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佳音  黄毅 《内江科技》2011,32(12):127+73-127,73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为大型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藏,其储渗空间主要由洞穴、裂缝带、溶蚀孔隙组成,储层非均质性极强,油水关系复杂。油井出水导致的产量下降已成为影响油田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本文在S94CH缝洞单元单井储层特征、开发动态研究的基础上,对S94CH缝洞单元油水关系进行分析,认为S94CH缝洞单元总体呈现"油高水低"的现象,但开发中的油水关系却十分复杂。油井开采后期对该类型的缝洞单元进行单井注水替油,能够起到稳油控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天然溶洞是缝洞型低渗透性碳酸盐岩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通过压裂产生水力裂缝沟通井筒与储集体是提高该储层采收率的有效手段。本文基于TOUGH-AiFrac流固耦合求解器,研究溶洞大小、数量及位置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1)当溶洞内压较小时,溶洞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受其尺寸的影响较小,当溶洞内压较高时,溶洞半径越大对水力裂缝扩展影响越强;(2)当存在多个溶洞时,水力裂缝扩展主要受内压更大的溶洞的影响;(3)溶洞对水力裂缝的影响范围存在阈值,只有当水力裂缝扩展至阈值内受到溶洞影响较大。研究成果对调整压裂施工方案及优化缝洞型油藏储层体积改造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内江科技》2016,(6):53-54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因其构造的特殊性,易形成非常复杂的孔、洞、缝相互交错的油气储集空间。本文建立了三重介质不稳态渗流模型,为基岩-裂缝、基岩-溶洞、溶洞-裂缝的渗流模型,考虑它们之间发生不稳态窜流,并对模型进行求解。  相似文献   

4.
谷雨  宋玉龙  郑伟涛  石飞 《内江科技》2012,(11):136-137
塔里木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属于缝洞型油藏,油藏非均质性极强,很多单井由于钻遇封闭缝洞体产量迅速递减,采收率较低。注水替油技术可以大幅度恢复封闭油井的产能,提高油藏采收率,是开发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有效新方法之一。目前该技术的应用还处在探索阶段,亟需相应的研究。其中,注水替油技术的选井是否合理对单井注水替油的开发效果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注水替油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从岩溶地貌特征、储集体类型、完井位置、水体能量及含水特征、原油物性、溶洞定容性等六个方面总结出注水替油的选井原则,对现场注水替油优选措施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王继成  曹敬华 《内江科技》2008,29(5):109-110
塔河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岩溶缝洞型储层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搞清缝洞储层流体分布规律已成为合理高效开发该油藏面临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地质录井、生产动态、流体分析结果、地震资料显示四个方面对单井油藏T704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T704井的油水分布模式,深化了对单井缝洞单元储集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巫光胜  杨丽萍  钱真 《内江科技》2014,(6):74-75,44
注水替油技术是塔河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提高采收率的主要方式之一。本文针对近年来塔河油田注水替油失效井比例逐年增大,注水替油效果逐年变差的问题,分析注水替油失效原因,探讨相应治理措施,并开展CRS注水替油增效技术研究,进行室内研究和现场试验,分析CRS注水替油增效技术的驱油机理,开展CRS注水替油现场试验,分析该技术在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的适应性,形成CRS技术选井原则。  相似文献   

7.
周子浩 《内江科技》2014,(5):108+117
<正>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溶蚀孔、洞是油气主要储集空间,裂缝是主要的渗流通道。溶蚀孔、洞的形态不规则,发育不均一,空间分布随机性大。此外,该区由于多期成藏,流体分布复杂,这些因素不利于布井、编制开发方案和油藏的高效开发。这种情况下,进行缝洞体的识别、分析井间连通性、划分缝洞单元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进一步提高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开发效果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主力产层为碳酸盐岩油藏,是经多期次构造运动、多期次岩溶作用及多期次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缝洞型油藏,具有多压力系统,多油水关系、多种流体性质并存的特点;75%以上油井完井后自然完井产能低或无自然产能,而根据各种地质资料的响应特征看,远井带可能发育缝洞系统,需要通过酸压改造手段投产;碎屑岩油藏总体上存在物性较差,自然产能低,油水关系较为复杂的特点,特别是石炭系、泥盆系、志留系等难动用储层开采难度大,需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完井工艺技术,满足气井安全和生产需要,本文介绍了适合塔河油田特点的几种完井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9.
通过地震资料解释总结古地貌特征、断裂特征与缝洞储层发育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了有代表性的溶洞正演模型,通过结合地震反演、薄层调谐等技术进行储层缝洞单元的定量雕刻,利用阻抗与伽玛的交汇标准对储层进行分类,分析区内奥陶系缝洞储层的分布规律,预测区内缝洞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0.
相渗曲线的研究对指导油藏注水开发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室内油水相时渗透率实验,取得了某碳酸盐岩油藏天然岩心的相对渗透率数据,并绘制出相对渗透率曲线。从储层的湿润性、流体物性等方面分析了实验数据及其影响因素:亲油型储层的水锁损害增加了储层的束缚水饱和度,孔隙表面吸附的油膜使残余油饱和度偏高,油膜影响地层水流动,使得水相渗透率偏低。探讨了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形态特征及其反映的储层特点:水相渗透率呈现上凸形,下凹形和靠椅型三种形态,反映储层灰泥含量较低且不易膨胀,有较强水敏性,发育微裂缝。  相似文献   

11.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属于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对于该类型油藏的高效开发,准确地预测各油井的见水时间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应用灰色理论层次分析法,针对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建立了相应的见水时间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体系的评定结果对该类油藏油井的具体见水时间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2.
油藏注水开发的水驱油效果主要取决于流体的组成和物理化学性质、储层的孔隙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流体在油藏中的流动状况。储层孔隙结构是影响驱油效果的重要因素。岩石表面的润湿性和油水粘度比对驱油效率也有重要影响。储层渗透率对驱油效率有较大的影响,渗透率较低的油层驱油效率较低,开发后期其剩余油饱和度必然高于高渗透油层,是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13.
蔡佳成  马青 《内江科技》2013,34(4):164-165
哈6区块奥陶系储层为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本文通过观察大量岩心及薄片,把该区块储集空间精细划分为孔隙、溶洞、断层和裂缝三大类,并相应进行识别和描述,明确了本区主要为洞穴型、裂缝型、孔洞型、缝洞型四类储层。  相似文献   

14.
辽河油田边顶水油藏仅在D84块馆陶油层、D239块馆陶油层发育,油藏与上覆顶水直接接触,无明显的泥岩隔层,且其边部水体呈指状侵入油藏内部,呈油水间互的油水共存的复杂油水关系,对开发造成很大困难。以D239块为例,对馆陶油层边顶水超稠油油藏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重新认识油藏地质体,解决了该区勘探开发过程中出现的诸多矛盾问题,探讨了该类油藏规模小、含油带窄、边顶水发育的特殊油藏开发模式,指定了适应该区油藏地质特点的开发方案,使该类型油藏的储量实现有效动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油藏主要完井方式为裸眼酸压完井和常规完井,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水关系复杂,地层能量分布不一。为此,多数的酸压完井及部分常规完井的井设计有一级气举阀,以达到快速、高效诱喷的目的,但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由于油套压差使得环空流体进入油管,给试油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通过分析现场施工案例,更深入的阐述气举阀诱喷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对现场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塔河油气田目的层是古生界奥陶系地层,其油藏类型比较特殊,一般埋藏在5500米以下,是一种以灰岩岩溶为起因,以缝洞系统储集体掩藏的复杂油藏。在钻井施工中,由于地层溶洞裂缝比较发育,地层孔隙连通性好.地层对钻井液密度很敏感,安全窗口小,地层的平衡点难以掌握和控制,常常井漏与溢流并存。根据该油田的地层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钻井技术,减少处理井漏、溢流情况的时间,达到了缩短钻井周期,提高生产经济效益的目的。本文详细介绍了塔河油田奥陶系灰岩各种漏层对钻井的危害及相应的钻进技术,通过现场4口井的施工表明,该技术成功地实现了奥陶系灰岩漏层的钻进,解决了钻进过程中井漏与溢流并存,即开泵井漏并置换出油气、停泵外溢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7.
李波 《内江科技》2012,(10):165-166
大石-遂南地区大安寨段是川中地区的主要产油层,储集空间可划分为孔、洞、缝三类十二种,其中原生孔隙在强烈的压实和胶结作用影响下消耗殆尽,沉积后的构造作用形成的裂缝以及沿着这些裂缝发育的溶蚀孔、洞构成了大安寨油藏的主要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区内大安寨段属于典型的低孔隙度-裂缝型复杂储层。  相似文献   

18.
朱凤云 《内江科技》2010,31(4):104-104,120
塔河油田是近年来我国发现并投入开发的大型油田之一,是岩溶作用为主的裂缝一岩溶型油藏。本文综合应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分析、分析化验、镜下鉴定、常规测井、FMI测井等技术方法,确定了塔河油田四区碳酸盐岩油藏的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是岩溶作用形成的溶孔、溶缝、溶洞以及岩溶坍塌形成的裂缝,原生孔隙和构造裂缝均不发育。该油藏储层发育程度主要受古岩溶水动力单元的控制,通过恢复岩溶古地理环境,划分出渗流岩溶带(包括渗入岩溶亚带和渗流岩溶亚带)、潜流岩溶带和缓流岩溶带3个古水动力单元。确定了储层发育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洪波 《内江科技》2009,30(12):93-93,46
本文运用动静态资料相结合的方法对缝洞单元进行了划分,并按连通范围及天然能量大小,将缝洞单元划分为Ⅱ和Ⅲ1、Ⅲ2类,接着根据完钻井的动态资料,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对所划分的缝洞单元的油水关系进行了分析,为塔河油田后期合理开发调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常琨  苏程 《内江科技》2013,(2):16-17
滩坝砂油藏储层特殊,裂缝延伸与扩展、缝高控制、效果评估等技术均与常规油藏有所区别。由于天然裂缝发育,裂缝在延伸过程中容易形成多裂缝,裂缝间的干扰给压裂设计施工带来新的难题。通过研究滩坝砂油藏多裂缝延伸规律、滤失规律等,建立一套完整的多裂缝诊断技术,为该类油藏的压裂改造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