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恰到好处》这篇短文,写于1962年,是杨述针对人们思想中存在的左的倾向而写的一篇思想随笔。在它不足千字的篇幅里,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述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的观点,阐述了实事求是的重要原则,说理透辟深刻,针对性强,简洁生动,真可谓短小精悍。文章虽短,却令人难忘,这不仅是因为阐述的道理深刻,更主要是因为它那高超的说理技巧。你也许要问:高超之处在哪里?别急,且听我细说。一、引用故事,形象点题本文所要阐明的观点是“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需要‘恰到好处’”,而“恰到好处”这个概念是关键,但却很抽象,想说…  相似文献   

2.
桑进林 《高中生》2012,(30):8-9
引证法是在写议论文的时候,适时引用公理、名言警句、历史文献、谚语、成语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引证法的好处是丰富论证的内容,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对论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考生在议论文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引证法,可以为文章增添文采,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观点  相似文献   

3.
<正>"深刻"是作文"发展等级"中的一个基本要求,是高考评价学生作文的一个重要标准。"深刻"主要是针对文章的思想而言的,指文章"立意深远、见解深刻、说理透彻",这点在议论文体现得更明显。一篇好的议论文,往往是因为做到分析入木三分,见解高瞻远瞩,能见前  相似文献   

4.
考点阐释深刻是就文章的思想高度而言的。高考作文的深刻具体就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如写记叙文,就要形象生动,思想深刻;写议论文,就要说理透彻,论点深刻。高考作文见  相似文献   

5.
正一、谈话导入,紧扣观点。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滴水穿石的启示》。(齐读课题)师:同学们,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一篇说理文.说理文的特点就是先提出观点,然后举例论证,最后得出结论。那你们还记得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吗?生: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师:是呀,水滴之所以能滴穿石块,是因为它锲而不舍、日雕月琢,  相似文献   

6.
说理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要方法,它是通过讲解、报告、谈话,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提高思想觉悟的方法。说理具有艺术性,也就是说,会说理,还是不会说理,说理的水平高还是水平低,将直接影响思想工作的效果。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要求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说理艺术首先是由新时期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所决定的。当前,社会现实中市场经济因素的不断增长.使人们对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思想政治教育不象以前那么重视、那么迷信了,对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所采取的一些方式方法也已经厌…  相似文献   

7.
议论文是议事论事的文章。它以说理为主,文中不仅要有明确的观点,而且要充分论证其观点的正确性。它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达到阐明观点、说服别人的目的。因此,衡量一篇议论文的成败,主要就是看它说理的深度如何。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指出的这样:“论如析薪,贵能剖理”。要深入地说理,就要透过现象,抓住实质,作由表及里的分折。有些文章就事论事,满足于现象的罗列,以例代议,读了使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一次写《学然后知不足》,不少同学仅从自己的切身  相似文献   

8.
议论文的关键在于说理。说理是证明文章观点必不可少的手段。议论文写得深刻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分析说理能力。可是不少考生在写议论文时,奉行“理不够,事来凑”,常常只记得摆事实,忘了讲道理。于是一篇议论文便成了事例的罗列,材料的堆砌。这样的文章,又有何理趣可言?更谈不上为文的深刻性了。一篇优秀的议论文,必得论理,并要把道理讲深讲透,如何说理,方法众多,比较常见且讨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一、从假设的情形分析即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如: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难得糊涂》一文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可以有…  相似文献   

9.
所谓一事一议类文章,就是针对某一事件提出自己的见解,发表议论的议论文。正因为它是具有“即事说明、有感而发”的特点,因此它是写议论文的起步,也是中考议论文的主要形式。写一事一议类文章要求先叙事后说理,叙事成为说理的由头,为说理服务,说理要服从所叙之事,做到以理服人。在实际写作过程中必须把握以下三点:一、据事提炼观点谈看法、说明见解的文章,具有由“叙”生“议”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动笔写作之前就要从事例或材料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且要用一句话表达出来,这就是下一步文章的中心论点。根据事例提炼观点,要透过事物表象…  相似文献   

10.
朱光潜先生写过一篇《咬文嚼字》,现已收入中学教材。这篇文章强调:咬文嚼字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却是在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为了阐述这一观点,作者引了《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  相似文献   

11.
考点阐释深刻是就文章的思想高度而言的。高考作文的深刻具体就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如写记叙文,就要形象生动,思想深刻;写议论文,就要说理透彻,论点深刻。高考作文见解深刻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考试大纲》对作文发展等级之深刻有三方面要求:  相似文献   

12.
【设计说明】《梦游天姥吟留别》(以下简称《梦》)是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它有两个特点:①它是一篇文言文,教授时我们必须立足于落实字、词、句,把它当作文言文来讲解。②它是一首古代名诗,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写作技巧,教授时我们得把重点放在诗歌鉴赏上。事实上,这两点都是必要的。因此,我教这篇课文时共安排了两节课:第一节课疏通课文,第二节课鉴赏诗歌。这里提供第二课时的设计。  相似文献   

13.
所谓“一事一议”类文章,就是指针对某一事件提出观点、发表议论的议论文。正因为它具有“即事说理,有感而发”的特点,因此学写议论文一般都从它起步。“一事一议”类文章要求先叙事后说理,叙事是说理的由头,为说理服务;说理要从所叙之事开始,做到以理服人。写作“一事一议”类文章,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据事提炼观点谈看法、说观点的文章,具有“由叙生议”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动笔写作之前要从事例或材料中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且用一句话表述出来,这便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根据事例提炼观点,要透过事物表象发现其本质,通过事件的个性寻找存…  相似文献   

14.
教完《落花生》(五年制第九册7课)这篇习作例文之后,按计划应该进行一次习作。我确定模仿本课的“借物说理”的写作方法。在学生的生活范围里有哪些东西可以引起他们的思考呢? 于是我决定采用讨论的方式进行作前指导。课堂上我首先提问:“《落花生》这篇课文留给你们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基本一致,那就是父亲所说的话和作者从父亲谈话中所得到的启示。然后,我告诉学生,大家所以能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借物说理”的写作方法。  相似文献   

15.
《恰到好处》是一篇出色的思想漫谈。篇幅短小却有深意,语言朴素而令人回味无穷。它切中时弊,针对当前的一些糊涂观念加以深入的分析,用大量的例证阐述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恰到好处”’的道理,指出了怎么才能做到“恰到好处”的途径,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文章的论题选得很好。好的论题也须有“恰到好处”的评析才有说服力。首先,需选准论述的突破口。好的评论切忌面面俱到,应突出重点、做到不枝不蔓。只有抓住问题的一个侧面深入下去,才能在有限的篇幅内把道理讲透,本文开头从“东家之子的美”说起,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恰到好处”。进而指出  相似文献   

16.
苏询的《六国论》一直被主为是一篇载誉千年的散名篇。它的巨大成功,与它“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紧扣中心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证,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构严谨,说理深刻而透彻”的高超论证技巧有直接关系。但笔经过仔细阅读、反复推敲,认为苏洵为了使总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贿秦”能够成立,对第二个分论点“不贿以贿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进行的论证,貌似严谨完美,实则谬误多多。  相似文献   

17.
纵观2016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文体特征的要求趋于凸显。浙江卷明确要求写论述类作文、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要求写一篇议论文、天津卷强调"文体特征鲜明"。文体的明确和规范,与文体的交叉融汇,这两种倾向本身无所谓优劣,关键在于文章的功能是什么,想要表达什么。就论述类文章而言,它的功能在于说理并让读者信服。朱光潜先生在《漫谈说理文》中提到:"说理要透,透在于话说得中肯,轻重层次摆得妥当,并不在话说得多""从此我看出简洁是文章的一个极可珍视的优点"。论述类文章的开篇,更是如此,追求扼要恳切:观点应该鲜明,表述应该精炼。  相似文献   

18.
小学阶段的教材中,共有5篇说理文,分别是《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学与问》和《学会合作》,篇数很少,作为一种新的文体,在小学阶段出现,也是为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说理文就是日后所说的议论文,一般文体结构都是:论述观点,事例论证,得出结论。这类说理文的中心观点非常明确,语言精练,逻辑缜密。本文将从说理的规律、说理的构架、说理的策略、说理的应用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议论文写作讲究说理深刻,有理有据。深刻独到的议论分析可以映照出学生强有力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材料的适当运用,从而彰显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结合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做到写而有法,说理深入,从而写出优秀的议论文。  相似文献   

20.
从前读弥尔恩(A.A.Milne)的那篇著名的散文《名贵的水果》(Gilden Fruit),觉得他虽然首先赞赏橙子,要不是隔靴搔痒,定是顾而言他的态度。他的赞赏这水果的理由,是因为它干净,手握的部分并不就是嘴吃的部分。因为它味道好,这正与看了人家的诗稿而称赞他的字写得好一样,未免被这“名贵的水果”齿冷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