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华中农业大学,1992年3月由国家批准建设,1994年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对外开放,分别于1996年、2001年、2006年连续3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3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8项。现任实验室主任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延栋教授。  相似文献   

2.
何德全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电子与信息技术专家。北京市人。1950年至1952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院系调整转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参加并主持了多项国家攻关项目和信息系统的重点工程建设。1970年起参加三线工程建设,1983年后历任电子技术应用研究所、北京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曾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作为第一完成人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10项。研究领域: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网络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等。何德全院士为本刊撰稿统计如下:2003年第1期:互联网时代信息安全的新思维  相似文献   

3.
张锡祥中国工程院院士,雷达对抗专家。1933年5月19日生于山西。我国雷达有源干扰领域的带头人,主持研制了反导弹雷达附加器样机对单脉冲雷达干扰机原理样机和一、二、三代电子设备。曾获得1985年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1990年一等奖、1997年二等奖,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两项,整理内部资料约400万字。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信息产业部第二十九所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4.
姜莹 《科学中国人》2007,(5):113-115
863倡议人:王大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高技术局高级顾问,我国应用光学及光学工程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相似文献   

5.
正建站单位:上虞颖泰精细化工建站院士:沈寅初、宋宝安建站时间:2013年10月省级站认定时间:2017年6月上虞颖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于2013年10月,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寅初院士、宋宝安院士。2017年6月被认定为浙江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工作站运行期间与院士团队联合攻关省部级项目4项、在国家核心期刊《农药》上发表论文1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培养浙江省优秀教师1人,有5人学历、职称得到提升,引进了2  相似文献   

6.
赵振业1937年生,河南原阳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博士生导师,航空部、北京市劳动模范。1961年考入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毕业后进入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从事航空超高强度钢专业研究。40多年来,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有所建树,合金设计有所发明,应用技术研究有所创新。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等国家级成果奖5项,合金发明专利2项,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航空科学基金一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合金钢设计》专著。  相似文献   

7.
苏哲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36年生于陕西省咸阳县,1959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先后参加领导和主持研制了多项重型武器装备,其中两个装备参加了国庆35、50周年阅兵。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兵器工业首届科技带头人,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兵器工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一等奖。  相似文献   

8.
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科技成果343项,  相似文献   

9.
《科学中国人》2007,(1):F0004-F0004
苏哲子 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生于陕西小咸阳县,1959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先后参加领导和主持研制了多项重型武器装备,其中两个装备参加了国庆35、50周年阅兵。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项。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3年获兵器工业首届科技带头人.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年获兵器工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一等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风风雨雨中,中国的院士制度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同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把"院士"定位于最高荣誉性称号,它不仅是对科技工作者所作出成就的肯定和褒奖,也是对他们一贯坚持的高尚的学风道德的肯定和褒奖;它不但代表了一种科学精神,也代表了全社会对科学、知识、人才的尊重。通过严格程序选举出的院士,不仅是各学科最顶尖的人才,在自主创新、咨询建议、学科建设等方面也承担着重要的工作,还在推广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精神、激励人才成长等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人们尊敬院士,崇拜院士;人们注目院士,学习院士;人们研究院士,呼唤院士……院士,科学家中的精英,国家最高科技水平和科技实力的象征;院士,科技工作者一项最崇高的荣誉,有志于科技事业者心中一座最为闪光的坐标。半个月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相继在北京公布。29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33人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人数达到710人,中国工程院人数达到721人。此次两院新增院士人数均创历史新低。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说:"我们设置了更高的人数限制门槛。"  相似文献   

11.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1,(1):I0001-I0008
袁亮 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炭开发及煤矿瓦斯治理专家 他担任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淮南矿务局)总工程师长达14年,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支撑计划、重大专项等课题研究,为淮南矿区及煤炭工业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他针对低透气性高瓦斯煤层群开采的世界性难题,开创性提出了卸压开采抽采瓦斯技术原理,  相似文献   

12.
关键词     
国家科学技术奖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12年度国家科技奖共授奖330个项目和7位科技专家,其中4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7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2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8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郑哲  相似文献   

13.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2011,(5):F0004-F0004
裴荣富致力矿业工程勘查和科学研究55年,提出了“成矿偏在性”和“异常成矿”等新概念,为在全国开展找矿提供理论基础;在国内外主持5项重大矿产勘查工程和30余矿床地质勘探与矿山开采工程验证对比研究,为我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最高奖和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中国人》2007,(12):8-8
主任委员钱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涛(原国家石油部部长)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副主任委员孙鸿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主任)朱道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王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左铁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原副主席)王淀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  相似文献   

15.
主任委员钱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涛(原国家石油部部长)吴孟超(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副主任委员孙鸿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存浩(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原主任)朱道本(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王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左铁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王淀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4,19(2):104-110,157
200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分别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刘东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254项科技成果,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9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8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9项(一等奖空缺),科技进步奖216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199项),国际科技合作奖4人。我院刘东生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继吴文俊院士、黄昆院士之后我院第三位获此殊荣的科学家。此外,我院还获16项科技成果奖,其中自然科学奖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二等奖9项。我院推荐的数学家丘成桐获国际科技合作奖。下…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闵恩泽,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征镒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自然科学奖39项(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9项);技术发明奖51项,其中一等奖1项(专用项目),二等奖50项(专用项目11项);科技进步奖25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专用项目),一等奖19项(专用项目9项),二等奖235项(专用项目53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减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科技成果343项,其中自然科学奖34项(一等奖空缺、二等奖34项);技术发明奖55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52项);科技进步奖254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26项、二等奖225项);国际科技合作奖3人.  相似文献   

19.
卢耀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地质科技二等奖、全国科技图书二等奖及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荣誉奖、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河北省特殊贡献院士奖。  相似文献   

20.
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1年1月14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201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56项(人)。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分别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著名材料科学家师昌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