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刻更鼓点     
时、刻、更、鼓、点,都是古代计时单位,常用以表示时间。时:指“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以十二地支为  相似文献   

2.
《语文知识》1991年第12期刊登了刘章同志的《古诗文中的十二时》一文,1992年第3期又刊登了徐安基同志关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十二时辰表示法”的文章。两文都对古代十二时辰同现代一日二十四小时的对应关系“按先后次序”排表作了说明,现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3.
你知道吗?     
佚名 《课外阅读》2013,(12):26-27
报到为何又称"点卯"?"点卯"这个说法与古人的作息时间有关。点卯的"卯"是古代计时中的"卯时"古代计时将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与十二地支相对应。卯时就是早上5点到点。古时的官署衙门通常在卯时开始办公办公第一项就是点名,因此在卯时点名就被称为"点卯"。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的词汇如吏役听候点名叫"应卯",点名册被称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第十二章(固体、液体和气体)第九节(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间的关系)中,为了让学生获得"气体压强和体积的关系",教材给出了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加先修)第十二章第八节“气体的压强”附图12-33。是在玻璃罩内放一个充气不多气球(见图1),这是研究气体压强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6.
时、刻、更、鼓、点,都是古代计时单位。时,即时辰。古代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以十二地支为序,从夜间十一点算起,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一点到三点是丑时,依此类推。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一百刻,一刻合现在十四分二十四秒,因此“倾刻”指很短的时间。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从晚上七点开始起更,一更约两小时,三更就是半夜十一点到一点。古人一更又分五点,一点  相似文献   

7.
时辰与小时     
《青海教育》2008,(5):63-63
时辰是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古人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一等分称为一个时辰,简称“时”。一个时辰的长度相当于今天的2小时。时辰不用数字表示,而是使用十二个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名称分别代表十二个时辰。古代十二时辰的计时方法,也体现在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中。如“子夜”,“中午”等词汇,就是分别从“子时”、“午时”衍生出来的;“晨”字也与辰时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北斗七星与十二地支□马全有(青海大通二中  81 0 1 0 0 )  我国古代历法中有用十二地支代表阴历十二个月的方法 ,十二地支又代表十二个方位 ,其关系如下 :月份(农历 ) 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地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子丑方向东北东东东南东东南南南西南南西南西西西北西西北北北东北北  由于地球的公转 ,使北斗七星斗柄产生视运动 ,一年内指向不同的方向 ,其关系如下图所示 :由右面两幅图中 ,可以清楚看到 ,阴历十二个月中 ,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方向与地支所表示的方向完全吻合。由此可见 ,古人用十二地支代表阴历十二个月 ,并…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中有关气体压强与体积关系的演示实验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加选修)<物理>第二册第十二章第九节"气体的压强、体积、温度间的关系"中,教材给出了如图l所示的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0.
巴勒斯坦位于埃及和叙利亚沙漠之间,西邻地中海。在古代,犹太人和巴勒斯坦人都曾居住于此。以色列人是希伯来人的一支,公元前1800年前,以色列民族的创立者亚伯拉罕出现在两河流域。公元前1600年前后,以色列率十二个儿子(以色列是亚伯拉罕的儿子雅各的又一名字)人居巴勒斯坦,不久因灾荒南下埃及。公元前1250元前后,出埃及回到巴勒斯坦的以色列十二个儿子形成十二部落,散居在巴勒斯坦。这时,以色列民族信奉耶和华的一神教——犹太教形成。公元前1200年后,海上民族胖力斯丁人侵入这一地区,从此,这一地区就称为巴勒斯坦(古代希腊…  相似文献   

11.
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炼丹家未研究气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炼丹家为何不研究气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果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8(4):100-101,103
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炼丹家未研究气体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夏历十二个月名有诸多别称 ,不少别称还沿用至今 ,本文从古代天文学、乐律学、阴阳学说及物候、礼俗等方面对别称产生的途径及源流进行系统性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卷帙浩瀚。所表现的题材也极其广泛。曾有人将宋代苏轼的诗作按题材归类,竟分了七十九类之多。将古代诗歌按题材进行分类,无疑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但如果分得过细,多至几十,乃至近百,那就过于烦琐了。为了便于教学,本文想把我国古代的诗歌按题材分为十二  相似文献   

15.
夏历十二个月名有诸多别称,不少别称还沿用至今,本从古代天学、乐律学、阴阳学说及物候、礼俗等方面对别称产生的途径及源流进行系统性探讨。  相似文献   

16.
天文历法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重要内容,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不少成语就是从中演化出来的。昼夜时辰。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夜半三更指深夜时光。鸡鸣  相似文献   

17.
试述葛逻禄的衰落石沧金十二世纪初期,中亚河中地区存在着一支仍比较强盛的突族系部族———葛逻禄。但此后不久,它在西辽帝国和喀喇汗王朝的联合打击下,很快衰落。葛逻禄走向衰落的具体经过及主要原因,请试述之。公元七———十二世纪活跃于中亚的古代突厥系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8.
阅读古代典籍时,常常碰到“午时三刻”这个时间慨念如《水价》第四十回中,就写了江州知府蔡九要于“午时三刻”处决宋江和戴宗,梁山好汉劫法场的故事。那末,‘今时三刻”究竟相当于现代的什么时间?我们都知道,古代的记时活,有一种是用十二地支表示一天十二个时辰的,即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末、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一昼夜分为二一I一四小时。如“子时”相当于今天的23点至凌晨1点之间,“丑时”相当于1点至3点之间,“午时”相当于11点至13点之间,等等。可是,“午时三…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山西高平调查古代壁画时发现两处菩萨与十二元辰、生肖结合的图像,从典籍和图像两方面分析了产生该类菩萨样式的依据,继而探讨其思想内涵。此类菩萨图像为清代出现的新样式,表现了菩萨化作十二辰相住持世间,与周围画面组合成系统的救济图像。这是佛教美术民间化的具体实例。  相似文献   

20.
《琥珀》(十二册第17课)在叙述琥珀形成过程时,称其为化石;而在被父子俩发现时,又称其为琥珀。是否化石就是琥珀,这两个概念究竟应该如何区分? 所谓化石,凡埋藏在地下的古代生物的遗骸变成的石块,或带着古代生物遗迹的石块,统统称为化石。所谓琥珀,仅指古代松柏树脂落入地下所成的化石,简称树脂化石。属一种非晶体的有机物,它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