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福》是一篇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问题是:叙述者为什么要叙述这样一个与“我”并不相干的人——祥林嫂——的故事?这里涉及到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叙述者的叙述动机;二是作者鲁迅为什么安排这样一个叙述者。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即叙述者的叙述动机。  “我”在年底来到鲁镇,但由于感到鲁镇无聊、压抑的气氛,马上想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地方。叙述者在开始他的叙述时特别强调:“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为什么呢?因为祥林嫂问“我”: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否见面?这些问题“我…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祝福》是选人高中课本的传统篇目。在祥林嫂“再次来到鲁镇做工”这一部分里,作者多次写到祥林嫂向人们诉说爱子阿毛被狼吃的经过,其中有两段“我真傻,真的”是基本相似的重复。  相似文献   

3.
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一个悲剧人物。她命运多舛,屡遭迫害。初到鲁镇,祥林嫂苦中求生、满怀希望;再到鲁镇,祥林嫂身心受创、苦苦支撑;三到鲁镇,样林嫂槁木死灰、日薄西山。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无姓的“玩偶”。姓氏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认,但我注意到小说里的祥林嫂与阿Q都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确切的姓氏,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概也就姓卫”;而阿Q“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因为被赵太爷一个嘴巴给打掉了:“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在统治者眼里,奴隶是不配…  相似文献   

5.
“死”是一个灰色的字眼,令人忌讳和恐惧。但在文学大师们的笔下,“死”却能传达出丰富的情韵和异常的神采来。他们作品中的“死”或寄寓深意,或凸现性格,或传递哲理,或昭示主题,给我们带来了迷人的审美世界。祥林嫂、夏瑜之死:鲁迅以死亡寄托控诉和警示《祝福》是鲁迅先生一篇著名的悲剧小说,作者采用倒叙的手法,把祥林嫂的“死”摆在她悲惨一生的开头来叙述,叙写她在新年人们祝福的时候惨死在雪地上,以控诉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鲁迅在描写祥林嫂之死的过程中,首先成功地描写了置祥林嫂于死地的鲁镇这个典型环境。辛亥革命虽已过去多年,但…  相似文献   

6.
鲁迅笔下的悲剧人物,无不体现出人生价值的毁灭。“克夫克子”的祥林嫂就具体体现了鲁迅作品的悲剧性艺术特色。本文以鲁迅先生悲剧的创作体现了悲剧观念为立论根据,通过鲁迅所描写的祥林嫂所具有的“可贵之处”及其毁灭的具体分析,得出了祥林嫂的悲剧,印证了鲁迅所谓“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祝福》起于“况福”,终于“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中。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的《祝福》,以饱含同情的笔墨,描写了主人公祥林嫂极其不幸的命运遭际,生动有力地控诉了社会制度的罪恶。为塑造好祥林嫂的形象,令人信服地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鲁迅先生着力描绘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着力勾画了“我”、“鲁四老爷”、“四婶”、“卫老婆子”、“柳妈”等众多人物,这些人,或见证、或制造、或参与、或催生了祥林嫂的悲剧。在这些人中,卫老婆子是一个特别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9.
以结构主义叙事学视野下的“冲突”理论为视角,可以解读众多课文。以《祝福》为例,祥林嫂的故事可以分成四个故事单元,在每一个单元中,祥林嫂的愿望都遇到了阻碍,同时也采取了相应行动,但是最终都只有失败的结局。因此,在“冲突”理论为视角下,祥林嫂的人生是一出不断失败的悲剧。在情节运行的过程中,分别作为阻碍存在的婆家、鲁镇人、四婶、“我”的形象也得到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祝福”的描写作为一种习俗,过大年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祝福”。“祝福”的仪式通常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以后的五六天内举行,用“牲醴和香烟”祭祀“天神”和“祖宗”,以祈求来年的幸福。鲁迅先生在小说《祝福》中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人生的典型环境,而且也留下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烙印。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这些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状况:人们的风俗习惯依旧,思想意识依旧,也即封建迷信思想…  相似文献   

11.
鲁迅以对国民的极大悲悯,审视人类的生存困境,观照底层人的生活状态,在《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这一形象——其孤独的生存悲剧,当足以唤醒现今读者的悲悯意识。祥林嫂是在“我”旧历年底回到故乡鲁镇,在镇的河边,“我”的面前,首次亮相的。作品写道:(祥林嫂)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是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不是“…  相似文献   

12.
鲁迅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结合作家写作的主旨,本教学设计以拯救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为最终课堂指向,重新设计“我”与祥林嫂之间的对话,探讨“我”如何拯救祥林嫂;绘制曲线图,梳理探究祥林嫂人生重大变故与社会环境的共生互动关系;发挥想象,编写独白,探究祥林嫂悲剧命运与性格的关系;重塑自“我”,创作对话,理解作者疗救生命的创作主旨。教师创设阅读情境,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探究与写作,着力于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是以祥林嫂的一生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祥林嫂在生命走向终结之前曾执着地问“我”:“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到底什么是人的灵魂?“灵魂”即一个人的精神。祥林嫂活着的时候是有精神的。在她饱含辛酸和血泪的生涯中.祥林嫂是满怀希望而且执着地守护着自己的生命之魂。  相似文献   

14.
(一)关于题目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我们深深感到,作者将这个悲剧故事命名为“祝福”,真可谓匠心独具,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在这里,我想结合作品谈谈对这一命题的看法,希望引起讨论,求得正确的认识。首先,这个题目和作品的题材有着密切的关系。作品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即以“我”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祥林嫂的悲剧。而“我”的全部活动都发生在鲁镇准备“祝福”和举行“祝福”大典的时候。他与祥林嫂的相遇,他得知祥林嫂死去的消息,他对祥林嫂半生遭遇的回忆,都没有离开“祝福”这一特定的环境。其次,“祝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祥嫂悲剧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原因。“祝福”是  相似文献   

15.
祥林嫂的悲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是以祥林嫂的一生的悲惨遭遇为主体安排的。祥林嫂在生命走向终结之前曾执着地问“我”:“一个人死后究竟有没有灵魂?”到底什么是人的灵魂?“灵魂”即一个人的精神。祥林嫂活着的时候是有精神的。在她饱含辛酸和血泪的生涯中,祥林嫂是满怀希望而且执着地守护着自己的生命之魂。但是,在她赖以生存的整个社会面前,祥林嫂面对着“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条绳索的精神桎梏,如同浮萍一般飘飘停停,到最后只剩一具空壳,“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祥林嫂就是这样一个在命运的风口浪尖上,在希望与绝…  相似文献   

16.
纬饰语例谈     
在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有这样一段对话:“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地问。“老了。”“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这里,用“老了”来代替“死了”,是因为在鲁镇旧历年底的“祝福”氛围中,人们说话有各种忌讳,不能讲疾病死亡之类的不吉利的事。遇到非说不可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准备教《祝福》这一课时,笔者首先直接与文本对话,觉得鲁迅先生写“我”有很深的用意。然而,查看到的很多资料都只是把理解的重心放在祥林嫂这个人物上,要么是忽略了“我”,要么只是说“我”是小说的视角,是祥林嫂悲惨命运的见证人,仅此而已。我们都在强调作者意在通过对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叙述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一、“站”出尴尬《祝福》中,在“我”回鲁镇见到各方面变化得最厉害的祥林嫂时写道: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可是,竟然出乎意料之外,祥林嫂仅仅问了一句“正要问你一件事”。于是,“我”只得“诧异的站着”。如果说,前一个“站”表现出“我”相信自己能够自如应付的镇静和从容,那么,后一个“站”则流露出“我”始料不及的慌乱和尴尬。面对着正处于穷途末路的祥林嫂的急切提问,“我”一边含糊其辞地回答“说不清”,一边乘机匆匆逃离。由此,祥林嫂的尴尬提问,“我”的尴尬心态和尴尬举动,都高度浓缩在一个“站”字里面,给读者留下咀嚼和回味…  相似文献   

19.
<正>在《祝福》阅读与教学中,如何认识和评价祥林嫂,是一个重要问题。长时以来,论者、教者和有关重要资料,都说她是“劳动妇女”,或“劳动妇女的典型”,这些论断似可讨论。现依据对文本的品读,在此略陈异见,并求正于学者和教学同仁。一、不幸的山里女人(一)来自卫家山的女人小说开头部分,“我”回到鲁镇的第2天下午,在河边遇见祥林嫂,当夜或第3天,祥林嫂就“老了”。这是说,祥林嫂死在鲁镇。  相似文献   

20.
《祝福》起于“祝福”,终于“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又死于“天地圣众”“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祝福”中。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参从情节、主题两方面阐释了以“祝福”为题的含义,这种解释问题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可是从深入的程度看,又觉得有些缺欠。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探究。一、小说的艺术框架小说以倒叙方式描写了在一片“祝福”声中祥林嫂孤寂地死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