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研究目的:建立2000-2020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清单,了解中国主要行业和省份氮氧化物的排放情况,为评估氮氧化物的环境影响和制定相关减排政策提供依据。创新要点:分析了中国主要省份产业结构对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影响;根据不同情景分析,预测2020年中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研究方法:1.基于自底向上法,根据不同类型化石燃料的氮氧化物排放因子,结合化石燃料消耗量,建立中国2000-2010年氮氧化物排放清单;2.基于IPAT方程,并以中国2000--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数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为依据,分三种情景,分析2011-2020年中国能源消耗和氮氧化物排放趋势。重要结论:2010年中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约是2000年的两倍:自2009年起,中国氮氧化物总排放量超过,二氧化硫总排放量;主要由于产业结构和地区生产总值的不同,中国东部和西部氮氧化物排放量有明显差异;制造业、电力行业和交通运输业是中国氮氧化物的主要排放源,其中交通运输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预计2020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9.7Mt。  相似文献   

2.
二氧化碳的排放与分离控制技术简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石油和煤炭等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出CO2的量在急剧增加。198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50亿吨,之后持续增加,至2004年已超过73亿吨。其中2000年至2004年期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增加3.2%,大幅超过1990年至1999年年均1.1%的增长率。目前我国每年CO2的排放量已  相似文献   

3.
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IPCC参考方法,编制了1995~2010年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清单核算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福建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呈现连续上升趋势,分别增加了2.9和2.4倍;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呈现波动下降趋势,降低了28.6%;各排放源中,能源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最多;各部门中,工业排放占据主导地位.今后应把加快调整工业内部行业结构,有效控制高耗能行业的规模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作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9-2008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量和经济发展数据,构建了30个省区万元产值氮氧化物排放量随人均GDP变化的环境学习曲线.以所建立的环境学习曲线为依据,预测了2020年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和减排潜力,并计算各省区氮氧化物削减目标和分担率.  相似文献   

5.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定量计算中国1991~2008年各部门终端化石燃料燃烧的CO2排放量及其变化轨迹基础上,利用LMDI模型,将CO2排放定量分解为下面五个因素:经济发展、部门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能耗强度、碳排放系数。分别考虑这五个因素变化对中国CO2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91~2008年间,中国化石能源燃烧CO2排放量年均增长率约为6.1%。促进中国CO2排放增长的核心因素是经济快速增长,而抑制CO2排放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能耗强度下降。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预测机动车保有量;根据机动车污染特征,预测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评估不同管理措施下机动车污染物的削减效果。创新要点:综合不同管理措施,整合评价多种管理措施并行条件下,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情况。研究方法:通过长期能源替代计划(LEAP)模型对机动车保有量进行预测,相关排放因子采用校正的能源替代(AER)模型进行估算。最后设计四个情景模式,评估不同情景的减排效果,并与基础情景进行对比。重要结论:1.至2015年杭州市机动车将增长60.7%。2.淘汰超标机动车和提高机动车污染排放标准能有效控制CO和VOCs,而对NOx和PM的总量削减效果不明显。3.采用多种控制手段,如淘汰劣化超标机动车、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提供低硫代燃油及引进能源替换型机动车将大大减少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7.
依据《省级温室气体编制指南》和《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推荐的方法,对合肥市"十一五"期间温室气体的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合肥市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呈迅速上涨的趋势,5年内由2705.02×104t增加到3294.85×104t,年均增长率为17.27%.温室气体增长量主要是由工业生产部门所贡献,各部门排放量的年均增长率依次是工业(38.16%)、废弃物(12.54%)、能源(11.36%)、林业(7.15%)、农业(1.67%).人均以及单位面积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0.79%、12.25%,排放指数从0.17增长到0.26,增长幅度为52.94%,可见温室气体排放量有明显增长趋势.同时5年间温室气体的排放等级增加了一个亚级,从较低等级(Ic)升高到中下等级(IIa).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预测机动车保有量;根据机动车污染特征,预测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评估不同管理措施下机动车污染物的削减效果。创新要点:综合不同管理措施,整合评价多种管理措施并行条件下,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情况。研究方法:通过长期能源替代计划(LEAP)模型对机动车保有量进行预测,相关排放因子采用校正的能源替代(AER)模型进行估算。最后设计四个情景模式,评估不同情景的减排效果,并与基础情景进行对比。重要结论:1.至2015年杭州市机动车将增长60.7%。2.淘汰超标机动车和提高机动车污染排放标准能有效控制CO和VOCs,而对NOx和PM的总量削减效果不明显。3.采用多种控制手段,如淘汰劣化超标机动车、提高机动车排放标准、提供低硫代燃油及引进能源替换型机动车将大大减少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9.
通过确定福州市区机动车排放的计算公式、机动车排放系数,进行相关机动车数据收集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增加清洁能源车辆且淘汰排放标准低车辆,2012年比2010年公交客运量增加了3.98%而降低了公交运营的废气排放12%以上,2012年比2010年出租车总运营里程增加了31%,而降低了出租车运营的废气排放4%以上,近4年福州市区机动车年污染物排放量比上年度增幅呈递减趋势;福州市区机动车年排放量与民用机动车数量呈高度相关的线性关系,每增加一辆机动车,其年污染物排放量平均增加约0.788 t,为了改善空气质量,必须控制福州市区机动车数量,提升供应燃油品质,推广清洁能源车辆.  相似文献   

10.
金融发展在缓解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间矛盾中起着重要作用。基于中国30个省份1999—2018年的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金融发展对工业污染排放的作用机制与效果,结果表明:(1)金融深度发展直接促进了工业污染排放,而金融效率发展直接抑制了工业污染排放。(2)金融发展调节了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对工业污染排放的作用,但调节作用效果因金融发展指标和污染物选取不同而存在差异。(3)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排放之间存在“倒N”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秀荣 《唐山学院学报》2011,24(6):31-33,39
选取唐山市1991-2009年经济与工业污染数据,建立了人均GDP污染排放量的环境库兹涅茨模型,分析了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演替关系。结果表明:唐山市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与工业废气排放量以及与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之间的关系分别表现为三次多项式、二次多项式和直线特征。除工业废水的EKC具有拐点外,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仍处于上升阶段。因此,要不断提高环保意识,严格执行环保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从源头减少工业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促进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良性拐点早日到来。  相似文献   

12.
基于安阳市2020年环境监控在线数据,对安阳市工业废气中常规污染物排放现状、县区工业废气排放特点及行业工业废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安阳市存在产业结构不均衡,NOX排放量远高于其他常规污染物,钢铁行业废气排放量最大等问题。针对安阳市工业废气排放现状,提出安阳市工业废气排放改进措施,为安阳市工业废气排放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用实地调研的方法获得承德市城乡结合部大气污染源类型及数据,结合相关统计资料,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3]64号)“燃料燃烧排放大气污染物物料衡算办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承德市城乡结合部2013年主要大气污染源为烟尘、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分别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71.83%、3.04%、19.97%和5.61%。烟尘主要来自居民生活和建筑工地,分别占60.70%和39.30%。交通污染源中,氮氧化物排放量占交通污染源排放总量的54.44%,一氧化碳排放量占38.08%。抑制生活污染源的主要对策为改变生活方式减少煤炭燃烧量;交通污染源治理首先应推广汽车尾气处理装置,其次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加强建筑工地防尘处理。  相似文献   

14.
文章基于2000年-2011年贵州经济增长和主要环境质量统计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贵州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相互波动趋势.结果表明三项环境质量指标对贵州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依次为:废水排放量影响程度最大,废气中污染物排放总量影响程度次之,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影响程度最小.并针对经济增长引发环境质量等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较为准确地对中国大陆地区29个省份(市、直辖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并将其分为高排放高收入、低排放高收入、高排放低收入和低排放低收入四个不同区域,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EKC曲线及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除高排放低收入地区外,其余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二氧化碳排放量都存在倒"U"型关系,EKC曲线假说成立.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城市化和国际贸易水平等对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静态箱法在甲烷排放及稻田甲烷减排策略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天然湿地与稻田甲烷排放特征的差异,采用静态箱法对闽江河口天然湿地和稻田甲烷排放特征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水旱轮作的甲烷减排模式。结果表明:早稻田平均甲烷排放量为17.03 mg/m2.h,高于相应季节的天然芦苇沼泽甲烷排放量(7.47 mg/m2.h);天然湿地和稻田土壤理化特征差异是导致甲烷排放量不同的主要原因;早稻田甲烷排放量日变化主要受温度影响,而潮汐是影响天然芦苇沼泽的关键因素;水旱轮作可有效降低稻田甲烷排放。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由此所带来的CO2排放问题日渐严重.本文使用引入工业化、城镇化因素的LMDI“两层完全分解法”,将CO2排放变化分解为七大因素效应,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视角分析了中国1995-2012年30个省份七大部门的CO2排放增长特征.研究发现:经济规模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是主导中国CO2排放变化以及造成区域显著差异的根本原因.经济规模扩张是促进CO2排放的决定因素,在绝大部分省份工业化水平低于60%的情况下,经济规模效应仍将继续扮演推动CO2排放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反观城镇化与经济规模效应的倒U型关系,已有7个CO2排放大省城镇化水平超过60%的拐点,未来由此所带来的CO2排放增长压力有望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暖对地球生态和人类生活构成严重的威胁,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己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是当今面临的重要问题。首先由中国50余年的能源利用情况为切入点,描述了我国一次能源结构演进状况,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影响因素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后得出,我国近年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主要是由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引起的,而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改善和能源效率水平的提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由经济增长带来的碳排放。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比例菜籽油柴油燃料测定了基本物性参数和进行了发动机台架试验。台架试验在一台ZS195直喷柴油机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3种混合燃料的基本物理特性满足柴油机燃料的要求;在2种转速下的油耗率都比纯柴油要高,并且有随菜籽油添加比例的加大油耗率也变大的趋势,但随负荷的增大,这种差距呈下降趋势;在较大工况范围都保持较低的CO排放量,低负荷状态下改善不明显,甚至会增大;高负荷工况下,混合燃料的CO排放降低较多。低转速时,BL10C20D70燃料的HC排放曲线比纯柴油高;高转速下,BL10C20D70燃料的HC排放比纯柴油低。绝大部分工况下,其他混合燃料的HC排放要高于纯柴油。混合燃料的NO x排放都比纯柴油低,并且有随燃料中菜籽油比例的增加,NO x排放进一步降低的趋势。混合燃料的碳烟排放都比纯柴油低,并且全工况范围都保持较低的碳烟排放。  相似文献   

20.
采用热重分析仪、管式炉试验研究了反应温度、燃料种类、氧浓度等操作参数对稻壳、稻杆、花生壳3种生物质在 O2/CO2气氛下的燃烧特性和 NO 排放特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 O2含量的增大,3种生物质的挥发分和固定碳的燃烧性能均随之增加;当反应温度由700℃增加到800℃时,NO 的平均排放量随温度升高迅速增加,当反应温度高于800℃,NO 平均排放量增幅趋于平缓;NO 平均排放量和氮转换率随着燃料中 N 含量的增加而减少;NO 平均排放量随氧气浓度变化较小,低于 NO 排放标准。增加 O2浓度有助于促进生物质在 O2/CO2气氛中的燃烧,同时对 NO 生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