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哲学基质和文化基因的不同,中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中西方科学之间也存在着许多本质差别。本文简要分析了中国科学与西方科学各自的特最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指出了近代中国科学落后于西方科学的原因,指出了中国要在科学技术方面重新领跑于世界应该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基因工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近代科学技术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发展起来的.对于西方人来说,科学技术主要的功能是实现商业利润最大化的一个有效工具.几个世纪以来,西方人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把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实现商业利益的手段运用得炉火纯青.  相似文献   

3.
张伟 《科学与文化》2006,(12):12-14
我国的古代文明灿烂辉煌,有至今仍使中国人引以自豪的“四大发明”。中华民族早在西方科学昌盛之前就有极其卓越的科学成就,15世纪之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遥遥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难题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考察科学技术演化时,提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公元8世纪以前中国社会比西方社会更有利于科学的发展,而到18世纪以后却阻止了科学的发展呢?为什么现代科学的勃兴发生在欧洲而不发生在东亚的文明中?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这个名字对中国人而言并不陌生,他的历时半个世纪才写出的跨越4000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共七卷,34册),堪称是20世纪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同时也是西方研究中国问题的最高成就。然而他的名气除了由于这部巨著之外,还始终与他提出的一个“世纪难题”密不可分。遗憾的是,终其一生,李约瑟都未能找到准确答案。这个难题如果用现在的语言来阐述的话便是:为什么中国科技一度停滞了?中国的创造力为何突然消失了?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科学技术衰落以后,在一千余年漫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人类科学宝库增添了不可胜数的瑰宝,只是到了十六世纪以后,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才超过中国的传统科学技术而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中发展,而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而且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这就是科学史上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国伦敦皇家学会会员,著名科学家。他24岁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早年从事生物化学研究,成绩斐然,被誉为“化学胚胎学之父”。1937年李约瑟开始学习中文,并且对中国科学技术史产生浓厚兴趣,1948年着手撰写7卷本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他在其未能完成的这部著作中所思考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  相似文献   

8.
在日常生活中,非洲人如何看待科学和技术?对一个非洲人来说,科学技术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本文作者论述了关于科学技术在非洲社会中地位的各类观点,考察了文化价值观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章重点在于讨论选择最适合非洲需要的技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岳清云 《金秋科苑》2008,(14):18-19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先介绍和运用西方近代科学方法的思想家并最早树立西方逻辑学所代表的科学实证精神,确立了方法论科学观。他引进西方实验、逻辑、数学方法,从理性主义和实证精神两方面闯入西方科学的殿堂,大大肯定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开启了近代中国科学方法论思想的先河。  相似文献   

10.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先介绍和运用西方近代科学方法的思想家并最早树立西方逻辑学所代表的科学实证精神,确立了方法论科学观。他引进西方实验、逻辑、数学方法,从理性主义和实证精神两方面闯入西方科学的殿堂,大大肯定了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开启了近代中国科学方法论思想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非科学判断是发明创造必备的鲁兴启如果说在科学处于幼年时代的科技工作者可以单靠观察和实验归纳出科学理论,作出发明创造是正常的话,那么,当代科学技术中许多发明创造的作出,则很难单靠观察和实验归纳得出来,许多重要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作出,常常包含着关键性...  相似文献   

12.
王珂 《科技风》2013,(12):203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世纪,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许多成就被介绍、传播到西欧。因此,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不是单纯的"先进"与"落后"的对比关系,而是承先启后的关系。西方近代科学技术是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两次鸦片战争不但显示了西方船坚炮利的军事优势,更招致包括科学技术在内的西方文化的大规模输入,然而囿于虚幻的文化优越感与流传日久的“西学中源”说,一般的中国知识分子较少考虑西方科学技术优胜的原因。王韬的个人经历及其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使他比同时代的士人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与较客观的认识。本文揭示了:王韬对西方科技文明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尽管在不同的情境中他的言论有时自相矛盾,但就总体而论,王韬是承认中国近代科技落后于西方的,他也是最早对此事实背后的原因进行思考与分析的中国学者之一。  相似文献   

14.
虽然人们很早就提出了"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猜想,但直到18世纪,人们通过生产实践和大量化学、物理学实验,才加深了对原子的认识。把原子学说第一次从推测转变为科学概念的,应归功于英国一个教会学校的化学教员,他就是道尔顿。道尔顿是怎样攀登上科学高峰呢?他自己是这样回答的:如果我比我周围的人获得更多的成就的话,那主要是——不,我可以说,几乎唯一的——是由于不懈的努力。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获得更多的成就,主要是由于他们比一般人更加专注和坚持,而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比别人高多少。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科技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的文化透视──评《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马佰莲,马来平正如著名科学史家杜石然先生所说,“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是当今东西方汉学家兴趣较为集中的热点之一。”(郭金彬:《中国传统思想史论》,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1页)早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12):1397-1400
<正>《院刊》: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曾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中国文明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的实际需要方面要比西方文明更有成效?"换言之,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出现在中国?这类问题引起了中国人的长期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100年前,一个名叫李约瑟的英国人在其编著的15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引发世纪之争的命题:“如果我的中国朋友们在智力上和我完全一样,那么为什么像伽利略、拓利拆利、斯蒂文、牛顿这样的伟大人物都是欧洲人,而不是中国人或印度人?为什么近代科学和科学革命只产生在欧洲?……为什么直到中世纪中国还比欧洲先进,后来却让欧洲人着了先鞭呢?”  相似文献   

18.
100多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但1911年推翻清王朝后.内战、抗日占去了近50年,真正的科学技术发展开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的科技政策不断改变。本文主要阐述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现状。作者认为,中国的工业化比欧美晚了150年.科学技术晚了200年;近30年有些进步,但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科技发达的国家.中国人需要再奋斗50年;当前应该埋头苦干、韬光养晦,继续向科学先进的国家学习,学会自主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为人类科学事业做一点迟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这一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得到了实践与升级,我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就在马克思的观点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思路与理念.但是马克思科技观具有两重性,所以面对新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如何科学运用马克思科技观引领当代科技创新与发展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由刘大椿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从辩护到审度——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一书整合了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的研究成果,分别以“马克思科学观研究”“当代科学论探索”与“西方科学论研究”为主题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然后通过马克思科学哲学、马克思科学社会学、科学观的转换、科学技术的异化、科技战略与公共政策、中国科学论的发展、西方正统科学论、后现代科学论等八个章节从辩护到审度对马克思科学观与当代科学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陈刚 《内江科技》2013,(10):145-145
<正>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方式向普通大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由于中国人口众多,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人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因此公众的整体科学素养水平比较低。此外,中国目前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职业差别。因此,中国的科普是一个多层次的立体工程,较之西方的公众理解科学具有更丰富的内容,包括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科普工作一直非常重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在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设立了科学技术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