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襄樊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介于"中原官话"和"西南官话"之间。襄樊方言和现代汉语普通话一样也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也没有入声。所不同的是普通话是"入派四声",而襄樊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则是"入派一声"。本文主要分析了襄樊方言中古入声字派生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2.
中古入声字因其声调、韵母结构与阴声韵、阳声韵平、上、去声字明显不同而自成系统。由于语音的发展变化,到现代普通话及绝大部分北方方言,入声系统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地位,入声字也随之并入了相应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声韵。但是,从总体来看,这些入声字在现代方言中声调及韵母读音的归并情况是不一致的,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中古入声字在西宁方言中既不同于《中原音韵》的“入派三声”,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也有明显的区别。本文参照丁声树《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调查字  相似文献   

3.
益阳方言属于湘语长益片益沅小片。绝大部分的中古去声字与中古入声字在益阳方言中的调值相同,出现了“去入同调”的现象。由于目前还不能从历史演变上拿出确凿的证据证明益阳方言是“去声变入”还是“入声变去”,只能通过分析该方言的语言实际,充分考虑方言之间的比较以及古今音的比较等因素,将益阳方言的“去入同调”现象看作是“入声变去”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明代中叶前后的南曲韵书,一直相沿《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旧。这与有明一代南曲演唱用韵的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王文璧《中州音韵》的“入作三声”,实乃“唱作”,而非“变作”三声,并不会磨灭所据方言语音中入声的实际存在。  相似文献   

5.
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的《自序》和《正语作词起例》中,曾三次用“鞞”字作为入声字的代表,但是,各个韵部的入声派入三声中都没有这个字。《中原音韵》原刊本至今没有发现,这个疏漏将难以得到弥补。本文假定“鞞”字是“鞸”字之误。  相似文献   

6.
学术界关于《中原音韵》入声研究的一个方面,是探讨在《中原音韵》音系中有无入声的问题,至今分歧较大.但许多学者都没有注意到臧晋叔的《元曲选*音释》在这方面提供的资料.本文通过分析《音释》中入声字出现在杂剧中的位置以及被注方式,可以认为《中原音韵》音系有入声的.  相似文献   

7.
中古入声字,南阳方言今概读为平声,清阴浊阳泾渭分明。这应是入声字的塞音韵尾刚刚脱落时的读法,比"入派三声"还要早一些。宛西方言尤其如此,即以宛西方言为例谈谈南阳方言中古入声今读平声的现象。  相似文献   

8.
入声是古代的一个调类,在今官话方言中都已消失,分派到平、上、去声中去了.就《方言调查字表》所列入声字对照兰银官话、中原官话陇中片方言、东北方言做了穷尽性的统计,比较了这些入声字在上述方言中的分派情况.  相似文献   

9.
在益阳话中入声仅仅是一个独立的调类,不具备中古入声“促”和“塞音尾”的特点,但它把中古入声完整地保留下来。中古去声字在益阳话中清声母读阳平,浊声母读去声,但有许多去声字向入声转移,如清去字“课”与入声“壳”、“阔”同音,浊去字“助”与入声“族”、“促”同音。这种古去声字向入声转变、迁移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去声变入”。本文首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调查,发现在益阳话中有75.5%的古去声字倾向入声。然后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原理分析,认为这是益阳话受长沙话、普通话长期影响渗透的结果。最后指出这一现象对益阳话声调系统的影响:它不仅使益阳话的入声发生性质变化,而且会促使其消失。  相似文献   

10.
陕西大荔方言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没有入声。古入声字今基本读阴平和阳平,只有少数读上声和去声,大荔方言没有入声韵,古入声字今全读音声韵,并且其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西充方言属于入声独立区,中古入声字独立一调,调值中平(33);但音系中的中平调不仅仅只表示中古入声字的调值,还出现于轻声、儿化音以及叠音词的次音节上,这便造成了调类和调值的错位。文章认为,这样的错位,首先源于儿化等语法层面因素的渗透,渐渐导致语音的弱化;而其调值与入声的趋同,则源自音系内部的整化原则的系统整合。  相似文献   

12.
语言在利用音段音素组成一个表义系统的同时,也利用一些伴随音段音素出现的超音段语音现象,来表达某些词汇和语法。因此,各种语言的语音结构都包括音段结构和超音段结构。在实际语流中,这两种结构是结合在一起的。本文围绕超音段结构中的声调和语调的定义、特征、及其语言功能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了简要的对比。  相似文献   

13.
声调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言的标志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公认的重点和难点,变调更是难点中的难点。声调的重要性并不仅仅体现在语言输出上,在语言输入中也非常重要。文章分析了听力练习中影响学生辨别声调的因素,提出了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变调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认为变调在对外汉语听力教学中应采用分阶段教学法:初级阶段应以记忆和在不同教学模式和语言环境下反复模仿练习为主,同时辅之于对比辨析练习;中高级阶段则应在培养了一定语感的基础上结合词汇意义辨别,使学生从理性认识上把握变调。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行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对同是语音要素的声母、韵母,声调基本是"一视同仁"的,普通话教学则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声(母)、韵(母)中心"模式,可喜的是在"一边倒"的理论氛围中出现了"声调中心论,"但教学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善,本文从声调的音位负担这个角度入手来看声调的重要性,既为"声调中心论"助威叫好,又为普通话教学提个醒:声调是最为重要的语音要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调查,对湖南省安化县界牌村话的音系、单字调和连读变调进行了描写.界牌话的连读变调一般是后字变调,前字不变调,并通过语音实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6.
变音器是手风琴的装置之一,变音器的转换在手风琴演奏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变音器的转换可以模仿各种乐器的音色、控制音量、扩大音域、增强音乐色彩。演奏中根据乐曲表达思想内容的需要,通过变音器变换达到完美的音响效果。本文通过手风琴独奏《随想曲》变音器的运用,阐述变音器在该作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新疆汉语方言声调减少,不能仅从其内部找原因,还须结合语言接触史来进行探讨,尤其是区内第二大交际工具--维吾尔语为代表的突厥语族诸语言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文章主要分析了汉川话入声的特点、演变趋势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汉川人应如何辨识入声字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西五县”方言,时贤多有研究,调类与调值结论高度统一,调值与标准的西南官话一致,被视为川黔方言的典型.运用实验语音学手段对“西五县”方言单字调进行声学考察的结果及分析认为,当今的“西五县”方言的新派声调与传统研究结果基本相同,但从中可以看出“西五县”方言的声调相对于老派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元代江西四位诗人虞集、吴澄、范梈、揭傒斯的古体诗共有246个韵段押入声韵,可以分为6个韵部:屋烛部、铎觉部、缉部、质术部、德陌部、薛帖部。通过分析得出:最先是-P韵尾向-t韵尾靠拢,然后是-t韵尾向-k韵尾靠拢,最后是-p韵尾向-k韵尾靠拢;部分入声字的押韵可以从《中原音韵》找到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