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湘推崇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诗学,讲究诗歌形式的独立与完美,想象的瑰丽与新奇,抒情的自然与真实。他的这种诗学倾向影响了他的翻译选材。在朱译一百二十多首诗歌中,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译诗占全部译诗的三分之一左右,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译诗约占全部译诗的六分之一,两者合计占了全部译诗的二分之一强,体现朱湘在诗歌翻译选材上的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倾向。朱湘在翻译选材上的这种倾向反映了他的诗学观对其译诗活动的操控。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合使用语料库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理雅各所译《诗经》两个版本(1871年版和1876年版)的译本特色、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汉语古诗英译的动态性特征。研究发现,1871年的译诗为无韵体自由诗,在译诗建行和词语翻译上忠实于原诗,译本前言对《诗经》和翻译策略的介绍较为详尽;1876年的译诗采用英诗韵律,在译诗建行和词语的翻译上改写较多,译本前言对《诗经》和翻译策略的介绍较为简略。这些差异反映出了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的三种动态性特征:(1)译诗形式影响译诗词语的转换;(2)译者的诗学观决定采取何种译诗形式;(3)诗外策略阐释译诗正文和诗内策略。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的文学翻译者主体意识觉醒,诗学观念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渐趋明显。长期致力于英美现代派诗歌翻译和研究的袁可嘉,在对叶芝的译介中通过对译诗的选择、阐释以及具体的翻译策略,对叶芝加以改造,体现出他构建“中国式现代主义”的诗学观念对叶芝翻译的操纵。  相似文献   

4.
诗歌英译的过程和翻译主体因素对传递意境深有影响。翻译主体的审美经验介入,在目标语主流诗学的影响下直接作用于诗歌的审美移植和诗性传递,翻译主体应该减少对翻译客体的主观干预,达到诗歌翻译以诗译诗,译诗为诗,实现意境和语言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诗学是文艺批评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特定时代?特定文化中的诗学规范和译者个人的诗学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本文以庞德《华夏集》中的一首译诗《江上别》为个案,分析总结出译者诗学上中国化?语言上现代化和文化上淡化的翻译策略,结合庞德时代的诗学规范以及他本人的诗学追求,探究他作出以上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达姆罗什认为,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椭圆折射、翻译书写与超然阅读的结果。本文追溯了王维诗歌在英美世界的世界文学地位以及椭圆折射与翻译历程。我们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王诗英译文趋于口语化,迎合了美国诗学革新的需求。而后在60—70年代,其诗歌中的道禅意蕴在美国"逆文化运动"中得到放大和挖掘,同时汉学界笺注性翻译也助推了翻译充分性的实现。当下,译者从荒野哲学和深层生态主义的角度,挖掘并阐发了王诗中的荒野宇宙观,体现了中西生态智慧的会通。这一译介历程表明,王诗自身的艺术文化精神与美国诗学和文化需求,共同对王诗的跨文化传播进行折射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创译,这使得其诗歌艺术性和文化意蕴得到不断的阐释、辐射与接受,从而成就了其世界文学性翻译诗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审美活动。《红楼梦》咏花诗作为小说叙事抒情的载体,体现了中国诗学的别致美,沉淀着蕴藉的中华文化。本文以格式塔审美模式为主线,从艺术辩证视角分析咏花诗英译文化美学特质的再现,从而对译者的主体审美做初步探讨,试图分析并解决《红楼梦》诗歌翻译中可能遇到的语言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8.
朱湘翻译文化词汇的方法灵活多变,主要采用了音译、直译、替代、删译等方法。使用这些译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与文化词汇的特性有关。文化词汇与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地理历史紧密相连,如果在译入语中很难找到、甚至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就需要在翻译时灵活变通。其次,与译者本人的诗学追求、文化立场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对比译诗和原诗可以发现朱湘的这些译法是成功的。译诗取得了与原文相当的审美效果,实现了文化传播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日前曾就汪榕培先生“以诗译诗”的诗歌翻译路线发表过一篇文章,先入为主地提出“以韵促译”的翻译认识,以此梳理与定位汪译陶渊明诗歌翻译行为。解读汪榕培英译吴歌后得出新论,即汪榕培诗歌翻译行为不仅体现着“以韵促译”的翻译策略,而且也体现出“以唱促译”的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10.
弗雷德里克·特纳,牛津大学博士毕业,达拉斯德州大学人文艺术学院教授,同时也是诗人和翻译家,已出版著作近40部。继"诗歌、诗学与科幻史诗"的访谈之后,笔者针对他的《唐诗选译》(2009),再次对其进行了访谈,探究了他的译诗缘起和择译标准;他在其唐诗译诗中所表达的中国文化精神;他翻译唐诗与其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作顾问的交互影响,以及他有关唐诗里所蕴含的音乐、生态和救世等方面的共同体思想。此研究旨在对落实"坚定文化自信"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保红教授的新著《古诗英译中西翻译流派比较研究》(2018)以中西共八位译者为研究对象,结合各位译者所处历史时代的诗学与翻译诗学,深入剖析各位译者的翻译观。通过对大量译例文本内及文本外影响因素的分析,对每位译者的翻译策略、方法与技巧的选择进行了庖丁解牛似的剖析,并据此对比分析了中西两大译者群在五大方面表现出来的典型差异。与一般的古诗英译研究相比,该书的翻译诗学及中西对比视角均显得独树一帜,而作者开创的从绘画、书法等多维艺术视角对译诗进行研究,定将引领古诗英译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中国古典诗词英译文文学小传统呈现出生态译诗的诗学特色。美国译者、汉学家山姆·汉米尔从生态文化的角度阐释了杜甫诗所蕴含的生态宇宙观。通过凸显自然意象、营造人景相融的意境、突出物的主体性、呈现无为和顺其自然的生态思想,汉米尔建构了杜甫诗回归荒野和任运自然的生态诗学形象,呼应了美国当下生态文化对中国古老生态文明的诉求。由此,彰显了杜甫诗生态智慧的世界意义与当代意义,丰富了杜甫诗的世界文学价值,中西文化跨越时空达成了语际交流与互鉴。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6,(30):16-17
将翻译的文化操纵学派提出的诗学理论引入翻译研究这一行为为译者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本文利用描述性的研究方式,探讨了翻译诗学如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通过社会的主流诗学和个体诗学两个线路对文学翻译进行操纵,从而使读者理解文学作品翻译在不同历史时期多样性的原因,以及对翻译中的"对等"和"不可译性"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指出汉诗形式的翻译是译诗的难点,以霍姆斯提出的诗歌翻译理论为依据,就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的可译性、翻译手法等,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易安词及其译者研究由来已久,但王椒升在国内翻译界还是个陌生的名字。他不仅翻译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经典散文,还是李清照词的少数几个全译者之一,他的宋词翻译在国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梳理翻译家王椒升的生平与翻译活动,作为译者他矢志不渝,他的译著质朴传神,他的翻译思想体现在"以诗译诗"之中。王椒升认为译者必须懂诗、写诗,然后才能够译诗;但是翻译诗词绝不能被格律或形式所束缚,思想的表达要优先于形式。译作语言要设法接近原作,要注意保留原诗格律、形象,特别要再现诗中的意境、气氛,意为译诗必须像诗,即以诗译诗。  相似文献   

16.
《湘南学院学报》2019,(3):85-89
在《异的考验: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化与翻译》一书中,贝尔曼以浪漫主义思潮的发展为主线,考察了19世纪前后德意志民族文化进程中的翻译现象。立足该书的核心理念"异的考验",考察英诗汉译史上的三种译诗模式,以检视不同模式下原诗的异质因素是否受到重视并得以保留、在何种程度上得以保留,并探究不同译诗模式背后的深层社会、诗学因素,以期对英诗汉译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关于"以物观物"与"以我观物"方式的区分为依据,以已有的对中国山水诗创作和翻译中的观物方式的认识为参照,以王维《鹿柴》的各种英译为实例,对中国山水诗英译中的不同的观物方式及其审美效果予以探讨。认为,中国山水诗英译中,有些译者主要采用或强或弱的"以物观物"的方式理解和转换原诗,使译诗保留甚至超越了原诗的诗性和神韵,能对拥有东方文化情怀的读者产生理想的审美效果;有些译者则主要采用或强或弱的"以我观物"的方式翻译原诗,使译诗偏离甚至破坏了原诗的诗性和神韵,能对一般西方读者产生较好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8.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卞之琳在诗歌的研究、创作和翻译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我国新诗的口语化、格律化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所提出的“诗人译诗,以诗译诗;格律译诗,以顿代步”的翻译主张对我们今天的诗歌翻译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他用诗歌体裁翻译的莎剧,也成为了格律体莎剧译文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9.
卞之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和翻译家,其诗歌翻译成就卓著。卞氏非常注重音韵与节奏的传达,其译诗基本保留了原诗的音韵结构,很好地表现了原诗的音韵美。他创造性地采用了"以顿代步"的翻译方法,为以音步建行的英诗找到了以顿建行的汉语对应表达方式,使得原诗的节奏美与音乐效果在译诗中得到充分再现。  相似文献   

20.
绿色翻译是将普遍存在于生态翻译中的绿色方法与绿色理念相结合的一种生态翻译实践表征形式,其本质是基于生态翻译学进行的绿色行为方式与绿色行为活动.将绿色翻译置于生态翻译学的语境中来考察其相关特征发现,共在性、共生性、和谐性奠定了绿色翻译的生态翻译学基础.绿色翻译具有本体意义上的和谐性,绿色翻译所内含的三个基本问题在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具体体现为:译者生存的境遇性问题、文本生命的生成性问题、翻译生态的交互性问题.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立场来考察绿色翻译的这三个问题,有利于译学界更好地理解与把握绿色翻译这种特殊的翻译实践活动,从而以整体论的方式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