,(11):52-52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它不仅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而且体现了教书育人辩证的教学思想,也符合小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那么作文指导该如何从内容入手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丰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要解决学生"没有材料可写"这一作文中最大的困难,老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1.开展活动为丰富学生的生活,  相似文献   

11.
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即使写出的作文也往往是东拼西凑、言之无物。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较有效的方法是让生活走进作文课堂,引导学生写生活化的作文。一、辩明关系,让生活与作文牵手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这就告诉我们生活是作文之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为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迫切需要树立"快乐作文"的理念,把平日里的"苦差事"变成人见人爱的"非常可乐". 一、倡导快乐作文,要探寻作文与生活的天然联系 中学生十几年的社会生活经历,不可能说没有生活积累,但许多同学为什么一作文就会感到无话可说,导致作文内容贫乏呢?套用一句名言:头脑中不是缺少素材,而是缺少发现.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十分强调作文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要求在作文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打开生活之门,捕捉写作材料,为学生的作文练习开创一个丰富多彩的天地,使作文变得新鲜、有趣,学生想写、乐写,并逐步成为精彩生活的一部分,努力实践"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作文教学新理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那么,我们怎样呢?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正>生活作文,强调了作文必须与生活进行链接,旨在开掘作文教学的活水源头,提高学生作文的自由度及作文的兴趣。我们震泽实验小学在推进"生活作文"教学活动中,坚持做到"三为"。我们的具体做法和体会如下:一、学习为先,积聚"生活作文"实践的冲击力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我们做到两个"结合":其一,学习与反思结合。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夫子这段话,指的是一味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被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与作文关系密切。我们教师应该走好"跬步":在课堂中渗透作文思想、作文方法,引导学生时时留意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作文观,那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来。  相似文献   

16.
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现象多年未消,学生从小就习惯于"不会作文、只会作假",致使"作文育人"的目标远未实现.有识之士提出作文必须"淡化文体、注重内容",让学生少些束缚,多些自主.实践表明,走"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之路,能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起飞心灵、抒发快乐.可以说,"向生活回归、从生活学作文"已成为当前作文教改的必由之路.笔者现拟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7.
据调查,小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常常处于"被写作"的状态之中,为写而写,空话、套话、内容贫乏、千题一试、千人一面、缺乏童趣……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脱节,是作文教学难以摆脱困境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更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因此,学生首先是会生活,然后才是会作文,即作文教学要立足"生活"才是根本,努力让"生活"扎根学生心灵,开掘源头,积累丰厚的素材,就不难做到"言之有物".  相似文献   

18.
"无话可说"是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作文材料.  相似文献   

19.
说真话、抒真情是作文的重要原则,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在指导学生写作实践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多写",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记录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同时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倾吐的作文氛围,有事就写,有情就抒,当学生有了"作文就是生活"这一感受之后,生活转化为作文便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20.
学生常常苦于没有素材,一提起笔来就无话可说,这已成作文教学的难点。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可写的自然美、社会生活之美,数不胜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把学生的作文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感受力,开展"寻美""创美""写美"活动,有效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和学生写作水平。这不仅是坚持作文"从内容入手"的要求,而且是转变教学思想,实现作文育人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