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王绪春 《海外英语》2011,(1):264-265
现代语义学的研究多关注在词的意义这一个层面上,其实在人们日常的言语交际中最常用到的语言单位是句子。人们用句子来表达所要传递的信息,这样的话对于句义的研究就尤为重要了。传统的基于三个平面的句义研究虽然对于句子的静态意义有很好的阐释,但是对于句子的动态意义,即句子的话语意义解释不足,该文试从认知语境入手对句子的动态意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修辞中,很多辞格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们都提取使用了词语的属性义。构式压制和句法规约、社会群体成员的共识、认知加工上的突显与抑制机制等为词语属性义的提取使用提供了条件。语义和句法相互作用,属性义在使用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属性义所具有的语义特征为修辞的深层合法性提供了解释。修辞研究中应加强知识本体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元话语和插入语被广泛应用在语言教学和语言现象研究中,这两个术语在语义和功能方面有很多重合之处,但也有些微差别。文章在研究这两个术语的句法、语义、功能以及主观性方面特点的基础上,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对元话语/插入语与话语标记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话语标记是语法化了的元话语/插入语。  相似文献   

4.
汉语词语修辞中的人文性审美特征,体现的是人性化的情感,是表达主体反映复杂浩瀚的社会生活和人类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手段.汉语词语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设法增加词语的负荷量和附加值,用有限的词语,表达话语主体无限丰富的思维活动及情感.这就是汉语词语的语义具有多样性、多层面性和巨大弹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际成功的愿望。但有时为了礼貌或修辞的需要,说话者往往违反合作原则,选用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不一致的间接语言。按照言语行为理论,一切话语都可看作言语行为。因此构成辞格的语句也不例外。一些修辞手段本身也蕴藏了一定的暗示义。本文正是要探讨这些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句子意义与话语意义不一致的辞格式的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6.
基于语言变异所能产生的修辞效果分析,从话语生成与话语理解的关系方面探讨了语言形式变异的理解问题,指出:在语言形式变异的理解方面,语境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有语素、词、短话、句子、句群这五级语法单位,每一个单位都有它自己的意义.高考语言知识题以考查语素义和自语义为主,而其中又以词义的辨识、运用能力作为考查重点,故而对词语的动态用法即词语的语境义的掌握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能否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理解词义,是能否读懂句意的关键,同时要做到语言表达准确、清晰、连贯、得体,掌握辨析运用词语的语境义的能力也是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8.
语言符号的意义和所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分别研究。词语的语言义是词语处于备用状态时所包含的全部意义,是人对所指的认识成果在意识中的完整的积存。处于具体语境中的词语的意义是这个词语已有的语言义的呈现或变异。词语的语言义分为3类:日常义、学术义、背景义。词语的语言义是社会集体认知活动的成果,个体所掌握的词语语言义的信息量的状况,决定或影响人的言语行为。附着于一个词语的语言义属于全社会,个人习得、学习的词语的语言义在意识中潜藏,成为个人选词造句、理解言语的依据。词语的语言义在意向性活动中显现于意识;在言语活动中显现于命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讨论了句子中单续义短语的继续义和空间义隐现的条件,文章认为影响句子中单续义短语的继续义和空间义的隐现因素是:一、句型;二、与单续义短语有语义关系的动词的结构形式;三、与单续义短语有语义关系的动词的小类。  相似文献   

10.
话语分析主要研究大于句子的话语或篇章。它突破了主流语言学以句子为语言研究的最高形式,这就大大拓宽了语言的研究视野。话语分析是进行动态的分析,而理论语言学是进行静态的语言描写;前者是博采式的研究(in-widthapproach),后者是深探式的研究(in-depthapproach),二者呈现出互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话语含义与语法、句法、静态的语义间不是单纯的线形关系,而是与上述各项以及语用选项呈网络关系。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和关联理论从语境的角度对话语的含义进行分析、探讨,并论证、阐述话语理解过程中话语含义与语境的关系、语境的认知、语境的特点及构建,可以为语言理解和运用提供更加充分、深刻、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2.
语境在话语中有很重要的作用,话语的使用和理解都有一定的前提,同一话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都有不同的理解;话语受语境的制约,应当根据语境因素去确定恰当的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将有歧义的语音、词汇和句子放到一定语境中去,歧义也就消除了。  相似文献   

13.
周茜 《海外英语》2014,(10):143-144
The theory of meaning is the focus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which involves the meaning that words and phrases express.At the same time,it also includes the meaning that sentences express.By researching the theory of meaning of philosophy of language,people absorb merits among different schools,and study how the theory of meaning is reflected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especially in vocabulary acquisition.  相似文献   

14.
“OK”或“okav”,英语中形容词短语“all correct”的变体形式,以其形式简短,易于上口;词性多样,易于表达;含义丰富,易于接受与理解而备受使用者青睐,以至成为当今英语日常口语交际申使用频率最高的用语之一。文章从介绍“OK”寓意、“OK”话语入手,通过实例分析理解不同语境下“OK”的话语意义与话语人的言语行为,探究其语用规律。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当代语言学和其他许多学科关注的一个科研课题。现代语言学已不再把隐喻当作语言内部的一种修辞手段,它和人类的认知过程相联系,人类通过隐喻来认知周围的世界。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对隐喻意义的理解一直是语言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隐喻的理解有过阐述。无论是从哪个角度去解释隐喻的意义,都离不开语境的作用,尤其是认知语境的作用。文章在阐明隐喻的本质及其语义特征的基础上,从字词、句子、文化和语篇的层面探讨认知语境对隐喻理解所发挥的功能,阐述了认知语境对隐喻解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作为表达同一语义的不同修辞形式或手段的“语义等值形式”是语言运用中等值原则的具体表现形式.语义等值形式的使用,不仅止于单词的调换及其作为独词句或省略句的形式出现,也包括句子等大一级的语言片段的置换.而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构成的语义等值修辞手段更是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语义等值形式”是我们认识语言运用规律的一个视点,其贯彻于语用中,是为了强化语言单位的表达功能的,具有特殊的修辞功能.  相似文献   

17.
从符号学这一全新的视角探讨语用失误的成因,采用了Morris的观点来分析两种语言之间的符号转换,并分析了Morris符号学意义观中的三个要素,即言内意义、所指意义和语用意义,指出在两种符号进行转换的时候,任何一种意义没有被精确地转换成目的语符号,都将引起语用失误。而此前,在进行符号转换的时候,往往只重视语用意义的转换,忽视了言内意义和所指意义,尤其是言内意义。基于上述从符号学意义观角度对语用失误这个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有关英语教学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反问句的句法、语义、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询问句相比,反问句的句法、语义、语用都有着鲜明的特色。句法结构上,反问句有其特有的表达式,同时在语义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特指问和是非问有的可以互相变换,特指问内部有的也可互换;深层语义结构中,反问句不存在未知语义成分,从而造成反问句表达判断而不表达疑问对象;语用环境中,反问句必有一个充分条件的语义前提,反问句表达的判断只是这个充分条件的前提的必然的毫无疑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陆燕 《凯里学院学报》2009,27(2):112-115
隐喻是将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的一种比喻,创造和运用隐喻,不是单纯的语言修辞,而是人类认知的进一步发展,是人类意义表达体系的重新建构。隐喻的翻译,应该遵循文化适应性原则,将隐喻作为一个传递的文化符号,是从文化上对原文喻源进行重新诠释的意义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20.
歧义是一个语言表达式有一种以上意义的特殊语言现象.就是这种意义未定的独特性使得歧义在语言实践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在文学作品、广告、修辞格、政治言辞、法庭辩论、幽默笑话、日常交际等不同语言场合中,人们有意地利用歧义以达到某种特殊的语用目的,充分显示出歧义在语言使用中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修辞价值、信息价值和交际价值等不同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