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法治方略孕育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刻的物质生活条件,商品经济的契约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社会民主理念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而深入人心。国家顺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发展要求,加强对国家权力行使的制度设计,把国家权力行使纳入法治轨道,同时赋予公民最大限度的权利,以制衡国家权力的依法正当行使,保障人民主权的有效实现。同时以法治方略作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支点,进而深化全面改革,推动中国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民主建设应该是一个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理性交流过程,但当代中国的国家权力运行却面临着公民权利的激情挑战.从三起地方政府应对群体性事件的成功案例来看,国家权力在遭遇公民权利的激情碰撞时,直面民众呼声、开启互动平台,最终将公民的维权激情导入理性的协商程序,不仅消弭了危及社会稳定的隐患,而且增进了政府与民众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如果这种协商对话平台能够逐步规范化进而成为一种反思性制度安排,那么它就是建立在公民有序参与基础之上的协商民主.因此,从维权抗争到协商对话,应该开启当代中国民主建设的新思路.一方面,对于国家权力而言,既应尽快落实对法治与民主的承诺,也应建立健全规范化的与民众进行交流对话的制度化平台;另一方面,必须发展有序的公民参与,即让分散的公民组织起来通过畅通的制度化渠道和规范化的机制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  相似文献   

3.
权力和权利所谓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和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等。他们根据宪法分别行使指挥、支配、管理国家的权力。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是就整体而言的。但任何公民的个人权利不能称之为权力。所谓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如公民的人身自由权利、政治权利、民主权利等。在我国,权利与义务是相对的,但又是一致的,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必须要承担相应的义务。主要区别:1.权力一般指国家、政府、社会组织或接受委托赋予职责的个人…  相似文献   

4.
立法创制权与复决权合称公民直接立法权,具有权利权力的双重属性,是权利权力的复合体。公民直接立法权行使的法律效力与代议立法同质,具有权力属性;公民是否参与直接立法,取决于每个公民的自由选择,具有权利属性。公民直接立法权是权利的原始形态和现代形态,契合了规范个人主义方法论,使每个公民真实感受到自我主体性;可以制衡立法机关的立法,有利于公民权利信任国家权力之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张晖 《焦作大学学报》2008,22(1):127-129
权利与权力的辨析是民主宪政的基本问题,保障公民权利、限制国家权力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当前存在的很多问题,归结其历史根源都是由于中国传统政治中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失衡所造成的。通过研究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失衡的历史状况和原因,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对于培养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公民权利救济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救济是公民实现权利的重要保障。了解和深刻认识公民权利救济的基本特征,对于每个公民充分地享有、行使、保护和实现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促进法治国家和和谐社会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概括出公民权利救济的十个特征并作了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7.
公民的权利与国家的权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确处理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十分必要。权力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是权利的集中化表现,法由国家权力予以保障,公民权利在国家强制力的保障下得以实现。权力不能完全独立和超越于权利,要由权利来制衡。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决定了国家权力应以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的权力为目的,切实做到用民主制度制约权力,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达到法治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从理论上讲 ,公民及社会的权利是公共权力的来源 ,公共权力是公民及社会权利的衍生。公共权力应服从、受制于公民权利。由于公共权力的特性 ,往往使其无限膨胀和扩张而成为侵害公民权利的工具 ,要以权利制约权力 ,必须确认公民的应有民主权利 ,扩大公民的现有民主权利 ,而能够达此目的的唯有法治。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多维的。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根本关系。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失衡是社会失调的主要原因。建立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关系的有效调整机制,前提就是法治政府和公民社会的独立空间。这是形成各社会阶层利益有效表达,协调利益关系达成和谐社会的机制保证。行政法通过限制政府权力并保障公民权利,形成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有效互动,从而,在行政法治之下实现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中学文科》2006,(1):46-48,91-92
识记: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理解:列举事例,说明我国公民享有的自由和权利是平等的、广泛的、真实的。列举事例,说明我国公民权利的特点,行使公民权利的总原则,公民要依行使自由权利。列举事例,说公民要依法履行应尽的义务,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公民应怎样依法履行义务。 活动:结合个人生活中的事例,从权利和义务密不可分、互相依存等方面,对青少年应有的公民意识进行讨论,树立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意识。  相似文献   

11.
公民教育的政治——文化范式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教育与国家政治契合一直是西方社会的传统,公民教育实质就是公民意识的培养教育。从政治-文化角度探讨公民教育就应充分认识到公民文化对公民意识形成的重要性。在我国践行公民教育,政府应从集权过渡到放权,学校应从“政治”教育过渡到公民教育,公民则应从义务本位过渡到权利本位。  相似文献   

12.
宪政的本质就是有限政府,宪政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公民的权利。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二者永存的矛盾说明公民权利将会受到国家权力的侵犯,为此,必须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我国虽然缺乏宪政与人权保障的传统文化资源,但只要我们继承历史传统中一切具有人民性和民主性的文化精神,必将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13.
近代基本法确认出版自由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可是,清末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却是施行“管制”+“侵犯”的行政管理模式,不是“消极不作为”而是“积极进取”到公民自由权的范畴,致使公民的出版自由变迁为出版不自由.由此可见,公民的基本权利仅有基本法的确认是不够的,应警惕行政权的滥用并构建有效的制约体制,以便形成行政权对基本权利的良性效力.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公共危机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带来的危害越来越大的情形下,危机管理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和责任,要求在政府的紧急权力与公民的基本权利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以有效应对危机并切实保护社会公众的权利和利益。针对我国目前危机管理中政府紧急权力运行和公民权利保护的特点,应加强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建设以协调政府紧急权力与公民基本权利的紧张关系,切实保护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15.
公民基本权利地位的宪法建构是当代中国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必须正面直视的一个风标,关系到宪政社会路径的选择和契机。从整体上看,公民基本权利是宪法的灵魂和内核;从其内容和结构上看,公民基本权利分为显性条款和隐性条款;从范式对称的角度看,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关系蕴涵丰富的辩证法色彩;从现实的角度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宪治国首先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6.
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都是宪法基本主体,理所当然地享有我国宪法赋予的公民权,并不存在一个不同的农民的公民权,问题是如何落实农民的公民权。新农村建设的实质,就是从实践层面不断落实宪法赋予农民的公民权,使农村居民变成享有"国民待遇"的公民。赣州市的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公民权的实现和落实进行了有价值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试论民事公诉权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公诉制度有利于保护国家,社会和公民的合法权益。构建民事公诉权的理论基础是诉权人权论和检察职权论,而其现实依据则是现实中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环境污染、垄断、倾销、不正当竞争等社会现象的存在,比较国外成功的民事公诉立法和司法经验,在我国建立民事公诉制度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公共权力意识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政府权力的公益性、公共性原则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自觉意识。公共权力意识对政府政策执行及防止腐败具有积极作用。西方国家公共权力意识是西方政治文化综合作用的结果。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公共权力意识教育,对提高党和政府治国理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民法要求将公民的环境权、国有资产所有权和监督保护权、消费者安全权等作为独立的新型的民事权利加以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制度适应了现代民法权利保障的要求,是新型民事权利的最重要的诉讼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其自然的原因,人为的因素更是不可忽视。其中法律制度特别是民事法律制度应引起我们的重视。传统民法在理念、原则和权利制度方面对保护环境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反思传统民法,扬弃其理念、原则和某些制度并予以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