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科技进步的角度考察,教育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与古代社会的"经验科学"和"生存技术"相适应的"神本"教育、与近代社会的"物性科学"和"物化技术"相适应的"物本"教育、与现代社会的"人性科学"和"人化技术"相适应的"人本"教育.  相似文献   

2.
技术在与主体的关系中生成价值并表现其属性。技术价值主要包括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技术价值是技术伦理产生与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技术伦理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技术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技术的社会形成"理论是关于技术及其发展的社会建构或形成过程和机制的理论。马克思的技术社会论既不是技术决定论,也不是社会决定论,而是技术的社会形成论。  相似文献   

3.
社会信息传播的多维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阶级性、时代性与工具性是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基本性质.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均影响社会信息的传播."平等"与"间接性"因素在社会信息传播模式研究的趋势中应更加得到彰显,社会信息传播的时空"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关系是辩证的."公众←→专家←→公众"的社会信息传播模式正在形成,"专家"的"再现"将使专家成为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平等分子.我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信息传播理念要求"传者"为其社会信息传播负责.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90年代中叶以来,技术哲学的研究主题在"经验转向""设计过程转向""情境伦理学转向"和"建构主义的价值论转向"中演进和转换。各国技术哲学家通过聚焦具体技术(工程)案例、打开技术黑箱、分析技术设计过程、掌控技术使用情境、建构技术-社会的价值论体系等举措来研究技术。国际技术哲学发展的20年,是以经验转向为研究范式,以"情境技术"为"体",以"技术-人""技术-社会/自然"为"翼",在"转向"中发展和建构自身。  相似文献   

5.
美国大学社会服务职能萌芽于19世纪后期,其意涵与形式伴随美国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逐渐丰富和多元,先后历经以"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促进农业技术变革、以"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推动工业繁荣、以"参与型学术"引领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发挥了积极社会影响.以参与型学术为代表的新一轮学术革命撬动了社会服务职能转型,其价值理念从功利化回...  相似文献   

6.
《现代教育技术》2016,(2):27-32
大数据时代的降临引发了整个社会技术和思维的变革,对教育技术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数据时代教育技术将会实现"数字化"向"数据化"的转型,促使教育技术新范畴"分析"的产生,并将智慧教育作为其新的发展使命。同时,大数据技术也将引发教育技术隐私伦理和价值判断的危机,教育技术需要树立信息社会的生态伦理观,并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gy)、社会(Society)的英文缩写,STS教育是以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为侧重点的教育反映了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随着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互动关系的增强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过度教学技术表现为: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以及学习等方面都离不开教学技术。过度教学技术对教师、学生、社会、学校而言存在诸多弊端。过度教学技术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学上的"从众"、心理学上的"依赖"、经济学上的"节约"、文化学上的"背离"等方面。为此,需要在教师层面、学校层面、社会层面、理论层面寻找化解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使得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与多媒体信息技术整合成为必然的趋势.应该说,传统的教学手段具有现代教学技术无法比拟的优点."三字一话"依然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技能,而且传统的教学手段拥有现代教育技术没有的天然的"亲和力"与潜移默化的"感召力":"字里行间"能感受到教师的谆谆教诲;"娓娓道来"中能感受到教师的殷切期盼.  相似文献   

10.
郑娟新 《职教论坛》2014,(15):11-14
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须以现代职业教育技术文化为依托,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实际和传统社会"道"与"技"的文化背景,系统、整体地调整其发展的内部、外部条件和环境,以便真正为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1.
现代教育多是一种技术教育,这种技术教育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但导致了社会发展对"人格教养"的忽略。因此,分析现代教育背景下人的人格和"人格教养"问题,克服"人格教养"的片面性,增强现代人的现代人格意识,特别是提高大学生现代"人格教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STS"是"科学" (science)、 "技术"(technology)、"社会" (social)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STS教育是以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和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发展中的应用为指导思想而组织实施的科学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3.
张钧 《成人教育》2019,39(4):1-5
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然而,在理论上,社会大众对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客观存在教育对象"特殊论"、教育内容"职业论"、教育形式"时序论"、教育体系"对立论"和教育价值"功利论"等认识误区。在实践上,我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着发展基础条件羸弱,政策法规建设进程缓慢,组织机构发展不足,人力资源配置比例失衡,现代化技术支持不到位等问题。因此,我国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必须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技术平台创新和保障支撑优化等系统改革。  相似文献   

14.
张蘋一  车恩利  王华 《文教资料》2008,23(17):79-80
马克思对技术本质的认识始于对"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研究.他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等问题,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技术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风险社会"是认识和理解现代社会的独特视角,有着重要的认知意义,表现在风险问题的社会学认知上、反思性认知方法上、风险社会研究从问题到视阈的转变上以及风险社会的定性上。技术恐惧是对技术的不良社会与环境影响的恐惧,泛指现代科技带来的问题和适应性困难使人产生的心理和行为反应。风险社会理论对技术恐惧具有重要的认知影响,表现在:风险社会与技术恐惧具有内在关联性、反思性认知方法对技术恐惧的影响、风险社会的实在论-建构论模式对技术恐惧的影响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随着技术风险的社会化与社会改革的技术化,技术实验愈发嵌入到真实世界中发生,紧密参与到了社会治理,而基于培根契约的实验室制度却在制造危机,这就有了重塑实验室边界的问题.基于形态发生学的视角,通过考察不同实验室"范型"——容器形态、规训形态——之间的演变机制,在此基础上论证"小生境"形态的实验场景的合理性,并就"技术-社会"实验系统的规范性要求做出说明.以上研究表明,基于实验驱动的新科学社会契约正在形成,但机遇与挑战并重,有待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教育改革虽然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仍让很多人不满意。其原因可概括为4个字,"三多一少","三多"指专家多、理论理念多、课题多,是造成教育改革在"胡同里转悠"的原因;"一少"指精通运用技术推动教育改革的实践太少,在动乱年代中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是思想,而在和平社会中推动社会进步的是技术。但现状恰恰相反,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教育方面,用技术推动教育发展的实践在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18.
科技伦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近年来的科技伦理之争,学界的观点大体可分为三类:一是主张将科学与技术分界,是技术而非科学才应受到伦理的规范。这种观点把实践理解为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从而将科学性质的认识活动排除于实践的有机图景之外,它无视科学与技术的有机联系,必然导致"客观自然主义"或"自然功利主义"。二是认为科学和技术都应该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混淆了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与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之间的区别,把只能由社会主体甚至类主体所承担的社会伦理责任强加在科技工作者个体主体身上,实质是变相的"科技决定论"或"科技万能论"。三是科学技术都不应关注伦理问题。这种观点把科学和技术当作与实践无关的纯粹的认识活动,忽视了"主体际性"或"交往"对于科技主体的引导和制约作用,实质是割裂了"人—自然"(科学技术)与"人—社会"(主体际关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当下,由于社会对教育和技术的片面认知,"双师型"教师在专业身份建构过程中面临着缺乏"自在"体认、弱化"置换"能力和忽视"人文"禀赋的实然窘境。技术哲学是解蔽"双师型"教师专业属性及独立身份的上层理论基础。从技术哲学视角来看,"双师型"教师获得的社会声望或所处的特殊位置,必然建立在一定的技术活动及教育过程基础之上,并因其所占有的社会资源和具备的职业属性表现出"教育性""塑造性"和"人文性"的应然性身份特征。基于对技术本质的探讨以及对"双师型"教师专业身份特征的思考,应采取内外兼修、跨界联动和意识强化等举措,将"双师型"教师打造成为"教育与教学的组织者""理性与经验的兼备者"和"文化与生态的观照者"。  相似文献   

20.
在流行的观点看来,"官僚制组织"问题丛生,是社会腐败和堕落的根源,那么,究竟怎样认识和理解"官僚制组织"的存在价值呢?本文认为"官僚制组织"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价值:体现了非市场化的社会功能、形成了综合的"技术优势"。"官僚制组织"的非市场化的社会功能是其它组织所不能代替的。"官僚制组织"的综合的"技术优势"决定了"官僚制组织"的表现是受到限制的,"官僚制组织"虽然不可能达到人们所期待的"完美"的要求,却是社会和人最需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