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学科治理是基于知识生产、组织行为、社会需求三重逻辑的必然选择,从学科建设走向治理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制度保障。现实审视,学科治理主体“貌合神离”、学科治理权力“僭越缺位”、学科治理制度“内外失衡”、学科治理文化“藩篱阻隔”等,制约了大学学科发展及其治理成效。实践中,亟须推进多元主体及其权力的协同共治、加强学科治理制度内外联动、强化学科治理文化的价值认同,实现学科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化进程与人口流动的不断加快,寻求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法律救助问题的解决对策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从法学视角对社会救助法律制度进行探析,首先依据制度变迁把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然后分析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法律救助制度的不足之处,并探讨其深层次原因,最后,从立法角度探讨了完善我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命题,是基于中国正在进行的两大转型即从传统治理向现代治理转变、从现代化的初级治理向复杂的高级治理转变中所蕴含“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内部的转型与完善”和“如何实现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与合法性”两大任务。因传统的体制弊端与现实治理需求多样性,国家治理的部分领域失效问题比较严重。中国的国家治理要实现“国家战略规划与治理策略的统一”、“治理的价值、制度与技术的统一”,通过塑造协调的政治制度体系、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和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民主治理与复合治理的基本要求,从制度治理、文化治理和技术治理等方面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和基本价值取向,探索“以人为本”的实践路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文章认为,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是实践“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发展社会生产力是实践“以人为本”的现实内容和现实基础;社会制度的创新是实践“以人为本”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行业高水平大学学科发展的实质是在制度引导下实现行业发展趋势、知识生产规律与院校组织目标的统一,核心是推动组织成员行动逻辑的构建。从社会学制度主义视角透视,行业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呈现“国家一元管理”向“社会多元治理”、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动因、以政府主导与高校主体相结合的变迁特征。行业高水平大学学科建设面临政策规制引发的制度性同构、学术标准内化产生的规范性趋同和学科认知矛盾形成的模仿性趋同等现实挑战。积极建构以学科生态重构为立足点、以学科特色发展为基本主张、以学科文化认同为价值旨归的制度环境,是学科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6.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教师发展制度经历了从“以苏为师”到机构化的变迁,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看,教师发展制度的变迁与社会宏观制度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耦合关系.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型、多元行动主体的形成,促使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实现了从集权管理到分权、从强制性变迁到诱致性变迁的转变.与此同时,受旧制度的自我强化和权力失衡的影响,高校教师发展制度在变迁中出现了路径依赖现象.为此,必须推进分权,改革评价制度,树立多元的学术观,促进高校教师发展的市场化和均衡化,实现制度创新,提升制度绩效.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各种动力因素问相互交织和更替的规律性特点。以制度变迁为视角,纵观30年政治体制改革的轨迹,基本经历了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利益多元化”、从“单边行动”到“多元主体”、从权力基点下的“强制性变迁”到利益基点下的“诱致性变迁”的动力变化过程。民主化的价值取向构成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路径依赖,成为贯穿政治体制改革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8.
高校教师绩效薪酬制度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高等学校知识产出的重要动力。当前中国高校绩效工资制度运行出现了制度设计的价值导向歧途,滋生“谋生学术”的思想行为;制度设计出现薪酬结构失衡,违背绩效薪酬改革目标;缺少增量绩效工资的保障机制,造成高校“内卷竞争”恶化等问题。因而需要高校教师绩效薪酬制度改革强化制度顶层设计的合规律性与合价值性;坚持高校自主与政府调控相结合,优化高校绩效薪酬制度内容;衔接绩效薪酬制度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红色文化是推动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审视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内在关联,是深入挖掘红色文化治理功能的基本前提,对于推动新时代红色文化繁荣发展、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厘清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基本关系须从价值立场、目标旨归与历史变革等多重维度进行系统研究。从价值立场来看,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奠定了二者有机交互的根本前提;从目标旨归来看,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始终坚持“人的自由发展”,构成了二者协同联动的现实可能;从历史变革来看,红色文化与社会治理辩证互动,赋予了二者互促互进的生动注脚。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教育数字治理理念和价值诉求与“善治”高度契合,以实现“善治”作为研究生教育数字治理的逻辑起点,提出数字技术具有为研究生教育治理“赋智”“赋权”“赋能”“赋信”等“应然”效用。但“实然”状态下,研究生教育数字治理存在工具理性僭越下价值理性难彰显、数字治理过程中制度保障难到位、技术系统限制下协同效应难发挥、多元冲突影响下治理效能难释放等现实困境。从“实然”到“应然”,研究生教育数字治理应回归“价值理性”,强调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夯实“数字底座”,增强数字治理的内生动力;破解“碎片问题”,提升数字治理的整体效能;加强“双轨规制”,推进数字治理的体制改革,以此构建研究生教育数字治理的良好生态。  相似文献   

11.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从工具性价值取向到以人为本价值取向变迁进行历史考察,工具性价值取向存在的问题为:过于强化人的"工具性",弱化人的"目的性";片面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特征;压抑个性发展,缺少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在坚持以人为本实践活动中,要克服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局限,始终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12.
价值或价值观问题是现代人相当普遍和严重的人生问题,这个问题构成了对国内价值哲学的有力挑战,力显出国内价值论研究长期存在的价值的工具性定义和本体论承诺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反映了人们在价值问题研究中囿于认识论框架,从经验的知识的角度说明价值又让价值一词负荷终极关怀汽造成的混乱和困境。要正确而深入地解析人们现实的价值和意义困惑,使价值论研究有一个新的拓展,就必须有价值问题的生存论自觉,重新解释“实践”并以实践概念所体现的生存现象学方法来透视价值,如实地把价值看作人在其对象性活动中生发的生命和文化现象,看作是人的现实生存与理想生存、有限的个体与无限的族类之间的历史性的辩证关系亦即人的自我超越历程。  相似文献   

13.
价值冲突是客观存在且对青年学生价值观念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现象,高校“两课”教学应对此予以重视。价值冲突由于社会转型、经济全球化和生活方式网络化等因素而形成,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应对价值冲突,高校“两课”教学应当:坚持主导价值观念的灌输;因势利导,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转型、全球化和网络化的价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在价值选择中的自主性;改进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试论高校学生管理新规中的"以生为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对可能涉及到的学生的基本权利、学校管理权限等方面内容都予以科学界定,构建了学生权益救济制度,以维护在校生的合法权益,突出学生的权利主体地位。同时也赋予高校以教学管理自主权为核心的多项自主权,促使高校管理走向规范化和人性化。  相似文献   

15.
通过经济礼会现代化之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是人类社会发展近代以来的主流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目标。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是探索经济落后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创造.它既借鉴了中外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又充分体现时代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特殊规定。党中央在十五大报告中制定的新“三步走”战略和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的“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两课”教师通过做辅导员助手、揭示“两课”对学生成长的实际价值以及与学生的心灵沟通,使学生接受“两课”教学内容,实现由“亲其师”而“信其道”的转变,是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教师角色转换中内涵性特征的缺失与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角色具有理念性、系统性、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等内涵性特征。教师角色内涵性特征的缺失,导致教师角色转换过程中呈现出角色转换混乱无序、线性模式、工具性取向角色转换行动被动滞后等现象。为此,亟需加强教师角色转换的系统引控,关注教师角色转换的行动体验,促成教师角色转换的反思习惯,凝炼教师角色转换的创新内核,搭建彰显教师个体生命价值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包括古代文学研究在内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都不能迎合“当下”,而应该相对超脱。只有超脱才能从现实的利害中解脱,使研究不受眼下功利的干扰;只有超脱才能登高望远,探讨那些深奥的甚至是“形而上”的理论问题,以期产生高质量的、影响久远的研究成果。基础研究追求的是“学术价值”,而富有学术价值的成果,是学术研究者向社会、甚至是向未来奉献的宝贵财富,这也是他最大的“当下关怀”。  相似文献   

19.
陶艺产生之初,实用价值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后,其审美价值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人们不懈的追求目标。陶艺的审美受多种因素影响,随着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随着社会转型而发生了裂变:以"雅"为质地的"贵族化"审美和以"俗"为质地的"大众化"审美的共生并存。陶艺回归于生活,为人类服务才能给自身不断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20.
制定《学校法》是完善我国教育法律体系、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的内部治理结构、落实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规范学校资产与财务管理、解决日益增多的校内纠纷的需要。应从我国的教育实际和特殊国情出发,在借鉴外来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学校法》的立法目的、指导思想、体系和内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