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的城镇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关于独生子女的性格发展,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把独生子女看成具有特异个性的特殊儿童,甚至极端地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另一种观点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几乎没有什么差异。无论如何要认识到,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并非独生本身所致,而是由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养方式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最早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对象的是德国人和美国人。他们之所以研究这一问题是因为他们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斯坦莱·霍尔就曾说:“独生子女本身就是弊病”。国外一般都认为在“问题儿童”中,独生子女占首位。在我国,独生子女在儿童总数中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这些独生子女会不会都是“问题儿童”呢?当然不是。因为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会不会发生违法行为与是否独生子女并无必然联系,关键在于能否施以正确的教育。独生子女的成长过程和非独生子女同样要受遗传素质、环境、教育等条件的制约,也要由自身主观努  相似文献   

3.
论人口生育率下降过程中的独生子女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独生子女作为近代社会的一种现象,始于本世纪初.当时在德国和欧洲通过“限制产儿”,把子女数量控制在一至两名.目的是为能对这些少数的孩子进行更好的教育,实现优生优育.从本世纪初至今,仅仅是几十年的时间,世界各国独生子女的占有率都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不仅在总人口上占世界各国之首,所拥有的独生子女数也居世界之首.如此众多的独生子女的出现,当然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美国的心理学家博汉农(E.W.Bohannon)在1898年发表的《家庭中的独生子女》 (The ony child ina famlly)的论文中,认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问题儿童”.其后,围绕着独生子女究竟是“问题儿童”还是“非问题儿童”的问题,即独生子女是否存在着“特异性”的问题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经过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医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最终得出了独生子女是“非问题儿童”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希望。随着计划生育这一国策的推行,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因此,独生子女的教育也成为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不少外国专家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评价说:“独生子女成了最困难的教育对象。”事实也是如此,在当今新的家庭结构、生活环境中,相当一部分儿童出现了在个性、智力、行为等方面的特异性,在生活中,也常听家长、教师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带”。  相似文献   

5.
独生子女问题在今后半个世纪内仍将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1984年底我国独立子女数是3,500万个,独生家庭占有子女育龄夫妇家庭的21.2%,即每四户有一户是独生子女家庭.而今天,计划生育好的城市中,小学独生子女数已超过半数,幼儿园已超过80%.到2000年,我国青少年、儿童中独生子女将占绝大多数.为此,研究独生子女的教育必将具有更大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观点,一提独生子女,就认为他们狭隘、孤僻、任性、依赖性强,仿佛他们生来就是心理失调者。然而,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都充分说明,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某些弱点,既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必然的。关键在于教育,尤其是早期家庭教育。上期封面的十位“宝乐奖”获得者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社会化、意志品质、身体素质以及智力发展等诸方面,都显示出良好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值得广大家长借鉴。  相似文献   

7.
独生子女教育、社会适应问题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的提高是促进个体解决社会适应困难,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切入点。学前儿童观点采择在其社会化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良好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有利于提高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让儿童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观点采择能有效促进儿童社会信息沟通、有助于儿童良好同伴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有助于儿童道德的发展、有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学前教育工作者与家长首先要从转变观念的,从理论实践研究、具体教育训练活动等多方面加强对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训练,以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相似文献   

8.
独生子女曾一度被学术界认为是“问题儿童”,特此意见的人认为独生子女聪明、健康,但胆小、自私、不善与人交往等。近些年来的研究趋向则更多地对此持否定意见。就独生子女的社会性交往来说,我们赞同后一种意见,我们的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从总体上说,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社会性交往能力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且几乎所有的分项比较也没有反映出显著性差异,甚至有些方面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强。我们认为,独生子女是否优劣,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家长,教育者对独生子女的认识、态度、以及教养措施,这是决定独生子女社会性交往能力强弱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合作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儿童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从而影响其社会化进程.儿童的合作认知和合作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观点采择、移情和道德推理是合作行为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个体的价值取向、性别、自我认知、情绪及文化背景等也对合作行为有一定的影响.观点采择能力的培养以及合作训练能有效地发展儿童的合作认知和合作行为.  相似文献   

10.
我国挫折教育的提出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目前对待挫折教育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提倡挫折教育;另一种观点认为挫折教育是一种不科学的教育。本文通过对我国挫折教育现状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培养儿童抗挫折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索里和特尔福特认为,儿童的创造力是由儿童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培养出来的,而在这些社会环境中教育是一种最主要的因素。教育既能够促进和增长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也能够阻碍甚至毁灭儿童的创造智慧。为此他们认为学校和教师必须充分地注意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在如何培养儿童创造力的问题上,他们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  相似文献   

12.
<正>自理性,是一种对孩子终身发展有用的素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儿童成长的最终目标就是成为独立生存、适应环境的个体。有人认为:目前在我国,独生子女普遍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体制下,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独立生存技能的重要性。在独生子女家庭,孩子只要学习,其他一切均不成问题。造成目前中小学生自理能力严重匮乏。为了进一步证实上面的观点,笔者对所在学校二年级学生的自理能力进行了实地抽样调查。调查发现,小学生对于穿  相似文献   

13.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我国"一对夫妇最好只生一个娃"的决策,以及计划生育和节制人口增长措施的逐步落实,我国独生子女在儿童中的比例急剧增加,目前,他们主要集中在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儿童群里,即从出生儿到十岁左右.实际上,在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幼儿园、小学生班,可以肯定地说,在我国,未来驾驶时代列车飞奔的将是我们的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陡然剧增,不仅打破了家庭结构的变化,而且给家庭、学校和整个社会带来了教育上的一系列新问题.广大家长、教师和整个社会正面临着一种新的挑战.独生子女能否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人才,将是我们事业成  相似文献   

14.
教育文摘     
儿童观与教育问题儿童观,就是怎样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在中国,儿童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来看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在家长的”子女观”和教育者心目中的“学生观”上,仍残留着大量的封建时代宗法制儿童观的影响。从实际上看,“子女观”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两种看来相互矛盾的观点:一是把儿童当“小奴才”看待,随意对孩子施加体罚、羞辱等肉体或精神虐待;二是把儿童当作全家的“小祖宗”看待,独生子女被奉为“小祖宗”的可能性更大。二者共同的本质在于,在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落实,独生子女数量正在不断扩大,因而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文想通过对独生子女身上的优缺点及其成因的分析,来谈谈对其实施正确教育的方法,以便求得大家的指正或者有效于各个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一)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悠久,但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则起步较晚。最早把独生子女作为研究对象的是德国人和美国人。美国儿童心理学之父斯坦莱·霍尔指出:“独生子女本身就是弊病”。国外也十分流行把独生子女看作是:“问题儿童”之说。可见,独…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独生子女在儿童总数中的比例正在逐年增长。据北京市的调查,在一些小学中,一、二年级的独生子女数占学生总数的20%左右,在一些幼儿园里,独生子女约占50%。而且今后独生子女的人数会越来越多,所以研究独生子女的特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我们面临的一  相似文献   

17.
在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今天,独生子女人数激增,独生子女的教育便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一、注在德育。一些人认为:有知识、有能力就是人才。于是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上投资不惜花费,重智育轻德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德育问题更显重要。如何对孩子实施德育呢?1首先对儿童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儿童从小就形成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儿童关心家庭、关心别人、关心集体,这样可避免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利己心理和一切从我出发、不考虑别人的骄横、任性性格。2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8.
混合年龄活动与幼儿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混合年龄活动是指打破班级界限,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进行的活动,它包括混合年龄的教学活动、游戏及自由活动。笔者认为,这种活动形式对幼儿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对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混合年龄活动有助于独生子女形成良好的社会性。这种活动为独生子女创造了一种类似于兄弟姐妹在一起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也就没有互相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相互模仿、共同努力和共同分享的经历,这不利于发展儿童的集体主义意识,而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而混合年龄活动使异龄幼儿集结  相似文献   

19.
记者:现在,不少人认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不能吃苦,依赖性强等。对此,您是如何看待的呢?冉乃彦:其实,不少教育专家已经达成一个共识,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我也认为,独生子女并不像大家所认为的那样,是垮掉的一代,这种观点有些偏颇。的确,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独生子女很娇气,但这并不能说明独生子女就这么娇气,没准娇气的孩子中有很多是非独生子女呢。所以,我们应该反思,是不是我们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出了问题。记者:那您觉得对独生子女的教育目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冉乃彦:现在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所…  相似文献   

20.
<正>一、需求印证:我们为什么选择"伙伴德育"1.独生子女的心理缺陷决定了德育活动呼唤伙伴德育苏州大学教授陈国安曾经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教育说到底其实就是败在计划生育政策上,因为我们所学习和运用的任何一种教育理论其实都不是建立在独生子女身上。独生子女在生命成长阶段,由于身边缺乏应有的玩伴和相仿生命的协调发展,其交往的意识和能力、替他人考虑的习惯早已消失殆尽。加上中国式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已经将儿童的发展潜能完全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