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远自《诗经》始,至东晋时期山水诗兴起之前,秋季景物就一直在文人笔下扮演重要角色。这些早期诗歌中秋季景物描写的情感基调以悲秋为主,而美秋较少且晚出。悲秋为因秋兴愁,或因愁言秋。美秋乃是对于秋季景物的赏悦,美秋出,则山水诗之兴起已不远。早期诗歌的秋景描写为秋景意象群的逐渐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些意象对于后来秋季山水诗的出现及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秋"有着独特的情结,他们大多从秋天的衰颓、零落、凄冷中看到季节更替、时光易逝,体会到时不我待的悲剧性人生,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哀怨的心理体验,后人概括为"悲秋"情结。文人的"悲秋"情结随着中华两千年文明的发展得以延续,这种"悲秋"文化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共同的文化情结。诗言志,词传情。"悲秋"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秋天是一个萧瑟的季节,最易引起人的感伤,"悲秋"是由秋天的物候引起的。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女性诗人也不可胜数。女人的悲秋一般不与功名相联系,它们大多和青春与爱情有关。本文从秋的基调、意象、代表物候现象出发,解析唐代女性诗歌中的秋意象。  相似文献   

4.
悲秋意识是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心理结构的一个重要层面。与偏重于社会政治领域的忧患意识不尽相同,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与人的生命本身紧相关联。悲秋意识的核心是生命现象与自然运行的双向同构感应在人心中引起的深刻颖悟,具体表现为人对自身生命的忧恐、悲叹、把握和思考。质言之,悲秋意识即包含了深刻的时间观念的生命意识,在它的背后,深隐着中国古代文人亲和自然、肯定自我、重视生命的价值定向。  相似文献   

5.
唐人写秋诗甚多 ,主要是赞叹秋的自然美 ,表达喜秋之情 ;感叹秋的萧瑟 ,引发悲秋之感。这些诗凝结着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对人生的观照之情 ,构成感秋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小仓百人一首》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和歌集,在100首和歌中,以四季为主题的和歌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又以咏秋的和歌所占比例居多。《小仓百人一首》中的悲秋之歌、清秋之景都反映出日本民族对秋季的偏爱以及日本人独特的自然观及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7.
"悲秋"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相较于《诗经》和屈原的《离骚》,宋玉的《九辩》以异质同构的模式和对社会、人生、自然的自觉意识开启了悲秋主题的先河。宋玉正是利用思维的跨越性,以想象和联想为核心,充分调动宇宙的能量,为抒情服务。本文主要利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异质同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对宋玉《九辩》中的悲秋主题及相关意象进行分析,旨在研究宋玉悲秋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大体出自东汉末年的文人之手。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文人们目睹和经历了民生凋敝、社会黑暗的残酷现实。他们创作的十九首以冷峻的目光关注现实、反窥自我,用纯熟的艺术手段展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人们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具体在怀乡之情和生命孤独之感的抒发中体现。诗歌总体流露出悲切之情,意境悲远。"怊怅切情"、"意悲而远"是十九首艺术风格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9.
"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诗歌发挥了女性的精致和温婉,彰显了女性主体意识和生命价值.诗歌中不仅包含着女性内心隐秘情感的深长寄托,而且还融入了对于女性命运的深沉思考.诗人逆传统而行,唱咏着女性挚真的情感,在心与外界的交流中感知自我,认证自我的存在,发现美的价值,完成人生价值定位.  相似文献   

10.
西部诗歌有非常独特的审美品格。通常所说的以昌耀、周涛、杨牧、章德益、林染、何来等为代表的当代西部诗歌 ,把西部作为审美空间拓展了当代新诗的表现领域 ,展示出雄奇、崇高、奔放和浪漫的审美形态 ,丰富了新诗的审美园地。除此而外 ,西部诗歌在主题上呈现出强烈的命运意识、浓厚的悲剧意识和荒原意识 ;在其抒情主人公形象身上蕴含着强烈的自审意识、孤独感、生命的无助感和流浪意识、救赎意识 ;在诗歌意象选择运用上透露着蛮荒、空寂的灰暗色彩 ;在诗歌总体审美中又呈现独特的悲壮意识。这些品质是西部诗歌里非常内在的一些的品质 ,也是…  相似文献   

11.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杜甫,像凤凰是禽中之王一样,是诗中之圣.作为杜甫常用的一个诗歌意象,凤凰意象表现着杜甫高远的心灵视角和高贵的人生精神,是杜甫的精神图腾与生命象征.  相似文献   

12.
秋季作为一年中的重要季节,对人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衍生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受气象时节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学中或颂秋或悲秋的诗词歌赋丰富多彩。文章通过纵向梳理和详细解读众多的诗词作品,展示了气象科学的人文内涵和中华民族独特的气质追求。  相似文献   

13.
"青春写作"是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现象特征,也是人们欣赏、解读郭沫若早期诗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青春写作"不仅仅标志了诗人写作自己最为优秀诗歌时的一种年龄,而且也准确地揭示了诗人诗作所内含的生命状态以及呈现这种生命状态的独特话语言说方式.所以,它是诗人郭沫若贡献于中国新诗的一笔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4.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诗人对“语言意识”的觉醒与自觉构成了当代诗歌写作的理论切入点。语言已经内化成诗人的一种生命存在,成为当代诗歌写作新的向度。语言意识的自觉同时也为探索建立一种诗性的现代汉语以及解决现代汉语自身语言的局限创造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诗歌抒写了时代的艰难苦恨和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怀,具有浓郁的悲剧意蕴和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悲剧精神成就了诗人人格的伟岸与崇高,也成就了他的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6.
祝发能虽然偏居中国西南一小城,但他的文学视野非常开阔,其诗歌写作有着很强的现代意识与探索精神。近二十年的诗歌创作历程中,祝发能写自己所熟悉之事物,但又不局限于庸俗的乡土诗歌,因为他时刻注意在语言上的创新,并保持一种自觉的诗歌现代意识,最后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相似文献   

17.
秋诗撷英     
自宋玉《九辨》以“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凄凉秋景,抒述个人弃家远行的心情以来,悲秋成为中国传统秋诗的悲枪主题和悲剧意识,以致写秋之肃杀凄凉的诗篇代吟不绝: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哀蝉无留响,征雁鸣云霄”(陶渊明《已酉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试图以《致杜鹃》为例,探析华兹华兹诗歌中的生态思想,挖掘出回归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及生命共同体意识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9.
《膝王阁序》是一篇很有名的序文.大古文家韩愈在他的《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及得三王所为序屈、赋、记等,壮其文辞”.这里“三王”之一,就指王勃,“序”是指《膝王阁序》.可见膝王阁能在江南诸多“临观之美”中独为第一,是因为有文辞壮其名.楼阁虽美,不过百年,无后人修聋,将不复存在,文章之美,却可传诵千古,《滕王阁序》就是这样的美文.美在其文,辞藻华丽,音律铿锵;美在其质,遭挫折而思进取,逢坎坷却能乐观.可谓尽善尽美,中国人特殊的审美人生,化作了作者胸中的自然之美,人事之美,命途之美.先说作者胸中的自然之美.《滕王阁序》写作之时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已是深秋季节,自然风景特征既有天高气清之明朗,更有草木凋零之萧瑟.所以自宋玉《九辩》出,悲秋便成为无数诗歌的主题.文中这样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相似文献   

20.
骆一禾创作前期的基本精神是对生命的肯定、热爱与赞美,该时期的重要意象是春天。在创作后期中他建构了一个辽远无垠的诗歌世界,该时期的重要意象是麦地,他也得以在当时的诗坛树立起纯血诗人的形象。骆一禾认为诗歌是生命的象征,与生命密不可分。在生活不断吸收和沉淀的过程中,他在诗歌里加入深挚的情感,浓缩出生命的精华——血液中的水,也形成了他的诗歌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