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了研究小学教师队伍中男教师缺失对小学中、高段男生性别角色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对杭州市区部分小学150名在个性和社会行为方面显示出明显的性别差异的小学中、高年级的男生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小学中、高段年级男教师的数量、男教师所教科目的不同以及班主任性别的差异,对男生性别角色的发展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小学除了体育老师是男的,其他科的老师都是女的。"近日,记者接到家长反映,现在小学男女老师比例悬殊,有些家长因此担心培养出的小男生或阳刚不足阴柔有余。(广州日报)男女教师比例失衡,小学、包括幼教阶段,男教师比例偏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幼教中男性比例是日本1/7,美国1/10。但如果就此而认定男生不"阳刚"只是男教师太少之过,就有失偏颇了。从历史上来看,择邻的孟母和刺字的岳母培养出来的儿子,一个提倡"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一个  相似文献   

3.
男教师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被调查的绝大多数园长表示幼儿园应有男教师.近七成的园长将男教师在幼儿园的工作定位为专科型教师,即专门负责幼儿体育、书法等方面的教学工作.大多数园长将"体育运动技能""教师口语""电教技术"视为男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园长对男教师素质的期望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培养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幼儿园教师培训机构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凸显与强化男性核心竞争力、关注与提升男生的性别特质.  相似文献   

4.
儿童角色游戏的社会性别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咏 《教育导刊》2005,(3):11-14
一、问题的提出 在女性主义研究中,与表示男女两性生理差异的"性别"(sex)相对,用"社会性别"(gender)表示社会基于男女两性差异而赋予他(她)们的不同期望、要求和限制.社会性别反映了社会文化对男女差异的理解,反映了社会文化对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的约定.因此,社会性别是社会文化积淀形成的结果,由此便形成了一定社会的性别文化.社会性别文化是一定社会中的男性或女性在社会文化中所共享的群体特征、行为方式、社会作用及象征意义等.从社会性别文化的角度去考察社会现象,是一种指向性别平等和性别公正的观念和思维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研究意识.  相似文献   

5.
徐梦杰  张民选 《教育发展研究》2021,41(15):107-115,124
越来越多的国家步入中等发达阶段之后遭遇了教师性别失衡.男教师比例低不仅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还将由于老龄化、集中退休及社会文化心理"隐秘门槛"造成教师行业的衰退.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我国教师性别失衡在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正迅速以点到面日益严重,很多省市男教师比例已经低于OECD均值.为此,稳步提升在职教师的工资,改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加强中学和师范教育阶段男生的教师生涯教育,提供多元、灵活渠道吸引优秀男性转行从教,是提升我国男教师比例的可选之策.  相似文献   

6.
诚信文化建设是我国现时代的重要命题。目前小学校园中安全感、归属感和公正感普遍缺失,严重影响校园诚信文化的品质。教师作为道德观念的"形象代言人"、学校生活的引导者和小学生的"重要他人",其行为选择直接决定着小学校园诚信文化构建的成败。教师应该审慎地选择自己的教学行为、管理行为和交往行为,从而有效促进小学校园诚信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性别图式理论融合了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中有价值的部分,代表了近年来性别差异和性别类型发展理论中强调社会性因素的趋势[1]。目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性别差异尚不多见。通过222篇初中作文分析和236份问卷调查以及多次随机课堂观察,课题组发现:第一,初中生的性别图式承继并吸纳了"男生理科好,女生语言能力强"等传统观念;第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已出现明显性别差异;第三,这种差异与扩展后的性别图式对个体的信息加工和行为指导紧密相关,尤其是教师对男、女生不同的措辞和态度会固化学生性别图式中"女生比男生语言能力强"的偏见,男生会受到消极暗示和影响,其语言学习的信心、兴趣和效果会进而削弱。  相似文献   

8.
"在小学阶段,男生不能培养成‘贾宝玉’!"2010年12月5日,在北京市一场小学男班主任研究汇报会上,部分与会专家呼吁,小学教育普遍缺失"阳刚教育",这和目前小学男女教师严重失衡直接相关。记者了解到,不少小学都"渴盼"招聘合适的男教师,甚至表示"略降标准"优先考虑招聘男老师。  相似文献   

9.
张艳英 《内蒙古教育》2014,(12):15+18-15
中国教育出现"阴盛阳衰"的现象,引起社会广泛重视,更多人呼吁教师性别比例,在理论上男教师因性别被强烈需求,而另一方面,作为预备教师的师范类大学男生在就业竞争竞聘上岗时并没有绝对优势,甚至更多时候作为女大学生的绿叶一直起着陪衬作用,出现前所未有的就业窘境,本文针对这种现状结合内蒙古师范大学师范类大学男生基本状况探讨就业窘境的成因与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成员共同享有的行为取向、期望、价值观、信念和行为态度。江苏省太仓市新区第二小学以教师培训项目——"百川讲坛"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由点到面,为"百川文化"的建设推波助澜。期间,我们发现富有凝聚力的学习共同体,是文化形成的基础:执着的毅力与变革的智慧,是文化生长的力量;特色的活动与传统的盛会,是文化生根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准确了解目前南京市小学生的性别特征情况,研究者运用改编过的儿童性格特征测量量表,选取南京市三所学校一共350名小学生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南京市小学男生的男性性别特征出现弱化趋势;小学女生的性别特征出现双性化趋势。而对于具体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准确了解目前南京市小学生的性别特征情况,研究者运用改编过的儿童性格特征测量量表,选取南京市三所学校一共350名小学生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南京市小学男生的男性性别特征出现弱化趋势;小学女生的性别特征出现双性化趋势。而对于具体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现在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最新教师发展报告提到:中小学教师中男性比例越来越低,"阴盛阳衰"的现象愈加严重,不仅新近教师中男性人数在减少,而且在职教师中男性也纷纷"逃离"。尽管造成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阴盛阳衰"的原因较多,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只追求高分不求个性培养"的应试教育环境的失望,是不少男教师最终选择逃避或者逃离这个岗位的  相似文献   

14.
扫描     
男生需要男教师的理由有充足的理由证明,男教师的存在将给我们的课堂和运动场带来不同,他们将以女教师所不能的方式给男生提供帮助。1.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让自己表现出男性的特征,但学校老师女性多而男性少。为了表现自己是男性男孩必须拒绝所谓的“异性特征”。但由于缺乏  相似文献   

15.
在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中,女生占多数,男生占少数,男女性别生态比例不协调。师范生群体的女性化与基础教育教师性别生态失衡,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影响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与发展。为此,建议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基础教育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吸收优秀男性加入到基础教育队伍中。  相似文献   

16.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男生性别弱势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主要从阐释教育性别平等的实质出发,以小学课堂教学中男生性别弱势现象为研究对象,分析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导致男生性别弱势的因素,并提出实现小学课堂教学性别平等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师范院校的师范生中,女生占多数,男生占少数,男女性别生态比例不协调。师范生群体的女性化与基础教育教师性别生态失衡,影响教育教学秩序,影响子孙后代健康成长,影响中华民族的素质与发展。为此,笔者强烈建议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基础教育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吸收优秀男性加入到基础教育队伍中。  相似文献   

18.
"男孩危机"导致中小学校"需要男性教师"的呼声愈来愈高,那么,中小学生性别角色错乱是中小学教师性别比例失调所引起的吗?难道男教师教育出来的孩子就一定阳刚,女教师就培养不出男子汉吗?不同性别的教师特别是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对学生成长有何不同呢?针对这些问题,本刊组织专家、校长、班主任、学生和家长从不同视角探讨男性班主任在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希望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基于对11228名小学数学教师的实证调研,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探讨参与不同类型数学文化活动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数学文化课题研讨活动、数学文化节活动与教师专业发展及其分维度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比于数学文化优质课大赛,参加数学文化课题研讨和数学文化节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更加显著。其中,数学文化优质课大赛中的讲课大赛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行为的正向影响更加显著;数学文化课题研讨活动中的数学文化经验交流比论文征文比赛和小课题研究更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此外,数学文化活动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存在学校位置、教师任教年级、性别、教龄和学历差异。上述结果表明了参与数学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并为更好地开展数学文化活动、促进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女教师专业发展: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性别理论来分析,由于传统性别文化的负面影响、公共政策的性别意识缺失、学校以男性为中心的人事结构的存在,及主体意识尚待唤醒,女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整体低于男教师。要实现女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建构新型的性别文化和学校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性别主流化、家务劳动社会化,以及女教师的自我赋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