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据新华社消息,我国科学家经过长期不懈的野外“追踪”,终于在世界上首次发现完整的古海底“黑烟囱”,这些亿万年前生长在海底的“黑烟囱”不仅能喷“金”吐“银”、形成海底矿藏,而且很可能和生命起源有关。这一成果刊登在今年第1期《岩石学报》上。这一杂志是唯一入选美国《科学论文索引》(SCI)期刊源的中文地质学刊物。现代海底黑烟囱及其硫化物矿产的发现,是全球海洋地质调查近10年中取得的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因其和海底成矿、生命起源等重大问题有关而成为国际科学前沿。但因现代“黑烟囱”分布在海底,仅有美、德、法…  相似文献   

2.
1979年,科学家们首次在大西洋发现了“黑烟喷口”现象——海底喷涌而出的高温矿物热流遇海水结晶后形成的黑色喷口,它为微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环境。20多年之后,科学家在靠近大西洋中部区域又发现了与“黑烟喷口”截然不同的另一个奇特世界——“白色喷口”,科学家将它称为“迷失之城”。“迷失之城”白色喷口与“黑烟喷口”由于地理位置、形成原因等的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在这里,冲破海床的液体温度仅为66~76℃。整个海水环境呈极强的碱性,这点与黑色流体包裹体环境的高酸性是截然不同的。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微小虾和蟹,其中大…  相似文献   

3.
近日从远在东太平洋的大洋一号科考船传来消息:我国科考队首次使用水下机器人海龙2号,在东太平洋海隆鸟巢黑烟囱区观察到罕见的巨大黑烟囱,并用机械手准确抓获约7千克黑烟囱喷口的硫化物样品。  相似文献   

4.
《发明与创新》2009,(12):34-34
近日从远在东太平洋的"大洋一号"科考船传来消息:我国科考队首次使用水下机器人"海龙2号",在东太平洋海隆"鸟巢"黑烟囱区观察到罕见的巨大"黑烟囱",并用机械手准确抓获约7千克黑烟囱喷口的硫化物样品.  相似文献   

5.
刘恕 《发明与创新》2006,(11):17-17
“大洋一号左右手”:深海采矿的新武器近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电视抓斗和深海浅钻获得教育部提名的“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这两个设备一个像“抓手”,能将海底6000米图像上传,并能抓住海底物质传递至海面;一个则能将海底岩层钻透,让科学家探个究竟。科学家将它们誉为“大洋一号”的“左右手”。近十年来,发达国家围绕国际海底资源的跑马圈地活动愈演愈烈,但由于受到技术和装备的制约,我国一直缺乏对海底热液活动区资源、环境方面的调查积累,所采用的调查设备大多采用国外产品,同时由于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和禁运,使我国海洋资…  相似文献   

6.
美国国防部研制成有望向传感器和声纳浮标提供电能的海底微生物发电机。 美国科瓦利斯大学与海洋研究实验室利用海底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时会产生电势差的特点来提取取之不尽的电源。 微生物不知疲倦地“工作”,从而使“微生物发电机”提供取之不尽的电能。目前科学家正在研究增大“微生物发电机”功率的方法,首批“微生物发电机”已由潜水员安装在海底。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热带风暴几乎每年都要光临东南沿海地区,造成一定的损失,严重的地方房倒屋塌、大树连根拔起,电缆和通信设施被损毁,甚至有人在飓风中丧生。有人会想,人若是能生活在幽静的海底就好了,就不会遭受风暴的蹂躏了。但科学家会告诉你,海底并不是你想像的那样幽静,海底也有“风暴”,海底若刮起“风暴”甚至比飓风的威力都大。  相似文献   

8.
当一头鲸在海洋里死亡后,它的尸体最终将会沉入海底,为那里独特的寄生虫、蛤、贝以及其他海洋生物提供食物。然而科学家最近公布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人类的商业捕鲸活动将可能导致这些“贪食者”的灭亡。海洋的深处通常都是黑暗而寒冷的,大部分的生物都以从海洋上部沉下的食物为食。没有任何生物能够提供比一条巨大的鲸尸更为丰盛的“晚宴”,当一头鲸死后,意味着突然落下的鲸脂、鲸肉,以及骨骼多达160吨。早在1987年,夏威夷大学的科学家史密斯曾乘坐“阿尔文”号海洋地质调查深潜器对一块海底区域进行考察,他无意中在一具沉入海底的鲸骨架上…  相似文献   

9.
从1969年2月15日至4月15日,4位美国科学家在一座“海底屋”内生活工作,前后共60天,期间一直没有浮出水面。每天早上醒来,他们就能看见阳光穿过穿梭来往的银灰色针鱼群在海底礁石上留下的斑驳光环。从塑胶圆窗孔望出去,黄色的鲷鱼正在环绕海底屋的活珊瑚花园中觅食。早餐后,科学家们背上潜水器从防鲨廊进入安全潜游水域,与鲐鱼、琥珀鱼、青蓝的鲟鱼、各种鲜艳彩纹的雀鲷等邻居一同嬉水。  相似文献   

10.
如果告诉你,除了人们常说的长满各种海洋植物的海底之外,还有另一片海底,但这片海底看不见、摸不着,你会相信吗?不用怀疑,这片海底不仅存在,而且还具有独特作用,这就是科学家和军事家们常说的“液体海底”。液体海底是由于海水中各处密度不同而形成的密度跃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盐度、深度及地理经纬度等诸多因素有关,但一般而言,在同一海域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低的海水密度比温度高的海水密度大,盐度高的海水密度比盐度低的海水密度大。  相似文献   

11.
深海珊瑚     
毕役 《百科知识》2010,(23):41-41
从2001年开始的“海洋生物普查”研究项目最近已经完成。在诸多令人惊叹的发现之中,深海珊瑚是一个最为意外的收获。科学家在位于北冰洋水面之下450米深的海底发现了一个古老的巨型珊瑚礁,  相似文献   

12.
海底并非死气沉沉的世界,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在海底发现了喷涌热液的海底“烟囱”,在这些烟囱的周围,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系统,有长管虫、蠕虫,以及像蛤类、贻贝类、蟹类、水母、藤壶等模样的动物。海底烟囱的形成要归因于地球的板块运动。由于海洋板块发生的扩张分离运动,在海底的某些位置,就会出现深入地幔的裂谷。海水渗入裂口后,在炽热的地幔处被加热,然后再涌出海底商,形成了所谓的烟囱。喷涌而出的热液携带了许多地下的化学物质,一些生物就以海底烟囱提供的热量和化学物质为生。  相似文献   

13.
人们关于海底热液矿产资源的探索虽然可追溯到几十年前,但真正的调查研究也不过是最近10余年的事情。1944年瑞典科学考察船“信天翁”号首先在红海发现了盐度和温度都偏高的海水。1965年美国“发现者”号在红海发现了高热卤水,次年又在红海的阿特兰提斯Ⅱ海渊发现了热液多金属软泥。从此,揭开了人类研究现代海底热液矿产资源的新篇章。1972年美国科学家罗纳确认大  相似文献   

14.
如果告诉你,除了人们常说的长满各种海洋植物的海底之外,还有另一片海底,但这片海底看不见、摸不着,你会相信吗?不用怀疑,这片海底不仅存在,而且还具有独特作用,这就是科学家和军事家们常说的"液体海底".  相似文献   

15.
机器人是人类的好伙伴、好帮手。各国科学家已经开发出的机器人,不仅有工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还有能上天下海的太空机器人和海底机器人。现在几乎任何领域都能见到机器人的身影,它们在为人类勤勤恳恳地服务着。目前,各国科学家在机器人的竞争方面主要集中在研制“小精灵”机器人,即微型智能机器人。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6):I0012-I0013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2月19日消息,科学家近日发现,太平洋海底正酝酿着一场毁灭性的超级火山喷发来自犹他大学的研究团队称,在太平洋底以下约2900公里的地幔中,有2个或更多的大洲面积的“岩石堆”正在推挤碰撞。  相似文献   

17.
山脉、海洋、岛屿等大自然奇观似乎是生就而成的。虽然我们知道地球上的地形变迁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也会有“沧海桑田”的变化,但对于普通人的生命来说,那似乎过于漫长了,几十几百代人看到的地形地貌都是一成不变的。于是,我们宁愿相信“浑然天成”,它们生来就是那样的吧!不过,也有一些幸运者,竟能亲眼目睹上帝创造海洋和岛屿的全过程!海底的新岛今年5月24日,一组科学家目睹了太平洋海底一座火山在他们眼前爆发,形成一座新岛的情景。当时,由12名科学家和14名工作人员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刚巧从悉尼东北的所罗门群岛返回,同时经过卡瓦奇海…  相似文献   

18.
就像在黑夜中孤独行走的人突然看见了一盏灯,他知道那里会有一个温暖的人家;在数千米深的海底不时升起的袅袅“炊烟”,也似乎在告诉科学家们,那里有一个独特的生命世界。  相似文献   

19.
在深邃的海底,生活着许多我们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生物。但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深海生物的科学家们,那就是,在距离水面近千米,阳光根本到达不了的海底,哪里来的那么多食物供给这些生命维持生存呢?科学家们近来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种在水层中漂浮的“鼻涕泡”一样的黏液体上面。这种令人恶心的“鼻涕泡”是一种像蝌蚪一样的小动物建造出来的,上面黏附着很多食物颗粒。这种小动物可以编织出一张直径约为1米的黏液球,它们自己栖息在黏液球的中间,并且利用黏液球从海水中过滤出可供它们食用的细碎食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较大的食物颗粒就…  相似文献   

20.
君立 《百科知识》2010,(1):21-22
有这样一种“冰”,只要你用燃烧的火柴接触它,它就会被点燃并产生火焰,为你提供热能,这就是“可燃冰”。有科学家认为,一旦开采技术获得突破性进展,可燃冰会成为21世纪的主要能源。据相关估计,仅仅是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就至少够人类使用1000年!但是,前景真的如此光明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