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哲学研究者叶秀山说:"‘母语’是父母给的,是‘家’给的。‘家’给的‘语言’是最原始的,也是最牢固的……"母语,是一个民族的根系。作为母语的中文,还是一种美的存在。小学母语教育只有坚持走民族化、审美化、儿童化之路,才能真正走进母语教育的核心。一、植根民族土壤,找寻母语教育"灵魂"张志公先生指出:"语文是个民族性很强的学科。这不仅受一个民族语言文字特点的制约,而且还受这个民族文化传统以及心理特点的影响。"母语教育应深深植根于本民族土壤,回归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构建独具民族特点和中国特色、符合中华民族心理结构和思维习惯的母语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我·鱼·水     
鱼,生活在精致的鱼缸里。我,生活在冰冷的建筑里。鱼,本应在溪水中嬉戏,却因我的自私,只能徘徊在狭小的空间里。我,本应在欢声笑语中成长,却因为母亲的严厉,只能埋头于数不清的习题里。鱼说:你看不见我在哭泣,因为我在水里。有时,我觉得自己很残忍,明知道被"囚禁"的滋味很痛苦,却一再逗弄水缸中的鱼,让它重复我的遭遇。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内容以"新、活、实"为立足点,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构适应新课程 内容改革的"有所为-有所不为"思维模式。"有所为"即紧扣新课程内容之"本"来选择授课内容, 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与学生生活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关联的内容,以能力培养为着眼 点灵活处理教学内容。"有所不为"即舍弃新课程内容之"末"去更新授课内容,不刻意追求学科体 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不必照本宣科,局限师生的"随意性"发挥,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的 结论,唯书本是诺。  相似文献   

4.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这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的追求.生活化课堂必须贯穿"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前提,以利用学生的"自身资源"为良策,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归宿;贯彻"回归学生生活"的基本原则:以正确价值取向的引导为灵魂,以学生真实的感性世界为"底色",立足学生的生活体验;凸显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锤炼学生的坚强意志,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5.
用平常话写平常人、平常事却意味无穷是汪曾祺作品的最大特点.文章试以《昆明的雨》为例,说明汪曾祺散文是对生活的诗意观照和民族化表达,是用民族的语言表达民族的生活、民族的思想和民族的文化,是"入妙文章本平淡,等闲言语变瑰奇".  相似文献   

6.
<正>思想品德课学生表达的基本要求是充分、真实、规范。但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师本位"和"知识本位"的教育理念,课堂上存在学生不敢表达、不善表达、表达失真等倾向。一、以生为本,赋予学生表达权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表达上赋予学生表达权,是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体现。我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准把脉学生的思想实际,从不同角度,让学生在作  相似文献   

7.
节日是道德的寓所,道德成就了节日。中国传统节日历久弥新,文化底蕴深邃,德育价值丰厚。国、家、人既是人们自我定位、民族认同、追根溯源的重要单元,也是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分析与整合的重要线索。国是传统节日德育资源之"根",家是传统节日德育资源之"线",人是传统节日德育资源之"本"。  相似文献   

8.
宋丽华 《中文自修》2011,(12):51-52
古诗文不仅显扬着我国古代文学的灿烂辉煌,还蕴含着我们汉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特有的语言现象,其中许多语言现象还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我们简明畅达地交流。古诗文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任务,还担负着传授汉语知识的任务。从这两大任务来讲,古诗文的教学应该是一个"激发兴趣""朗读背  相似文献   

9.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以民俗为主题,写民风民俗,说民间艺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风民俗画卷。苏轼说:"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明史,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始终与民族繁衍相伴随,百代不绝。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了解民俗,可以洞悉自己的昨天、今天乃至明天,传承传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五篇文章在"民俗"这一主题涵盖下,所寄寓的情感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要加以区别。这种区别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培养学生对文本细腻、深刻的解读习惯。五篇文章言语形式颇具个性,各个不同,这也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不同文本的情感抒发与文化内蕴,总是借助一定的言语形式表现出来,我们在领略作者所构建的文本世界中,要能进得去;置身于言语世界所构成的情感与文化氛围之中,还能出得来,领悟言语世界所构成的情感与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10.
<正>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青春时光",以"青春"为主题,由第一、第二、第三课组成,说明了机遇、把握、行动三个核心问题。下面就怎样教好本单元发表一些个人见解。一、立足"青春"主题,培育核心素养本单元教学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健康生活。立足"青春"主题,培育健康生活核心素养,要做到以下两点——1.促进学生异性关系和谐健康生活核心素养的基本点之一是人际关系和谐,它包括积  相似文献   

11.
艾拜都拉·易卜拉欣的历史小说以民族、集体为单位,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在某种意义上已有"史诗"的整体性模式。他历史小说的"史诗性"特征体现在英雄人物的典型化塑造、所写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对历史必然性的理性把握和本质开拓等方面。另外,作家在补正史之阙的写作目的上表现出了史传模式的一些特征。这种融入史传模式一些特征的史诗模式的产生跟维吾尔民族的历史文学传统、历史记载方法、文学观以及维吾尔族人民还保持和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风貌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我区实行"三优先"政策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教育本刊讯为推进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发展,我区实行了各项教育工程优先安排少数民族自治县,师资优先配备给民族学校和民族班",两免一补"优先照顾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三优先"政策。  相似文献   

13.
研究采用民族认同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分层随机整群抽取的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罗城高中和罗城初中的980名仫佬地区青少年进行调查。研究发现,仫佬族地区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显著高于本民族认同;本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和生活满意度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均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中华民族认同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申洁 《物理教师》2015,36(2):33-35
开展以"物理小制作活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是科学课程教学理念的直观表达,从实践层面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朴素教学理念,从教学价值层面折射出"创新源于实践"的科学教育情怀与追求.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影视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缩影。词汇作为语言的建筑材料,是承载文化内涵和信息的最基本的语言单位。英文影视为学习者提供了英语民族如何进行交际的真实情景和鲜活的语言,使学习者能够正确地理解和使用词汇。  相似文献   

16.
每种文化都有它的灵魂音乐,每个民族的音乐所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也是多元音乐文化所需要的基础。在音乐体现各民族文化个性的同时,又以其独特的极富人类共性的一面成为人类感受不同文化的最方便途径。我们通过音乐来了解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也通过本民族文化的音乐来认识自己,并通过对本民族文化音乐的继承及具有鲜明个性的发展,对全人类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一、民主立法,立法为民"法者,治之端也。"法律乃国之重器,没有法律,就没有法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合法权益就难以得到保障,社会生活就会陷入无序甚至混乱,国家就难以和谐稳定、长治久安,民族就会失去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立法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提高立法质量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30多年前,历经十年文化大革命浩劫的中国,法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是<文化生活>整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设置这一重点内容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新教材《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是《我们的民族精神》。这一内容是《文化生活》整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教材设置这一重点内容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激励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肩负起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的文化使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观 (一)语文课程资源应该具有大语文观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必须突破"三中心",即"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框框;从教材选文看,应该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与时俱进,突出时代性,包含本民族和世界上各民族的先进文化;从课程内容看,它要广开社会教育资源,要贴近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