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活是人的生命展现及发展的过程。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和对生命价值的实现是生活的本质和最终之意。教育作为人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活动,它是从属于生活的,而在人的生命价值实现上,生活较之教育则更具有原生性的意义。生活本身具有教育价值。生活世界是教育的背景视域,是人最根本的生长家园;生活对生命的新起航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重视生活的教育意义能促使学校教育更好地联系生活,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人、发展人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再论指向生活意义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情感是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生活意义是人的情感安顿之所。情感教育的目的是序化并安顿人的情感,这一目的只能由以情感为本体的“情感的教育”来实现。人是追寻意义的存在者,生活意义不仅是情感赖以滋养其生命的养分,也与教育有着本源性的关联。以情感为本体的情感教育只有指向生活意义,才能牢牢把握情感的精髓,深入洞见情感教育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论指向生活意义的情感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情感在本质上是人对生活意义的感受与体验,生活意义是人的情感安顿之所。情感教育的目的在于序化并安顿人的情感,安顿人的情感并使之理性化的使命只能由“情感的教育”来承担,以情感为本体的“情感的教育”才是严格意义上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应该引导受教育者觉解生活意义,建构完整的精神世界,更新、净化情感品质,跃迁、提升情感境界。  相似文献   

4.
生活既是科学教育之根基,又是科学教育之旨归,是科学教育的意义基础。现实中,由于诸多原因,科学教育疏离了生活,产生了生活意义危机。回归生活,是科学教育应对生活意义危机的唯一出路。回归生活,科学教育必须坚持以生活为旨归的价值观、拓展教育内容,关注学生生活、优化教育方法,注重学生体验、创新教育评价,凸显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5.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需要而教育,它有利于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效果。追溯生活教育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它与自然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研究国内外生活教育的发展历程,对更好地实施生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往谈及幼儿园教育,人们较多关注的是幼儿园的班级教学,而忽略了教学之外的生活.事实上,在幼儿园发生的各类真实的生活事件有着极其丰富的教育意义.如“接待”和“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是幼儿园两种比较典型的生活事件,它们有助于提升幼儿园的品牌形象,增强幼儿园的竞争力;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学习,为教师发展提供契机;能给予幼儿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其感受活动中丰富的人际关系,促进幼儿情感、行为与能力等的发展.同时,这些生活事件如果应对不当,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干扰幼儿园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教师被迫从后台走向前台,增加教师的心理负担等,为此幼儿园应尽力弥合生活事件与正常教学的界限,使教学真正走向生活,并尽力促使这类生活事件保持在适度的范围内,以切实减轻教师的负担.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生活、生活的教育意义进行了辨析与叩问,认为一个人实在就是他的生活,一个人的生活显示一个人的智慧。猴子掰玉米是猴子的智慧生活、艺术化的生活,因为猴子的玉米在猴子的心中,我们的玉米在我们的手中。所以,生活有过有说,各有各的过法。可以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可以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育并不是教人怎么生活,教育本身就是学问,而从根本上说,学问是性情之事,生活是性情的表现。人、生活、教育三者最后似乎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异化的境地,惟有艺术提升人的境界。我们应该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生活有两个本体论,一个是生活本体论自身.另外一个是艺术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正>关于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讨论,成为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但有一个值得人们注意的问题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更多的是呼吁倡导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与结合,而没有把教育视为人应该经历的生活本身。也就是说,对于"教育是生活本身还是为生活做准备"、  相似文献   

9.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热爱人民,胸怀改造社会的理想,在继承中国优秀教育传统和借鉴西方先进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躬身实践,创造性地提出和实践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而将生活教育引用到区域中能够通过幼儿的有目的的学习,从而获得真实的学习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生活世界"理论是研究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理论。该理论由胡塞尔提出,经由许茨、哈贝马斯等人的补充,使得"生活世界"理论得到良好的发展。"生活世界"理论对我们具有重要的理论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目前我国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出发,讨论我国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与生命教育内涵之间的关系,探究生命教育的内涵,分析生命教育的实质性意义,以引发教育工作者对此问题加以深思,进而推动生命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因此,教育应成为一种唤醒人的生命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的价值应通过引导人的生命建构去实现,因而,真正的教育应是一种直面人的生命,体现生命关怀,焕发着生命意义的教育.  相似文献   

13.
生命意义感与健康、幸福感正相关。调查结果表明,高护生的生命意义感现状不容乐观,生源类型、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学习成绩等都对护生的生命意义感有影响。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改变高护生生命意义感不强、生活目标不明确的状况。开展生命教育要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成绩为抓手,以体验型教育为主,辅之以生命教育课程,突出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的主题,加强职业生涯发展的辅导与教育。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社会、生活压力,面对社会变革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社会矛盾及现实的冲突与压力,不可避免地产生焦虑、不安和恐惧等心理问题,进而出现““无聊”、“空虚”或“无意义”等精神问题。针对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关分析,并从积极心理学研究的认知、情感、动机三个视角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引领大学生追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激发生命欲望,提升生命的质量,帮助大学生建构正确的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拥有幸福健康的人生。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处于幼稚与成熟并存的敏感时期,各种心理冲突会导致中学生产生许多心理矛盾。在这人生的转折期,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就显得尤为重要。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关于生命的认知有着巨大的影响。消极的教养方式和积极的教养方式对于中学生生命意义感具有不同的影响,就此提出提高中学生生命意义感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受近现代科学主义和工具理性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道德教育过于强调工具性价值,致使德育的主体性被严重消解,并且日益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在具体的德育领域表现为道德灌输加剧、受教育者道德主体意识的缺失、德育实效低迷等方面。为此,道德教育必须深刻地分析个体道德生成与生活世界的内在必然联系,重新审视其工具性价值,实现对生活世界的全方位的回归,才能真正达成道德教育引领学生“学会生活”的理想愿景。  相似文献   

17.
生活时空中教育面临的价值困境是生命意义的缺失。学校教育缺乏生命关怀,家庭教育存在爱的错位与扭曲,社会弥漫浮躁风气。关怀生命的教育,旨在塑造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体,倡导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呵护生命,激发生命的活力,张扬生命的个性,提升生命质量。关怀生命,找回缺失已久的教育本真,需要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用师者的生命体验点燃学生的生命之灯;以教育实践的生命化,实现个体生命的张扬;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引领孩子积极的生命体验;渲染生命至上的教育氛围,促进生命的自由成长。  相似文献   

18.
The ambiguous meaning of the concept of life is considered by recalling along with Hannah Arendt the old distinction between zoé and bios. Life as bios is the life of someone and always intrinsically relational and worldly, thus bound to the existence of a world. The first question for life as bios being not happiness, but meaning. Life as zoé, as bare life — sacred to the credo of our time and constituting the silent premise underlying much social theory and philosophy — in turn must be defended in its own name and for the sake of happiness against everything that is durable and limits its growth and fertility and therefore it includes deafness to the question of meaning and destruction of the world, that is, of the conditions of human existence as bios. In order to help the preservation of a human life, the question of meaning has to be heard and the world has to be taken seriously. Accordingly, education should not so much orient itself towards the acquisition of the value of (bare) life, but above all help to avoid the time and space in which the question of meaning arises be occupied.  相似文献   

19.
生命意义的心理学化历程首先开端于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弗兰克尔通过对意义治疗理论的基本命题、实现生命意义的途径和意义治疗的阐述赋予了生命意义心理学化的注解。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生命意义的研究重新回归到心理学研究视野中,心理学家通过量化的方法探讨了生命意义的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