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红字》中体现了凝重的霍桑式的清教徒宗教死亡意识和人性观。本文通过与小说中主要人物海斯特·白兰、丁梅斯代尔的比较,分析齐灵沃斯犯罪到死亡以及最终获得心灵的救赎的整个心理过程,以此讨论《红字》中的追寻母题。  相似文献   

2.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也是整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之一.本文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赏析了霍桑的小说<红字>,对小说中红色字母A做出了新的解释,提出红色A字蕴含了"美国"这一深层次却容易被广大学者们所忽视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它的问世,不仅是作者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而且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它充分反应了清教对人的精神摧残和人们无法克制的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红字>中艺术技巧的运用独具匠心,尤为突出的是象征手法的运用,因此被称为美国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本文就作品的象征手法作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4.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家霍桑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作品主要改编自清教徒时期美国发生的一个真实事件。该文拟通过对三个主人公自我救赎的分析来达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欣赏这部小说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也是整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中最有声望的权威作品之一.文章根据在欣赏<红字>的过程中由红字"A"引发的联想,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把通过情节联想到的一系列带有字母"A"的英语单词串在一起,进而细细品味霍桑大师那精巧又不乏叛逆与鞭笞的观点,以及他所刻画的海斯特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6.
霍桑在小说<红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其中颜色词的运用尤为显著.文章在分析红色象征寓意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重新解读<红字>中主要人物海丝特的形象,从而发掘作者隐藏在文章表象下对人物的真实态度.  相似文献   

7.
黎青 《文教资料》2008,(13):29-30
<红字>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著名作家霍桑的代表作.用象征意象来表现主题是<红字>的主要特征.本文分析了<红字>中的红字A本身所蕴含的象征意象,主要的人物刻画,以及不同的背景描写,细致地剖析了罪与罚的宗教意识对人性道德本质的深远影响,深刻揭示了当代社会制度和宗教法律的残暴、卑鄙以及主人公为追求美好爱情和幸福生活所付出的惨痛代价和悲剧性的结局.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解析霍桑浪漫主义小说<红字>的写作手法,从符号学的能指与所指的意义,解读红字"A"这一能指所指向的不同所指,以及不同所指之间的嬗变过程和意义的升华.  相似文献   

9.
霍桑在《红字》的关键部位布设了刑台示众场景,该场景在组织人物、展示和推进情节中起到重要的叙事作用。从圣经中的类似场景入手,与《红字》中的三次刑台示众场景比较,发现两者的构成要素空间、人物和事件极为相似,都讲述审判—救赎的故事:圣经侧重于审判故事,《红字》则重在救赎故事。审判者的缺失是男女主人公悲剧的主要根源,这既是对圣经中类似场景的再现和颠覆,亦是一种延续与更新。  相似文献   

10.
《红字》:精英主义的政治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桑的<红字>一直被评论界视为描写永恒人性的作品.通过对海丝特的判决过程作历史细节的还原,可知<红字>中的清教神权政治与17世纪40年代的美国清教历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细致梳理历史事实,找出霍桑对历史的裁剪和虚构,有利于解读霍桑精英主义的政治立场.霍桑<红字>中的政治立场与19世纪中叶美国国内<妥协法案>的争论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霍桑的<红字>其实是对<妥协法案>争论的回应.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从张贤亮救赎意识的批判人手,揭示了张贤亮的“控诉+倾诉”的叙事策略、主体的文化身份认同、女性客体的审美化三种救赎方式,深入探讨了张贤亮式的救赎意识所代表的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症结所在,并以此探索中国知识分子由传统向现代性转型时的精神内伤和启蒙危机。  相似文献   

12.
贺亚男 《海外英语》2012,(14):174-175,177
正统观念中,基督教的救赎是通过上帝之子耶稣的殉难来实现的,但从更抽象、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说,救赎可以通过时间、死亡和挚爱来变相获得。《麦克白》中时间救赎的主题非常明显,即通过使过去、现在、将来达到与上帝时间的永恒合一,来拯救处于世俗时间中的人。结合奥古斯丁关于时间和人类思维(记忆与期望)的关系,可以看出,麦克白的悲剧不仅仅是一个高尚的人因为性格缺陷而走向自我毁灭,而是在于他在犯了罪的同时,关上了自己的救赎之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都市文化的角度来讨论冯小刚的电影,按照都市镜像、都市话梦以及都市救赎三个方面展开,提出了冯小刚电影类型化思维、贺岁主题缺失、欲望故事背后的多元主题、自由人角色背后的启蒙告别,以及拯救都市的乡村化退守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乔治.艾略特的小说《佛洛斯河磨坊》通过河流这一意象表现了女主人公玛姬.杜黎弗的生活起落和个人命运的浮沉,揭示了这一女性形象的悲剧意义所在:她既无法在家庭和社会这一大的河流中浮出水面,又最终在现实中真正的河流中沉底,从而以死亡结束了自己短暂的一生。小说中的河流既是伊甸园的象征性标志,也分别象征心灵的施洗者和心灵的旅程,暗示出人类心灵获得拯救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艾丽丝·沃克(1944——),美国当代著名黑人长篇小说家、诗人、散文家以及文学评论家,著作丰富,并受到世界文坛的认可.尽管其开创性的书信体小说《紫色》饱受争议,但本书使其一夜之间成名.《紫色》是一部根据女性主义来分析黑人女性救赎之路的小说.凭借此书,艾丽丝·沃克成为第一位获得普利策奖的黑人女作家.然而,当时该书在美国国内外评论界一石激起干层浪,褒贬不一,颇具争议.本文的主要写作目的是通过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及成长经历,阐述艾丽丝·沃克女性主义在《紫色》这部小说中的体现,并从超验主义,女性同性恋关系等较为新颖的角度进一步探索女性意识觉醒的原因及过程.  相似文献   

16.
评论界普遍关注艾.辛格长篇小说中男性“忏悔者”形象,肯定了这个模式化的角色对凸现小说“背弃?回归”主题模式的同构性意义,并高度评价了辛格为捍卫犹太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然而,在辛格的长篇小说中,女性人物往往被扭曲和异化,极少得到正面关照。在《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作者肆意将女性人物扁平化,将丑陋、愚蠢、冷酷、贪婪、放荡等品性浓缩到她们身上。这样,男性主人公与女性人物的各种关系,隐喻了他曾经被诱惑,然而最终能够顿悟自救,浮出世俗欲望的层面,完成信仰的回归。这种彰显男性主人公弃恶从善,浪子回头的叙事策略充分暴露了作者隐匿的男性立场。这种男性叙事话语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文学现象,它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基因,十分强调身份意识(契约意识)和伦理意识的犹太传统文化本身就呈现出典型的男性色彩。透过辛格的男性创作立场,我们捕捉到小说中渗透的犹太文化元素,也感触到辛格这位“最后的犹太作家”对犹太传统男性文化的独特承袭。  相似文献   

17.
张炜从不回避苦难,相反,他最近的长篇小说《丑行或浪漫》又是对苦难的一次集中表现:性、政治,以及饥饿、世俗,对个体的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肉体和精神都构成严重的威胁和逼迫,他们只能采取坚决的抵制和迫不得已的自赎。而背负苦难奔跑,可以说既是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命运和整个人类存在命运的象征,又是一种自我救赎的生存悖论,更是张炜所特有的持之以恒的写作姿态。  相似文献   

18.
《金瓶梅》是摹写世情的杰作。在小说中,主要人物相继死于非命,但是这种死亡叙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从情感维度、写实特色和结构方式三个方面来论述《金瓶梅》中的死亡叙事,探讨死亡叙事在文本中的意义和作用,可以对文本有更深一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刘恒的小说中有着太多的死亡,就像诗歌的意象一样,“死亡”一词在其作品中鲜明夺目却又沉重无比。无论是各式各样的死亡方式,阴暗湖湿的死亡地点还是多个层面的死亡原因和死亡模式,如此密集的死亡意象都呈现出一种非此不可的必然性。在他的作品中,人物与外部世界和其他人物之间有着多重的冲突,这构成了死亡意象的多层意义结构,使得死亡宿命般地笼罩着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  相似文献   

20.
从犹太文化中所蕴含的罪、受难、死亡的内涵入手,阐述索尔·贝娄笔下知识分子精神救赎的必要性。贝娄笔下的知识分子都带有深深的负罪感,这种负罪心理体现了圣经文化中的“罪恶”观念,同时也汇聚了作为犹太人的典型文化心态;受难是这些犹太知识分子获得救赎的必修课;死亡问题是触动这些犹太知识分子的最敏感的问题,也成为他们渴望救赎的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