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职教育为教师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阶段架起一座桥梁。澳大利亚是目前世界上新教师入职教育发展较好的国家之一,拟就澳大利亚新教师入职教育发展的缘由、采取的措施及其特点等方面加以叙述,以便从中了解澳大利亚新教师入职教育新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入职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新教师的入职阶段是教师生涯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严重影响他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关于新教师理论研究比较早、比较成功的国家,分析澳大利亚新教师入职教育中高度重视入职教育、保障入职教育经费支持、注重校本入职辅导以及在线学习社区等,探讨我国新教师入职教育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3.
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关系着教师本人的成长发展,也关系着学校和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新教师入职的三年期间,学校应该为新教师的成长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除了提供良好的教学工作环境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关注新入职教师的适应、学习与提高.在这个过程当中,学校只有科学合理地设置培训课程,才能事半功倍.根据新入职教师的入职需求以及目前山西省大部分中学的现有条件,探索出适应于目前入职教师培训的课程内容,寄希望于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成长,从而促进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4.
新教师流失率的增加以及从教前几年教学经历对教师专业发展生涯的影响,决定了入职教育是美国教师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美国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展了新教师的入职教育,现已形成了一个包括定向课程、支持和帮助、培训课程、教师评价等四个方面的较完备的体系,并成为美国教师教育的一个特色。  相似文献   

5.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改革已经10余年,但新的课程理念仍旧无法为教师所接受,课堂上仍旧难以实施真正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一名中国新入职教师和一名澳大利亚在中国任教的新入职教师为案例,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的方式,分析其课堂管理、教学方法、儿童教育观背后的文化成因可以发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因素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主要因素,因此,职前教师教育和在职培训应该专注价值观的教育,而相应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新教师入职教育已成为教师教育的一个热点论域。探讨新教师入职教育问题,寻求符合我国教育生态的新教师入职教育方略,对于推动我国新教师入职教育的有效实施,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异,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四川省10个县域内的229名乡村小学新教师入职教育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四川省乡村小学新教师入职教育存在如下问题:入职教育需求有待精准化定位;入职教育课程有待系统化建构;入职教育实效有待大幅提升。鉴此,提出新教师入职教育持续改进的对策建议:全方位调研,精准定位入职教育需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建立健全入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提升入职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7.
周炜炜 《职教通讯》2012,(23):66-68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事业近年来在江苏蓬勃发展,大批高校毕业生或企业人员充实到五年制高职教育师资队伍中。入职培训是加强五年制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针对五年制高职教育新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五年制高职教育新教师入职培训的策略:可通过完善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制度、整合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内容、丰富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形式、重视新教师入职培训的实效这四个途径,建立一支高质量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育一体化理论认为,教师教育应该包括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三个连续阶段,入职教育是指对初职教师(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或刚到某学科任教的教师,一般为一到三年)进行的各种有计划而系统的指导、帮助和培训,入职教育对初职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提高其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9.
Pathwise Framework入职项目隶属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是美国入职培训领域中培训质量最好、培训内容最紧凑的入职支持项目,是同类培训的典范。该项目旨在通过为新教师提供反思性支持和评估来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帮助新教师在备课—教学—反思—改进这一动态、循环和持续的过程后成为一名自主能力较强的教师。研究其理论基础、内容、组织过程、特点,无疑对建立我国自己的教师入职培训体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科教学知识是新教师的薄弱项,也是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依据新教师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构成,分析了中学语文学科新教师学科教学课程的设置以及实施。学科课程设置分为语言的积累与建构、文学类文本教学、实用类文本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四门课程。学科教学课程的实施分为入职初期、入职一年内和入职一周年三个阶段,以期对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新教师培训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Pathwise(R) Framework入职项目隶属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是美国入职培训领域中培训质量最好、培训内容最紧凑的入职支持项目,是同类培训的典范.该项目旨在通过为新教师提供反思性支持和评估来促进他们的职业发展,帮助新教师在备课—教学—反思—改进这一动态、循环和持续的过程后成为一名自主能力较强的教师.研究其理论基础、内容、组织过程、特点,无疑对建立我国自己的教师入职培训体系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入职期是新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期,及时发现并有效解决乡村小学新任教师的入职适应问题有助于他们尽快地适应岗位工作,担负起乡村基础教育的重任。文章依据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和教师适应性绩效理论,通过现状调查、专家咨询等方式,从心理适应、生存适应、文化适应、人际适应与专业适应五个维度构建了乡村小学新任教师入职适应评价指标,并进行了小范围测试,通过 SPSS AU检测得知预测试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较高。该评价指标体系可为乡村小学新任教师入职适应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测量工具,及时发现教师的入职适应问题,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教师职业,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3.
彭景 《教师》2019,(17):90-91
加大对新入职教师的教育专业化培训,探索一套符合当前时代要求的新入职教师教育专业化培训模式,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对提高教学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文章重点对新入职教师教育专业化培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进行了阐述,具体分析了当前新入职教师教育专业化培训模式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如何构建新入职教师教育专业化培训模式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新教师八职培训不仅关系到新教师能否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也关系到高职教育质量。本研究通过对高职院校新教师进行问巷调查和访谈,了解新教师的入职需求,分析新教师在入职初期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此增加新教师入职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效果,有利于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加拿大新入职教师教育的质量处于世界前列,具有科学、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新入职教师教育的定位、准入、模式、课程、教学、实习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经验。借鉴加拿大新入职教师教育的经验,我国应当加强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融合,优化新入职教师教育的课程结构,丰富新入职教师教育的模式,提高教育实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依托项目实施,建构了新入职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助力新教师踏上成长的快车道。首先是明确课程总体目标并细化三个年度目标,通过提升新入职教师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促其成为胜任岗位的合格教师;其次是确定课程内容,即指向新入职教师课堂教学实境和难题,形成三年进阶课程体系;再次是分“学习掌握”“行动转化”“反思成长”三个阶段进行课程实施,形成各阶段特有的培训流程;最后是以第三方独立评价确保新入职教师培训供给侧绩效与质量。  相似文献   

17.
如何解决新教师入职适应问题,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在对上海市H区新教师发展现状和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以新教师的发展需求为基点,从教师进修学院新教师培训、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和学校师徒带教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新教师入职适应问题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三个阶段,而新教师入职教百是教师教育连续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教师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新教师入职行走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所经历的最为困难的时期,而且也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最为关键的时期,最需要支持和引领,以使教师渐行渐近成熟。  相似文献   

19.
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师资数量和质量的制约,大多数高职院校选择引进人才以迅速充实教师队伍,如何保证他们的适应性和可持续发展,做好入职培训是必经之路。但目前高职教师入职培训还存在诸多问题,不能保障培训质量。为了使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策略,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一是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入职培训体系;二是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出发点,着眼其能力提高;三是要建立培训过程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0.
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卓越乡村教师的培养势在必行。研究表明,卓越乡村教师应具备的特质是"乡土性",包括熟悉热爱乡村生活,传承发展乡土文化,拥有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自信。特质的培养途径有突出自我身份认同的创新师德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托三方合作,联通职前职后的"向乡性"课程建设。特质培养的制度保障有建立卓越乡村教师特质培养的制度保障,建立卓越乡村教师培养培训的专项资金制度,提供卓越乡村教师培养培训所需的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