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周珍 《特区教育》2011,(7):54-57
"隔"与"不隔‘的问题,首先由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通过举例提出.朱光潜在<我与文学及其他>做了进一步解释,他认为"隔"与"不隔"的分别可以用"情趣"与"意象"的关系来说明.构成诗的要素有三:就骨子里说,它要表现一种情趣:就表面说,它有意象,有声音.诗以情趣为主,情趣见于声音,寓于意象(也称意境).如情趣与意象恰相熨贴...  相似文献   

2.
英汉诗歌意象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象是诗的要素.英美意象派提倡的意象脱节、意象并置、意象叠加等艺术与中国古典诗歌有“血缘”关系;通感历来为中西诗人所应用;联想能丰富诗的意蕴,增加情趣.本文就这几方面进行横向的比较,揭示彼此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韦宏梅 《考试周刊》2010,(37):20-21
意象是诗歌创作和审美都不可回避的重要概念,它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就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解读诗歌的要旨,感受到诗歌的美妙。古代诗歌里描写杜鹃意象的诗歌很多,它作为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内蕴是丰富深刻的,积淀、丰富了千古文人的审美情趣。透过"杜鹃"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人们丰富、凝重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4.
以汉魏六朝咏春诗歌为对象,以其主题、意象与艺术特色为重点,提出在汉魏六朝咏春诗主题中,与喜春主题相比,伤春主题占更大部分,尤需引起关注;此时期咏春诗中意象的选取主要以自然意象为主,其中柳意象的选取尤具特色;同时汉魏六朝咏春诗歌在审美情趣上体现出由铺张繁丽向生活化、性灵化的渐变。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鉴赏诗歌(特指古代诗词)。因为诗歌鉴赏不仅是考试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素质和审美情趣的需要。正确理解意象,才能准确把握诗人的感情;准确分析艺术手法,才能更好地深入诗的意境;深入品味诗歌语言,才能饶有兴味地去欣赏诗的风格。  相似文献   

6.
诗歌的鉴赏要培养欣赏的情趣,把握住意象反映的情感,体会意境的主旨和获得审美的情趣.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诗题,了解诗人风格,感知意象等等方式,帮助他们真正地去欣赏诗歌的美,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南朝诗歌在传播过程中对诗歌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不仅影响赠答诗、五言八句诗的产生,而且影响到这些诗歌的语言、声韵、意象、结构、审美情趣等。  相似文献   

8.
徐迟20实际30年代的诗歌中的地理意象存在三种形态,即以自我为中心对自然地理的平面观察,因而诗中的地理意象以平面形态出现;以对中国、世界与宇宙三位一体空间的立体观察,因而诗中的地理意象以立体形态出现;以对故乡、都市与世界等地理的深度观察,因而诗中的地理意象以象征形态出现。处于平面形态的诗歌,其内在的意蕴及其艺术的表现缺乏深度;进入立体形态的诗歌,往往能够给人以开阔的意境与多重想象的空间;进入象征形态的诗歌,往往能够给人高远的诗美空间,令人回味无穷。三种形态在其诗歌之中,并不是绝对的呈现,往往有所交叉与渗透。以地理意象作为视点,会发现徐迟的诗歌写作并不稳定,而是时刻处于不断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9.
朱光潜《诗论》以诗歌“音律”为中心,阐发了系统的声音诗学思想,其声音美学思想联系中国传统诗论,指出了克罗齐“直觉说”“表现说”的理论缺陷,构建了“情趣、意象、声音”三位一体诗学观。《诗论》提高了声音在诗歌中的地位,对当代诗歌写作、诵读、教学及研究具有重要启悟意义。  相似文献   

10.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诗歌中情趣饱和的意象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思,但要开拓出更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还需通过意象的组合。  相似文献   

11.
李贺与李商隐在唐代诗坛上以其独特的经历和独特的诗风引人注目。本文对他们的诗歌意象进行比较,相同之处有三点:1.意象密集;2.意象凄艳;3.意象时空超越。不同之处在于李贺诗意象凝重而奔突;李商隐诗意象轻柔而变幻。  相似文献   

12.
古今中外诗人以孤独意象入题,营造了不同的诗歌意境。而从审美范畴角度而言,"孤独"意象之美感一曰优美,一曰崇高。以《孤独的收割女》与《孤雁》为例,前者之孤独意象带给读者恬静、愉悦与和谐之感,即优美;后者带给读者灵魂的震颤与敬仰,即崇高。二诗意象之审美与意境迥异,却同样打动人心,唯在情真。二诗意象之意境均是诗人性格情趣的返照,亦是诗人当时当境之真切感受的映射。  相似文献   

13.
李明 《海外英语》2011,(5):232-233,242
《雪夜林边小驻》是美国20世纪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的一首诗歌,一直被读者认为是作者众多诗歌中最杰出的一首。该文拟从形式、声音、意象和含义四个方面对该诗进行分析,以此管窥弗氏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4.
<正> “诗贵意象”。一首示之以意象的诗,完全可以在“不露本情”的邈深境界之中给予读者以韵味无穷的审美感受。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基本元素,是诗歌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示”。一个,或一群精美的意象可以照亮一首诗,其灿烂光辉可以铸就诗歌的动人魅  相似文献   

15.
在朱光潜的《诗论》一书中,以"情趣与意象"论述了诗歌的境界。本文试图从四个方面对构成其诗歌境界的两要素进行探讨,意味无穷的诗境源于意象与情趣的丰富性;恰到好处的意象与情趣营造了自成一体的诗境,它们之间不是早露昙花却是咫尺天涯。  相似文献   

16.
新诗标准问题属于批评而非创作范畴,其目的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释放诗歌中“异己”与“抗议”的声音与力量。论文从精神旨趣、意象思维、言语多义、韵律和谐等方面区分诗与非诗,再从具有提撕精神的价值、富有“原创性”的品格和提供多元化阐释空间三方面提出好诗标准。  相似文献   

17.
<正>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在诗歌还是绘画中,它都占有重要地位。 “意境”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当时刘勰在其《文心雕龙》中第一次提出了“意象”说。所谓意象,就是形象和情趣的契合。到了唐代,王昌龄在其《诗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目前新诗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诗教学的三个必然环节:引导学生通读,以感知诗中意象;引导学生品读,以理解诗中意象;引导学生赏读,以领会诗歌意境。  相似文献   

19.
把"兴发感动"诗学理论引入古诗词教学,可分为三个层级。第一个层级即"激发"诗感,创设情境、引入诗歌,诵读感知、品味诗歌;第二个层级即"体悟"诗情,知人论世、体悟情感,品读意象、体味匠心;第三个层级即"传延"诗志,诗歌互映、交流感悟,诗意升华、诗歌再创。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英美意象派与中国意象诗这一背景观照下,从多层次深刻主题、意象的营造、意象的组合等三方面阐述庞德《地铁车站》与卞之琳《断章》的艺术成就,分析造成英美意象派局限性的历史原因,并力图对英美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中国意象诗与英美意象派诗歌在彼此交融互汇过程中的一些得失做出评判,从而为促进中西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