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路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选入了苏轼的《赤壁赋》一文。在课堂教学中,“苏子答客”一段的议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是难点,尤其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一句,  相似文献   

3.
孔子论诗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日: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日:《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日: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学而》)  相似文献   

4.
无可奈何乎?     
有父酗酒,杀人获罪。父有二子,其一从也,其一背也。从者也罪,重蹈覆辙,背者也名,巨商大贾。然皆言曰:有父若此,子奈何之?有谷瘦土,日浅水稀。谷有二木,其一顺也,其一争也。顺者弱而亡,争者韧而直。然皆言曰:有谷若此,木奈何之?有山深崖,绝(山献)连峰。山有二鸟,其一上也,其一下也。上者为鹰,下者为雀。然皆言曰:有山若此,鸟奈何之?有父若此,子无可奈何,或自弃,或自强;有  相似文献   

5.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大而啸,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日:“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日:“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④,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  相似文献   

6.
在职教师中有偿家教现象屡禁不止,原因何在?我认为,是因为有供有需。家长愿意让自己的孩子请家教,这是需求一方。供的一方自然是教师了,别人给钱,谁不干啊?谁还嫌钱烫手?但家长真的是心甘情愿吗?恐怕未必。可不补不行啊,别人都在补,自己的孩子不补,不是要掉队了吗?不行。所以他们花钱买个放心。  相似文献   

7.
张云同学问:《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都是以什么方式提出的?又是怎样论证两个分论点的? 本文的第一段就开门见山、简洁明快地提出了中心论点,即“弊在略秦”。作者先从反面否定(“非兵不利,战不善”)与正面肯定(“弊在赂秦”)两方面提出中心论点,接着作两方面的分析: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者以赂者丧”,概述了足以证明中心论点的两个分论点。最后再总括强调,重申论点:“故曰弊在赂秦也!”第二段也就紧承第一个分论点进行充分论证。韩、楚魏三国对秦的态度一样——争割地而赂秦;所得后果也一样——皆因赂秦而力亏,终致灭亡,所以作者将它们合写。论证方法主要是对比论证。一是将秦国得到诸侯贿赂的土地与征战得到的土地作数量比较,说明弊在赂秦;二是将三国“祖先”得来土地的艰难和子孙奉献土地的轻易相比,说明弊在赂秦;三是将诸侯之地有限与暴秦之欲无厌  相似文献   

8.
赵雪剑 《数学教学》2007,(2):6-7,31
贵刊2006年第6期《由一道中考方程题说开去》提出,由于考试的压力,对新旧课程标准要求不同之处,是补还是不补?对探究与“题海”应选哪一个?由于一些中考试题与新课程标准的不一致,余老师在文[1]中提出学业考试试题应科学、规范,“让遵从《标准》的‘老实人’在升学考试中赢出”,才能有利于课改.我想这既与命题者对《标准》的把握有关,也与《标准》的不合理有关.  相似文献   

9.
粤人食芝     
粤人有采山而得菌,其大盈箱其叶九成,其色如金,其光四照。以归,谓其妻子日:“此所谓神芝者也,食之者仙。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人求弗能得而吾得之,吾其仙矣!”乃沐浴,齐三日而烹食之,入咽而死。其子视之,日:“吾闻得仙者必蜕其骸,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今吾父蜕其骸矣,非死也。”乃食其余,又死。于是同室之人皆食之而死。  相似文献   

10.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  相似文献   

11.
长短论     
夫天地之间,万物皆有所长,亦有所短。趋长而避短,就利而去弊,善莫大焉。 善泳如蛙者,置于涸辙旱丘,踬跃而行,曾不能迅于蚺蛇;善飞如鹤者,蜕其羽毛,置于浅滩低林,踯躅而动,曾不能快于蚊蚋;善掘如鼹者,置于铜墙铁室,哀号不已,曾不能损墙半寸。以其短攻其不善,其势同矣。理固宜然。  相似文献   

12.
台湾编《中文大辞典》释为“敝邑也”。引书证若干。今按:一、所引书证皆为“弊邑”一词用作谦词之例,实则此词之第一义项当是:“偏僻的小城镇”。晋左思《吴部赋》有句云:“习其弊邑而不睹上邦者,未知英雄之所(?)也”。此“弊邑”与“上邦”对举,即可作此义项之例句。二、“弊邑”用于谦称与已有关之地域,应自“弊”字之“破败”义引申而来,故应为义项二,然仅以“敝邑也”三字为释,亦嫌太简,未尽达意,似可释为:“对国土、领地以及出生或出守之地的谦称”。  相似文献   

13.
长短论     
《河北自学考试》2009,(10):55-55
夫天地之间,万物皆有所长,亦有所短,趋长而避短,就利而弃弊,善莫大蔫。  相似文献   

14.
张东河 《现代语文》2005,(4):22-22,24
司马芝字子华,河内温人也,少居南方十余年,躬耕守节,太祖平荆州,以芝为菅长,迁广平令,征虏将军刘勋,贵宠骄豪,又芝故郡将,宾客子弟在界数犯法,勋与芝书,不著姓名,而多所属托。芝不报其书,一皆如法,后勋以不轨诛,交关者皆获罪,而芝以见称。迁大理正,有盗官练置都厕上者,吏疑女工,收以付狱。芝日:“夫刑罪之失,失在苛暴,  相似文献   

15.
教育历来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既有深厚的传统积淀,又有鲜明的时代烙印,特别是处在当今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教育更呈现出“剪不断,理还乱”的浑沌、阻抗和胶着状态,像一本永远读得懂、又读不懂的高深莫测的书,又像苏东坡观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懂教育者关注教育,不懂教育者也关注教育,无权者议论教育,有权者干预教育,对许多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到底是也 ?非也 ?利也 ?弊也 ?本刊特辟“解读教育”栏目,请有识之士给予大胆而直率的评说。  相似文献   

16.
补钙,悠着点     
2004年1月1日,我在医院检查出怀孕了!欣喜之余不免有些紧张。我去找弄玉,弄玉是妇产科的医生,我最好的朋友。弄玉说:“女人怀孕生孩子很正常,紧张什么?”我说:“我听说怀孕的时候都要注意补钙,不补钙就会生残疾孩子,补不好也会生残疾孩子,你看我该怎么补钙才是?”弄玉笑得捧肚子连叫哎哟,说补钙确实很重要,但也不是都会生残疾孩子啊!平常讲的钙是钙离子,对骨骼的发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思想学说纷至沓来的“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者提出对西方文化要“选择得当”。其理论依据是:其一,由于民族性所在,西方的文化未必皆适合中国;其二,他们认为“提倡新文化者”在输入西方文化上存在着误区——迷信、盲从欧化,有“偏”和“隘”的倾向;其三,西方文化的构成是广博、复杂、良莠并存的。要“选择得当”,前提是对西方文化有广博的了解、深入的研究、精确的判断,并且遵循一定的标准,如“真”、“精华”、“相互发明”、“补吾所缺”、“救吾之弊”等。从理论上来说,他们的这些主张是比较理性和可资借鉴的,但是在实践中,他们却常常背离了理论上的“理性”。  相似文献   

18.
教育之宗旨何在?在使人为完全之人物而已。何谓完全之人物?谓人之能力无不发达且调和是也。人之能力分为内外二者:一日身体之能力。一日精神之能力。发达其身体而萎缩其精神.或发达其精神而罢敝其身体,皆非所谓完全者也。完全之人物,精神与身体必不可不为调和之发达。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智育、德育(即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  相似文献   

19.
古典咖啡     
一、阅读〔宋〕苏轼的《超然台记》,完成1-5题。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輔糟啜镵,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  相似文献   

20.
超然台记     
原文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