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90年代以来,女性写作以鲜明的性别意识摆脱了女性被男性作家书写的命运,以独特的女性文本进入到世纪末的文化视野。于是,“女性写作”、“女性意识”、“女性文本”、“女性话语”、“女性主体”等概念术语,就成为文学界和学术界的热点词汇和热门话题。那么新时期文学中的女性写作是如何冲破男性中心话语的藩篱而建构起女性  相似文献   

2.
史伟 《科教文汇》2008,(3):149-150
本文试图从“五四”时代特殊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从女性文学爱情书写的具体文本中分析其写作主题及其书写模式,以期对“五四”女性文学中爱情书写的特征有一个大体的认识,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时期文学的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女性文学是指由女性执笔所写或具有女性性质的文学,通过揭示女性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对社会女性的成长及女性意识的觉醒起到警示作用.英美文学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女性文学的发展源头,其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具有一定象征意义,为当前社会男女平等发展奠定基础.由齐心编著、吉林大学出版社于2020年6月出版的《多维视角下英美女性...  相似文献   

4.
伯莎·梅森作为《简·爱》中的一个边缘性人物,在小说中的描写较少且形象可怕,仿佛只是一个用来推动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故事发展的精神失常的工具性人物。但这终不是她原本应有的模样。文章意从被评论家发掘出来的文本典型——伯莎·梅森出发,结合维多利亚时期女性书写的整体生态,浅析维多利亚时期文本中女性典型的塑造历程。  相似文献   

5.
以第一人称叙述语气写成的<阿格尼斯·格雷>是安妮·勃朗特的代表作.有很强的自传性.安妮·勃朗特从叙述视角、女性话语和叙述结构方面颠覆了女性在文本中被动言说的传统,充分展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她还通过对阿格尼斯在现实生活、爱情方面的遭遇,分析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小说在揭示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合理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阿格尼斯·格雷>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于日据时期台湾文学以及以日据时期的台湾社会环境作为创作母本的文学作品进行了一系列系统的梳理,发现从日据时期到当代书写台湾小说中的"湾生"形象在共有的写作模式之上也发生了转向,并由此透析台湾小说中"湾生"这一形象书写的独特性,力图从文本中"湾生"形象建构这一视角对于殖民记忆中这段苦难的历史加以观照。  相似文献   

7.
刘飞娥 《科教文汇》2009,(22):230-230
丁玲是中国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她的《莎菲女士的日记》第一次激情言说女主人公灵肉统一的情欲追求,大胆展示知识女性的性欲心理和身体欲望,显示出女主人公个体欲望与情感的双重觉醒,开启了女性欲望叙事和性心理描写的先河,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文学语言的特点和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探讨了原文文本中心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局限性。指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一味追求与原文的对等,则不利于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分析文学语言的特点和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性,探讨了原文文本中心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局限性。指出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一味追求与原文的对等,则不利于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艳华 《科教文汇》2010,(28):46-46,53
本文旨在结合三位不同时期美国女作家的作品,即凯特·肖邦的小说《一双丝袜》、夏洛蒂·吉尔曼的《黄墙纸》和阿德里·安富的诗歌《潜入残骸》,探讨女性意识和女性创作的文化历史发展过程,理论支撑为伊莱恩提出的女性意识发展三阶段(Feminine,Feminist and Female),即女性从屈从于传统男权中心价值观念,到女权意识增强,再到女人自我意识增强的过程。按照拉康的观点,在传统的阳具中心主义男权统治下,女性是作为男性纯粹他者地位存在的,或者说"女性是一切无"。女性气质只是为了男性需要而作出的面具伪装。本文先对三个文本进行横向分析,通过它们共同表现的女性身份客体性证明拉康"女性并不存在"的合理,再进行纵向分析,展现三部作品体现的女性意识发展。横、纵向分析指明了女性从无到有的可能性,以及在这三个阶段后女性身份定位超越并出现新局面的可能,因为"女性并不存在"这个表达本身就预示了女性获得真实存在的自由,"无"孕育着"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文化交往和全球一体化速度不断加快,如今中国女性文学与英美女性文学已经实现了更高程度的融合,随着文化融合速度不断加快,如何在跨文化视野下,更好地发展中国女性文学,这就需要在文化融合背景下,使用正确的姿态和理念去认识中外女性文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而趋同性和差异性作为二者文学的研究视角,就是正确认识二者文化、发展中国女性文学的必经之路和必然选择。本文拟从中国女性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入手,结合英美女性文学发展历史,从而在跨文化视野下做好中国女性文学与英美女性文学的趋同性和差异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钟瑜宁 《科教文汇》2014,(31):111-112
随着文化交往和全球一体化速度不断加快,如今中国女性文学与英美女性文学已经实现了更高程度的融合,随着文化融合速度不断加快,如何在跨文化视野下,更好地发展中国女性文学,这就需要在文化融合背景下,使用正确的姿态和理念去认识中外女性文化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而趋同性和差异性作为二者文学的研究视角,就是正确认识二者文化、发展中国女性文学的必经之路和必然选择。本文拟从中国女性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入手,结合英美女性文学发展历史,从而在跨文化视野下做好中国女性文学与英美女性文学的趋同性和差异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著名的女词人,其主要作品都是强调女性意识以及独立人格。和很多男性词人不同,李清照将最真挚的感情和生命融入到词中,也关注于人物复杂的性格和内心感受以及自我独特的意识等等,让中国古代文学视域当中女性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李清照词中的女性主体意识进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够对读者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李娜 《科教文汇》2008,(19):232-232
中国的女性主义,是指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体现女性自我精神与能量的一种女性思想、社会言论及政治协助行为。在争取与男性平等的同时,女性还要注重自我的价值表现,展示女性的独特魅力,挖掘并发挥女性的社会力量。本文简单梳理了女性主义与女性文学的关系,20世纪的女性文学写作状况。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英语语言中文学文本和法律文本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之间存在的差异,从而对英语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方对话的过程,并且,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基础。为了保证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证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供质疑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刘婷婷 《科教文汇》2009,(31):255-256
以第一人称叙述语气写成的《阿格尼斯·格雷》是安妮·勃朗特的代表作,有很强的自传性。安妮·勃朗特从叙述视角、女性话语和叙述结构方面颠覆了女性在文本中被动言说的传统,充分展现了女性的主体意识、自我意识。她还通过对阿格尼斯在现实生活、爱情方面的遭遇,分析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小说在揭示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合理的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本文主要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对《阿格尼斯·格雷》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王芳 《科技风》2012,(14):211-212
设计审美是一个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的活动,它包含有许多不稳定的因素.从设计审美的主体来说,审美标准是在不断变化的,主体的个体差异可能会带来不同审美结果.从设计审美的客体来说,设计成果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发展也产成了深远的影响.设计审美中的主体与客体相互依存,互相影响,数次目的、风格各异的设计运动的发展,针对当时政治、经济状况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促进了现代设计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唯物论看,目前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问题相互对立的两种主要观点都存在不可克服的予盾.与科学学强调科学与技术的差异不同.历史唯物论的经典作家们从它们的共同内核出发,形成自己的一元科学技术观,然而他们又肯定了科学技术具有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双重属性,以至于进一步指出科学不仅是观念的财富,而且是实际的财富,因而具有物质属性.这一结论与现代系统观的观察结果相一致.在此基础上可以给出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哲学理解以及判断某种形式的意识是否具有生产力属性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20.
王静芳 《科技风》2012,(11):205
本文从《鱼肠剑》这一篇描写了三个女性博士的文章入手来分析现阶段知识女性主体意识发展及其遭遇的困境.齐鲁——片面发展的“恶果”,孟繁——一百年后的子君,吕蓓卡——自我物化的金丝雀,三位知识女性在与男人的交往或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在自我价值实现、个性发展方面面临着各自的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