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技术逐渐进入各行各业。这一背景下,家校共育新机制已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模式,对凝聚教育合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合理有效的家校共育模式,对提升教育综合实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文章讨论了家校共育的核心概念和主要模式,对家校共育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提出构建家校沟通云平台、运用“互联网+”技术引领学习模式、创新多元化互动模式“三位一体”家校共育新模式,为家校共育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教育事业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互联网建立学校与家庭良好的沟通环境,建立"互联网+"背景下的家校共育机制,这样能够克服传统家校共育的弊端,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有其必要性。"互联网+"推动了"家园共育"的发展为家园共育提供了方式,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从而印证了"互联网"背景下家园共育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互联网+"也成为一个热词,进入人们的视野,在教育领域也得到了深入的渗透。家校沟通工作在教育方面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其不仅能够推进班级管理工作,同时还能够便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融合。在"互联网+"背景下,家校沟通工作也可以得到相当程度的便利,解决传统沟通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本文主要探究如何做好"互联网+"背景下家校沟通工作,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规模学校"互联网+"家校共育研究》以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四所农村小规模学校为研究对象,为了保证研究取得实效,我们进行了相应的调查,现将调查研究情况做如下整理。一、调查的背景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互联网+"这一新概念,此后,教育界对"互联网+"进行了深度阐释和广泛延伸。其中"互联网+"家校共育成为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我们身处的教育环境让  相似文献   

6.
如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家校共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互联网+"已成趋势。班主任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借用互联网与手机短信平台相结合的家校互助信息化平台,拓展沟通交流渠道,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家校教育形成合力,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开辟了家校教育发展新空间。  相似文献   

7.
自国家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战略,教育行业逐渐产生了教育的新状态--"互联网+教育", 大量学者也对此不断探究分析"互联网+"对于高中信息技术的实际意义,深入研究了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情况,逐步得到适用于"互联网+"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相关策略.如今的时代又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形式的教学模式应运产生,并且被广泛应用于中学教育当中,特别是在当前疫情中,"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我们有必要基于"互联网+"的背景下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8.
《考试周刊》2021,(21):41-42
面对现代化教育的背景,积极地落实家校共育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前教育工作的实际要求,同时突出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同等重要地位,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设出更为优良的环境。家校合作的小学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充分地彰显出家长在学生学习阶段的重要作用,确保育人职能得以体现出来。文章重点结合家校共育模式下小学阅读教学情况展开分析,明确当前的时代背景和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要求,制定出有效性路径,推动小学阅读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9.
王华 《甘肃教育》2022,(24):118-121
“双减”政策的实施,明确了家校协同育人的责任,要实现“双减”背景下学生高效学习,这对家庭和学校协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相关且缺一不可,家校教育相互配合、补充,才能构建良好的家校共育模式,才能更好地提高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家校协同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究构建新时代家校协同教育模式,提出“双减”背景下构建家校共育模式的策略,以提升家校共育水平,有效保障新时代家校协同教育。  相似文献   

10.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实现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单单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并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正在以迅猛之势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做好"互联网+"背景下的高中家校共育就成为了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1.
张春 《现代教育》2020,(2):29-31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是培养人才最重要的地方,只有让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同盟军,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才可以让教育效益最大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生产方式不断变革,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家校共育模式,创建家校共育学校新样态。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为家校沟通提供了新的渠道,"互联网+"背景下的家校沟通逐渐成为常用途径,如何让家长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本文就"互联网+"背景下的家校沟通中QQ群、微信群等群交流技巧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新时代普通高中育人质量提升,需要增强家校协作。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种教育模式相互补充,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本文对普通高中家校协作模式开展研究,结合新时代教育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要求,探讨了家校协作形成长效机制的途径,主要包含借助“育人导师制”、构建一体化家校共育平台、定期举办“家校共育”等实践举措。  相似文献   

14.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思维和方法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在当前的小学教育模式中,家校共育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关注,拉近了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距离,通过家长、学校以及教师三方的密切沟通与联系,实现了高效率的三向互动,不仅为小学生提供了健康成长和学习的良好氛围,还让他们获得了更高品质的生活及学习体验。在社会持续进步和发展的过程中,家校共育模式已经被快速推广和普及到我国的各个城市及地区。就当前的应用情况来看,家校共育的小学教育模式展现出了良好的促进效果。本文主要对新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家校共育模式进行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建红 《天津教育》2023,(28):23-24
<正>信息技术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优势与意义。信息技术同样为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不仅丰富优化了教学手段,而且有助于构建起家校共育的新模式。家校共育是新时代教育理念发展的必然结果,打破了传统教育理念下“唯学校教育”论的陈旧思想,进一步推动了家校双方沟通的效率与成果,让家校双方能够更好地相互配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了稳健的基础。信息技术在家校共育新模式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起到了必要的技术支持。一、以信息技术为纽带构建家校共育新模式的特点及优势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教育逐渐迈向现代化,"互联网+"模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跨界一体化,使不同产业和领域的发展得到全新的整合与进步。在"互联网+"背景下,幼儿教育也与时俱进,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了诸多的积极探索,构建了"互联网+幼儿教育"的新式教学形式。这一模式通过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对幼儿展开教学,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创新驱动力,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更加关注于幼儿的性格习惯和身心健康发展,使幼儿教育逐渐迈向趣味化、高效化、全面化的新趋势。本文旨在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特点,分析"互联网+"背景下幼儿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马骉 《科教导刊》2019,(11):76-77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思政教育迎来新的发展良机,其教育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因此,需要对"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重要性进行明确,结合有效的措施来实现思政教育主体互动模式的构建,提升思政教育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以信息高效而构建的"互联网+"模式,是教育领域顺应时代要求发展、实现自我创新的科学路径。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民族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剖析当前民族院校学生管理存在的不足,探究"互联网+"下的民族院校学生管理新模式,构建符合当今"互联网+"发展的学生教育管理体系,提出了民族院校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学生管理实践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9.
家校结合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已经引起了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现代教育走向家校合作,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如何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公民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建立家校互动、合力育人的现代教育制度,需要社会、学校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家长的极力配合。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家校互动模式。已远远达不到现代教育的要求。当前。家校结合的现状如何,怎样能更好地实现家校结合的目标。本刊特采访了部分教师、家长、幼儿园和中小学校,以展现家校结合的现状,探讨其中的问题,汇集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模式下,中职教育工作加快现代化建设,深化产教融合,适应社会发展对中职人才的要求。在"互联网+"背景下,中职院校需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培养和更新师生的创新创业理念,进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