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教科书是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形成国家认同具有重要作用。鉴于美国在国家形象建构方面的典型性,关注其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建构尤为必要。为此选取美国霍顿·米夫林·哈考特版中学历史教科书《1877年以来的美国历史》,从国家形象的概念解析中确立分析框架,从物质、制度、文化和国民四个维度考察其中的美国国家形象现实样态。研究发现,该版教科书中的国家形象呈现出整合集体记忆、善用“他者”对比、融入美国价值观、巧用微观史学的建构特征。其中暗含的多维国家形象的内在作用机理是:以国家精英的一致行动为基础,以制度性标准约束与规范其行动路向,以美国价值观作为逻辑主线,以多种叙事模式权威化教科书。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越南现行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历史叙事模式进行分析、解读和归纳。教科书世界史部分展现出不同时期的中国形象: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英勇抗击列强侵略的近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现代中国。为了迎合越南民族主义发展的需要,教科书越南史部分在对古代中国的书写过程中,将中国描绘成“北方侵略者”的负面形象。通过梳理教科书的中国书写与形象建构方式,以期展现当代越南青少年“中国观”形成的一个重要背景,为今后如何增进中越两国人民的沟通与理解提供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马来西亚华文小学教科书是华裔新生代语言文化习得与族群认同建构的重要场域,亦是公民意识形成与国家认同建构的关键场域,体现着认同塑造的复杂机制及多层级认同的冲突与并蓄。从互文性视角对现行最新版马来西亚华文小学各类科目教科书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教科书中大量的国家话语策略、高频率分布的核心概念与互文性复现的话语模式,强有力地塑造着华裔新生代“公民-国家”逻辑上的国家认同;华人的族群叙事在国家叙事背景下展开,其叙事主体、叙事结构、文化标记及话语路径都表明马来西亚华文教科书族群认同塑造的功能被强大的国家话语修辞力量所稀释。在教育场域,华裔新生代面临如何在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间求取平衡,以及在国家认同的前提下提高华人族群内在凝聚力、传承华人族群认同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4.
黄帝作为传说的历史人物,司马迁"著为本纪书首"。《史记》所描述的黄帝,首先是一个始祖形象,同时又是一个统一者形象,他还是农业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开创者形象。重要的是,司马迁笔下的黄帝形象最终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象征,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多座黄帝陵、黄帝祠,其中陕西黄陵、河南新郑、河北涿鹿的黄帝祭典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陵的黄帝祭典历史悠久,是国家祭祀黄帝的主场,规模大,影响也大;新郑的黄帝神话文献丰富,近年黄帝祭典规模和影响直追黄陵;涿鹿拥有丰富的黄帝神话叙事,以及北魏三位皇帝祭拜黄帝的历史,近年努力建构黄帝、炎帝、蚩尤三祖文化,创建三祖祭拜大典,但祭祀活动的连续性不够。三地的黄帝祭典从原来的春季一祭发展为春、秋二祭,以祭祖大典为基本形式联系海峡两岸人民的情感,表达对中华共同始祖的崇敬和信仰。各地祭典都有凝聚民族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乡绅阶层是中国传统封建统治下的一种特殊的政治、文化以及社会阶层。小说中的乡绅叙事也是中国乡土文学形式中,利用较多的一种叙事模式。从古至今,在塑造乡绅形象的文学作品中,不仅需要遵照生动形象的多元化原则,还需要从不同角度观察和理解各个时期作品蕴含的时代意义。阐述乡绅的历史地位,并结合启蒙文化和革命文学中的乡绅叙事,总结了现代作家对于乡绅叙事模式的多元化探索。  相似文献   

7.
教科书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载体,不仅关涉如何回答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而且作为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精神媒介,直接影响受教育者的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与价值观形成.因此,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必须理性而鲜明地厘清时代精神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为根本遵循,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作为基本底色,以吸收人类文化历史知识与创新文明成果为重要路径;同时,必须科学而自信地厘定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的价值取向,以培养德智体关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价值追求,以此来传扬民族文化基因、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8.
<正>在不断解构与重塑过程中"建国始祖""民族始祖"和"人文初祖"成为近百年中小学教科书中最为经典的黄帝面孔。这几张面孔分别从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的角度告诉了学生"黄帝是谁",同时也向学生传递了"我们是谁"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海外华人的作品内涵着浓厚的家国关怀,这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在特殊的文化境遇中作出的文化选择。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人作家在书写中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和书写模式。严歌苓作为一位优秀的华人作家,其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不是作品的故事,而是它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刻意追求的历史化叙事,并在多重叙事视角下以历史记忆的方式对中国形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0.
海外华人的作品内涵着浓厚的家国关怀,这既是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海外华人作家在特殊的文化境遇中作出的文化选择。不同的文化身份使得海外华人作家在书写中国形象时有着不同的切入角度和书写模式。严歌苓作为一位优秀的华人作家,其小说《扶桑》令人注目的不是作品的故事,而是它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刻意追求的历史化叙事,并在多重叙事视角下以历史记忆的方式对中国形象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1.
《史记》中的"黄帝史观",在血缘、文化、"治统"和"关中文明一元论"四层含义上,把黄帝视为中华民族的唯一共同祖先,对维护中国统一和民族凝聚力曾具积极意义,但在科学上也有偏误。它关于"黄帝铸铜鼎于荆山"的记载,虽被镶嵌在黄帝史观背景上未可全信,但荆山作为黄帝"铸铜地",却被考古所证实。《史记》在汉武帝"为鼎而狂"时,根据民间传说写下的这一笔,也是记录黄帝在西安荆山铸铜事件的信史。从《史记》其它记载看,作为黄帝"铸铜地"的西安,其实就是黄帝"都邑",西安的古都城史应被提前至黄帝时期,当在5000年以上。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郑黄帝拜祖祭典的主体是政府,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成为管方组织黄帝拜祖大典的主要目的。但是,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硕享誉全国的大型文化庆典活动,它所起的作用除了政治作用和经济作用外,其核心作用应该钵现在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从长远来看,黄帝祭祀仪式所承栽的精神价值和社会轿值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取决予普通民众尤其是新郑的普通民众对祭拜黄帝民俗的认同上。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史记》所记载的炎黄大战是以黄帝为代表的五帝时期一场大范围的部落之间比较持久而频繁的战争。炎黄大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发生的战争的总称,或者是这一历史时期内最为显著的特征。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所涉及到的地方都有可能是炎黄战争的重要战场。《史记·五帝本纪》是研究炎黄大战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4.
《百家姓》为北宋初年钱塘一位老儒生所编,因其适应了在教育不普及情况下一些人希望认得姓名以满足最简单文字交往的需要,近一千年中成了启蒙教育中流传最广的教材之一。它只是用来认字,而没有传播文化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故记诵它毫无意义。明代初年重编的《皇明千家姓》和清代康熙年间所编《御制百家姓》探索用姓氏字联字成句表现一定的意思,但因旧本《百家姓》流传太广,终未能取代前者。今在旧的启蒙教材退出全国教育阵地大半个世纪之后重编《百家姓》,用常见姓氏字表现新的思想,传播文化知识,必能起到推陈出新、发挥传统启蒙教材积极因素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Reinventing the Past: the Case of the English Tradition of Educ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linkages betwe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educational traditions, and the range and flexibility of the incarnations of tradition. It investigates in detail three versions of a specifically English tradition in education that have been generated at different times in England over the past century. These are Cyril Norwood's account of the English tradition in the 1920s, Fred Clarke's portrayal of educa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 the 1940s, and the ideal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autonomy as they were articulated in the post-war period. In each instance the 'tradition' developed as responses to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and threats, and asserted particular images of the past to justify a given approach to present and future changes. Thes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 have thereby established sets of values and principles drawn from idealised versions of the educational past that provided guidelines for reform, and the direction and guide-lines of change.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体育教科书60年的发展历经了建国初期17年的曲折探索、10年动乱的"红色革命"以及改革开放后体育教科书"拨乱反正"进而百花齐放的过程。体育教科书从统一到多样化,从简单到全面,从《体育》到《体育与健康》,从强调竞技性和体能训练,到注重终身体育思想、注重健康第一、加大选择性内容,体现出体育教科书编写理念和指导思想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材料力学是工科院校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以往的教材过于陈旧,授课方式过于死板不能适应培养21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本通过对材料力学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来探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以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西南夷”地处边陲,其正式纳入汉王朝版图,是从汉武帝刘彻对“西南夷”经略开始 的。汉武帝时期,随着汉王朝的强盛,经略“西南夷”的条件日趋成熟。汉武帝通过设置郡县加强 对“西南夷”管理,同时实行“故俗治”、“毋赋税”、募兵屯垦和开凿交通干线等一系列开明的政治、 经济、文化政策,促进了西南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西南各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加快了“西 南夷”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黄帝”考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黄帝"即"皇帝",也就是上帝,原为上古三代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东夷诸部族共同尊奉的至上神兼宗祖神。是虞、夏、商、周时期能追溯到的最远的祖先,也是神话中地位最高的人物。"黄帝"乃是一尊号,其名在卜辞中曰"憂"(王国维释"夒",不正确)、曰"靠",后来典籍中或音变为"喾(俈)";或形讹为"夋",音变为《山海经》中的"帝俊",其他文献则又音变为"帝舜"。故《山海经》中所言的"黄帝"就是帝俊;其他文献中的"黄帝"则为帝喾或帝舜。黄帝名轩辕或为轩辕氏之说,乃战国时代天文学家之首倡,后被史家接受并写入史书,黄帝与轩辕本无直接关系。黄帝的姓、氏均出于黄帝系中不同部族的传说,故种种各异,固不可以为历史真实。黄帝传说本起源东方,而后随民族之迁徙而散播于四方。  相似文献   

20.
Visual representations are ubiquitous in modern‐day science textbooks and have in recent years become an object of criticism and scrutiny.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extent to which changes in representations in textbooks published in the USA over the past six decades have invited those critiques. Drawing from a correlational analysis of a corpus of 34 US middle school physical science textbooks, continuities are established with respect to the purposes that most textbook images serve and the numbers of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s that are used. Changes are observed in the overall total number of representations in textbooks and in the proportion of representations that are photographic. Interpretive cases of individual representations over time are presented to further illustrate the continuities and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Specifically, high‐fidelity images, such as photographs, are shown permeating or replacing schematic and explanatory images in the interest of promoting familiarization to students. This shifting emphasis toward familiarization is discussed as a specific cause for concern about quality and utility of representations in modern‐day US science textboo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