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方言词”与“方来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是现代汉语方言词(或称“地域方言词”)?现代汉语方言词通常指哪些词?我们发现,对此问题,语言界众说纷纭,所指不一。以几本具有代表性的专著为例,可以归纳为两种对立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只在某一方言区域内流行的词,我们称为方言词。”[1]“方言词指普通话里不用,而只有某个地区的人使用的词”[2].“方言词指的是跟普通话语汇相对的流行于某个方言的词语”[3]。上述种种界说,措词大同小异,观点可谓一致,归为一类。它们都把“方言词”看成是未进入普通话、不具有全民性、只在方言区使用的词。另一种意见可以黄伯荣、…  相似文献   

2.
流行于广东的句末语气词"来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的”是流行于广东的句末语气词,直接来源于粤语中对判断肯定(李新魁,黄家教等,995)的“嚟[口既][lei^11 kε^33]”,但用法上不尽相同,与普通话中“来着”也存在差异。调查发现,“来的”的使用有着明显的社会若异。文章通过对“来的”的句法、语义、语用特点及使用现状的考察,试图在地方普通话的变异方面寻求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3.
我的苦恼     
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学好普通话,用普好话进行教学,是中学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推广普通话,又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用普通话教学,可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上语文课时,要求学生“四用”(即用普通话阅读朗诵,用普通话向老师请教或回答提问,用普通话思考和用普通话作文),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普通话中的“北[běi]“白”[béi]、“百”  相似文献   

4.
牛牧芊 《小学生》2006,(12):22-22
“唔——唔——”我又在对着日历发呆。“唔什么唔,今年没几天了吧?”妈妈的声音吓了我一跳,“哦,#$¥@&$!@”。“一年了,牛牧芊,你不总结总结…咦!?人呢?!!”(我早已逃离了客厅)  相似文献   

5.
对现代汉语北方方言中,可能补语的肯定式和否定式与普通话相比呈现出的不对称现象,从历时演变角度,即构成可能补语的标志“得”和“了”的语法化过程进行解释是十分必要的。由于“得”、“了”的语法化程度的差异,致使在绝大部分北方方言中,可能补语的肯定式为│VC了│,而不是普通话中可能补语的肯定式[V得C]。  相似文献   

6.
新立话是钦州市的一种重要方言。新立话的助词特点饶有特色,结构助词有:箇[ko42]、堵[tu24/tu33]、咁[kum24]、得[t□k4],主要对应普通话的结构助词"的、地、得";动态助词有"紧[k□n24]、住[t□hui42]、了[liu22]、齐[t□h□i33]、过[ku42]、□[h□24]"等,主要对应普通话的动态助词"着、了、过";语气助词按语气分,句式的特点与普通话一致,但使用的语气形式有差别;典型的复数助词的标志是"队[thui42/th口i42]"。  相似文献   

7.
安徽贵池方言里的“着”同普通话的“着”一样,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文章重点讨论“着”做虚词的三种用法:一是做结果补语;二是做动态助词;三是做事态语气词。动态助词“着”既表完成或实现意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完成或实现意义的“了1[l 0]”;也表持续义,相当于普通话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意义的“着[t 0 ]”;事态语气词“着”则相当于普通话的“了2[] 0]”。  相似文献   

8.
上海话中疑问句多数在句末带"(?)"或"啦"。"(?)"、"啦"的韵母都是[a],可见上话疑问句存在以[a]音收尾的倾向。出现在疑问句末尾的一部分"啦"不是合音词,"(?)"却都是"勿"和"啊"合音的产物。这个位于句末的"勿"是否定词,但正在向语气词虚化。"勿"不能单独位于句末,其后须接[a]。本文推测其原因为:一、受普通话语气词"吗"的影响;二、在由否定词向语气词虚化的过程中为区别身份而改变读音。  相似文献   

9.
四川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在韵母上的难点是多方面的,而普通话韵母e、o、uo不相区分是方言区的人带上方音色彩最主要的原因,本文论述了普通话韵母e[y]、uo[uo]在四川话中的对应关系,以便四川方言区的人能够尽快克服方音,准确地把握好普通话。  相似文献   

10.
福州话的反复问句从所询问的意义及是否带助动词的情况来看,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杯∨”,二、“有∨无”和“有无∨”,三,“会∨(勿会)”和“会(勿会)∨”。四、“∨(了)未”。其中第四种格式“∨(了)未”相当于普通话的“∨了(过)没有”,用法也基本相同:∨如果是动词,同普通话一样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萨丕尔《语言论》三部语言学名著中的方言理论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方言与语言的区别;方言的分区问题;语言差异(或分歧)问题;方言的传播;方言的复杂性;方言地理学问题。最终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三部书中的大部分方言理论在今天的方言甚至整个语言研究中还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的;二是三部书中的方言理论有继承但更多的是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仙游话、福州话和厦门话词语进行全面考察。提出仙游话有别于福州话和厦门话的三类特色词概况:一、反映仙游特有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的词语;二、仙游话与福州话、厦门话“形同义异”的特色词:三、仙游话与福州话、厦门话“义同形异”的特色词。并就其产生的原因作初步探讨。认为古闽越语词语的遗留是未能考本字和来源特色词存在的可能原因,宋代以来自成一体的政治经济生活是多数特色词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甘肃汉语方言声韵调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雒鹏 《西北师大学报》2001,38(2):120-125
甘肃汉语方言(以下简称"甘肃方言")属官话方言西北官话.按古入声字的今调类,甘肃方言内部可分为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三大片;按地理及内部特征,甘肃方言可分为八个小片.甘肃方言声母一般是24个;韵母一般是32个;调类有些方言是3个,有些方言是4个.甘肃方言声韵调跟中古音系、北京音系都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普通话与湘语词法上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普通话的儿化词丰富而湘语的子尾词较多,岳阳方言属于典型的湘语,因而具备湘语有着丰富子尾词的特点。岳阳方言的子尾词有单音节、双音节、三音节加子尾构成等3种类型,但它们在当下语言大融合的环境下正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5.
衡水市虽然处于北方方言区,但是衡水方言的词汇有很多与普通话有明显的区别,有的词语表达有独特的特点.列举衡水方言的词汇和总结有关情况,可以有助于了解衡水方言的面貌,可以为衡水方言区的人们学习普通词语提供快捷方法,可以为研究衡水方言的人们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6.
《燕说》是清末学者史梦兰的一部方言著作,记录了当时唐山的一些方言词。《燕说》记录的方言词有些沿用到现在,有些消失了。通过分析在唐山消失了的方言词,可以发现《燕说》记录的方言词不完全准确,清代唐山方言和山东方言关系很密切。  相似文献   

17.
海南民歌源远流长,黎族是古越族后裔,善于“野音”。黎族五大方言区(“哈”方言、“杞”方言、“润”方言、“赛”方言和“美孚”方言)的民歌各有特色,文章以赛方言民歌的音乐形态作为分析对象,对其音乐的调式、节拍、旋律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18.
相对于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内部特征而言 ,文化特征、语言应用特征等是方言的外部特征 ,都是体现方言特点的重要方面。方言的语言应用特征不仅在说方言时有所体现 ,而且在说普通话或用共同语写作时也会体现出来。方言的语用特征与方言词语、方言句式等一起 ,共同营造作品言语的浓郁的地方特色 ,体现作家作品的地方风格 ,都是作品语言风格不可忽视的构成元素。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是吴语的成熟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用吴语创作的白话小说、戏曲、民歌以及研究吴语的专著等,这些都是我们研究明清吴语的宝贵资料。苏州话和上海话是吴语的代表方言,考察这两种方言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我们大致了解明清吴语的研究概貌。涉及明清苏沪方言的成果比较丰硕,主要集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共时平面和历史演变研究都有所涉猎。不过,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方言材料使用过狭,方言文字较少有人涉及等。  相似文献   

20.
泉州方言是汉语中存古成分最多的一个方言.将泉州方言和泉州文化互为观照,可以使泉州方言的研究更为深入,同时也为闽方言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