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综述,依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涵,从经济活动基础、科技创新驱动、资源与环境约束等方面构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采取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各个地区进行排序、分类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强卫 《青海科技》2010,17(4):1-1
<正>发展循环经济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准确把握发展趋势、遵循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为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和全局的角度,充分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从关注能源供给到重视能源消耗强度约束是“十一五”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标志,随着全球应对气体变化的要求和国内资源环境制约的压力,从能源强度控制过渡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能源政策进步的必然选择.本文分析了能源消费强度向总量过渡控制的战略意义,既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低碳发展的有效途径,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直接动力.本文还基于浙江省资源小省和经济大省的矛盾现实,提出了浙江省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实现路径和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4.
<正>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转变增长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促进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之计。云内动力坚持走技术创新之路,把"科技创新"放在公司发展的首位,在同行  相似文献   

5.
资源环境约束和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福建加快建设制造业基地,以钢铁、石化、汽车、造船、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重化工业迅速发展,工业重型化趋势愈益明显.重化工业属于高消耗、高污染的行业,而福建是资源相对短缺、环境相对脆弱的省份.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福建资源环境压力.本文深入研究福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分析资源密集型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约束问题.然后剖析资源密集型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约束形成机理,从资源环境产权制度、资源收益分配与转化、产业结构、政府和企业行为等多角度,探讨资源密集型区域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深层次原因和矛盾.最后提出资源密集型区域克服环境约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机制.着重从理顺资源产权关系、完善环境政策工具、建立资源财富合理分享机制、完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机制、规范政府和企业行为等方面入手,推动实现资源密集型区域环境改善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环保部门必须主动参与各级政府的综合决策,自觉地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努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相似文献   

8.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着力实现"三个转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实现转型和建立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契机.本文以安徽省铜陵市为研究模型,探讨基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机构优化升级理论和方案.  相似文献   

9.
资源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都市作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之一,一方面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规划不当、管理不善等问题,面临资源环境非常严峻的约束。因此,本文在阐述成都市旅游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资源环境约束下成都市旅游经济面临的压力,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成都市旅游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下开发可再生资源,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国才能从根本上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长期目标,逐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节能减排环保已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1.
环境问题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也会从客观上影响环境质量,经济和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该背景下,讨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提出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这一过程离不开企业及企业家微观主体作用的发挥.企业家作为社会思想变革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可以承担多方面的社会责任,从企业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和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及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方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基于环境视角和中国的实践,区分出三种发展模式:"粗放式"发展、"底线式"发展和绿色发展。并通过梳理发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从"粗放式"发展到"底线式"发展的演变历程,未来还将进一步转向绿色发展。运用非参数方法构造生产者减排行为模型以刻画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定量测算"底线式"发展和绿色发展模式下的环境排放和经济产出差异,模拟发展方式转变对中国环境经济的影响。最后,结合当前的中国实践,从能否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的角度对结构调整、市场化改革等施政路径和外部制度环境进行评估与反思。研究结果表明:(1)环境方面,发展方式转变将使得中国的排放水平较当前减少约16%~22%。样本区间内,环境效应保持了总体平稳上升的趋势;(2)经济方面,发展方式转变将对中国经济形成两种截然相反的效应("挤出"效应和创新补偿效应)。由于发展方式转变带来的创新补偿效应明显大于"挤出"效应,从而可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发展。这一经济效应约占GDP的3%~10%,但呈现出逐年衰减的态势;(3)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财政分权和外商投资均对发展方式转变有显著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方式转变呈"U"型关系。  相似文献   

14.
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是要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破解资源的日渐枯竭和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与日俱增这一难题,就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努力以更小的资源消耗、环境代价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而税收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在两型社会背景下应当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以便发挥更大的职能与作用。因此,如何针对"两型社会"建设的税制因素进行分析,积极探索和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绿色税制",促进我国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将是"两型"社会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源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保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人力资源具有重要影响。把人力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来认识、开发和管理,有利于促使我国由传统的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切转变既依赖人的发展又为了人的发展,人力资源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手段,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黄登福 《今日科苑》2009,(15):108-10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工业发展尤为明显,但是由于粗放型的工业发展方式并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工业快速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变得日益突出。因此我们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强调资源和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对工业发展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工业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最终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岁月不居,新年伊始,2011年将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反加快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  相似文献   

19.
<正>发展循环经济,青海省的优势是资源的综合利用、循环利用。因为柴达木盆地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种资源并生并存,盐湖、石油天然气、煤炭和有色金属资源优势明显,青海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是要依托循环经济发展的平台。柴达木盆地以其物产丰美、资源雄厚而享誉世间,它是一颗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璀璨明珠,也是名副其实的"聚宝盆",是青海省最重要的资源富集区。近几年,青海把循环经济作为全省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因此实施环境与贸易协调发展战略,运用环保手段发展绿色贸易,加快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可以从根本上破解我国经济贸易发展的资源环境难题,应对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环境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