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断想篇     
卡夫卡是个哲人式的作家,思想上勤于思考,艺术上追求创新使他一生都处于极度紧张的生活当中。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察世界”,以智者的卓见洞悉当今人类生存的“异化”处境,成了他作为作家的根本使命。因此,他除了给我们留下众多的想象性作品即小说以外,还为我们留下不少思考性的记录,其中贯穿着他那悖论性的思维方式,读来格外耐人寻味,富有启迪意义。卡夫卡的那八本所谓《八开本笔记簿》主要是用来记载这方面的思考成果的,但它们只包括1917至1918年,其他时间写的除散失的以外,均见于后来勃罗德为其收集和保存的“笔记和散页中的断简残篇”中。欲窥全豹请见中译本《卡夫卡全集》第五卷《随笔集》。  相似文献   

2.
海明威承认巴别尔比他写得更凝练;博尔赫斯觉得巴别尔的作品享有散文难以达到,只有诗才配享有的荣耀;奥捷克认为巴别尔与卡夫卡“同让每一根神经颤动”;卡尔维诺以为《骑兵军》是“本世纪写实主义文学的奇书之一”。  相似文献   

3.
今天,弗兰茨·卡夫卡的卡夫卡式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品。一夜之间,全世界仿佛都把"卡夫卡"当做"商标",用来标识现代世界的恐惧和复杂性。"卡夫卡之后,似乎所有文学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了。"(桑德尔·L·吉尔曼:《卡夫卡》,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2)不仅如此,卡夫卡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在他立志献身于写作之前,他甚至还在犹疑不决:是做一位画家,还是当一位作家?  相似文献   

4.
2010年新年伊始,我的一个学生给我发了一个邮件,询问卡夫卡一篇名为《掉到井里的人》的小说。我一时茫然,在我的印象里《卡夫卡全集》中似乎没有这篇小说。于是,我找出《卡夫卡全集》小说目录重新翻检一遍,果然没有见到这样一篇小说。难道是《卡夫卡全集》有所遗漏,而所遗漏的恰恰就包含这篇小说吗?记得数年前我曾就此问题请教过叶廷芳先生:他主编的《卡夫卡全集》是否收录了卡夫卡所有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1983年8月16日第8版《答读者问》专栏里一篇文章写道: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理论和作品的选集……”“《中国新文学大系》续编,自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起,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止。……全书约一千万字,分二十卷(每卷约五十万字)出版,约为第一个十年的一倍。”(着重号系引者所加)读了这段文字,如果问“《中国新文学大系》(即  相似文献   

6.
柳家英 《津图学刊》1999,(3):102-104
我们生活在散文的世界,而随笔是散文中最为自由的一种文体。我们读《容斋随笔》,读《蒙田随笔》,读郁达夫、林语堂随笔,也读张中行、来新夏随笔。随笔的妙处全在一个“随”字:其文思,即兴而生,不求自得;其行文,一泻千里,意随笔到;其文字,或叙或议,不拘一格。生活中有了随笔,那种“风吹林响,泉激石鸣”的境界,便不再仅为写随笔的作家和学者所独享了。  相似文献   

7.
我写下的这个题目是《萧剑集》作者为自序所加的标题。集之作者粱先生是原任山西大学中文系、现任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精研古代文学,尤深于《红楼梦》的研究。 只看《萧剑集》这一书名,很像一本随笔、散文乃至诗词之类的集子,实则是一部学术文集──这种为书题名的风格,本身就表明他有才华气概,不是世上常见的平庸死板的“学者”,那么没有文采,枯燥乏味得让人敬而远之。这儿有“心光”四射──何谓“心光”?精神、智慧、学识、才气,甚至“灵性”(雪芹用语),都可包涵在内。这方是中华文化的质索所培养出来的高层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8.
卡夫卡视写作为“巨大的幸福”,却并不把当作家作为他追求的目的。因此,对于他,什么样的体裁是不大在乎的,只要能宣泄他那“庞大的内心世界”。无怪乎在《卡夫卡全集》中又出现一个奇观:社交圈子并不大的卡夫卡,其书信之多几达五分之二,其中给两位情人的情书又占一半以上。这里选译的自然只能是凤毛麟角。就人数论只有三人:他的终身至友 M·勃罗德和他先后相爱过的两位情人。三人中,收信最多的是第一个情人菲莉斯·鲍威尔,达527封之多,德文版共八百多页。但以感情投入之热烈、真挚看,当推他晚年致密伦娜·耶申斯卡的18万字情书,它们是卡夫卡爱情的最后绝唱,具有很高的文学、文献价值。故这里的选择以这部分书简为重点。卡夫卡书简除了感情投入这一主要特点外,一个次要特点是落款简略,一般都不写地点,署名常用一个缩写字母。尤其是致密伦娜的信,因属“偷情”性质,一般都不写日期和地名,也很少署名。  相似文献   

9.
卡夫卡随笔     
布拉格长大的奥地利业余作家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其现代文学奠基者的地位已为世所公认。他作为艺术探险者的先锋精神和作为艺术殉难者的悲剧命运亦广为人们所传颂。他的作品正在世界范围内为越来越多的读者所争读。在我国,晚到的卡夫卡丝毫没有冲淡人们对他的兴趣,在人们热烈地谈论他,赞赏他,研究他的同时,他的越来越多的作品被迅速地翻译和出版。河北教育出版社在“世界文豪书  相似文献   

10.
年逾花甲的上海《劳动报》编辑顾宪龄从事新闻工作多年。1990年,他将自己40年来的作品结集,由山东文艺出版社于1991年出版。陈丕显同志亲笔题写了书名:《夏日的原野》。全书共22万7千字,分为“艺海行舟(评论、随笔)”、“满目星辰(新闻作品)”、“一代风流”(报告文学)”三大部分。顾宪龄近年身患重病,这本集子是他利用手术前后的空隙时间编选而成的。《劳动报》前总编辑邹一兵在序中写道:“顾宪龄是在手术后把他的《夏日的原野》的书稿给我的。那时,他还在病床上,很虚弱。我为他不倦的追求所感  相似文献   

11.
1997年,我读到赵柏田当时写的一组随笔时,我的感觉是,他远离了我原先对他作品的印象的框架。或者说,他进入了时代的“随笔写作潮流”。我那时读到的赵柏田的这组随笔,后来收进了他的随笔集《我们居住的年代》,交由作家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 这册随笔集虽然写于9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散文创作中,潘旭澜先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品格吸引着众多读者的目光。从潘先生几年前的作品如《小小的篝火》、《咀嚼世味》中我们可以看到潘先生坚持的依然是一种“为人生”的文学理想。他并没有迷失在种种主义之中,而是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服从内心的召唤。潘先生所擅长的是做那种知人论世的文章,皆因他  相似文献   

13.
“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假如你爱他,就叫他搞文学;假如你恨他,就叫他搞文学。”这是《广西文学》杂志社社长蒋锡元和主编罗传洲96年新春各自向读者的致词,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见一斑。时下搞文学就是这样的矛盾,让你深感幸运的同时,又深受痛苦的煎熬。寻求自己的座标,依靠刊发高质量作品,形成个性风格,进而树立起刊物本身形象,使自己在强手如云的期刊中占领一席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位置,已成了今天文学刊物努力的目标。写实求真,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可说是《广西文学》的一贯追求。尤其是在洗尽铅华之后的今日,他们不再欣赏那些疏远生活、疏远人民大众、一味追求形式与技巧的作品,而是倡导一种贴近现实、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风格。他们于1996  相似文献   

14.
谈随笔──为《中国当代作家随笔》丛书而作柯灵随笔是文学丛林的一枝,参差横斜,郁郁苍苍。寻根溯末,纵贯汉魏六朝,横涉东洋西海,曼衍变化,经历“五·四”这一场春风化雨,亭亭秀发,经冬不凋。随笔与散文、杂文为兄弟行,胸襟放达、神形命洒。饮食男女,生老病死,...  相似文献   

15.
四季的情趣     
近来出版界对随笔散文似乎情有独钟,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上海文化出版社“五角丛书”中的《世界文学随笔精品大展》,以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八册的“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尤其是后者,无论是从装璜上还是从书的名目上,都是极其吸引人的。但是对我来说,与心性较为亲近与读起来较为亲切的,当属日本作家的散文与随笔——其书名就叫《四季的情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极得个中三昧。 钟嵘谈到文艺之产生,乃植根于人的情感之变化;而人的情感产生的时候,则是因为四时之感动:“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人民文学》、《钟山》、《十月》、《中国作家》、《厦门文学》、《长城》等期刊纷纷亮出“非虚构”或“纪实”旗号加以倡导。这些文学期刊希望借助于“非虚构”写作,弥补当前文学与现实疏离的状态,探讨一种“新的文学可能性”。非虚构写作强调在场性与审美性,但理论与实践往往是背离的。综观所发表的“非虚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对非虚构存在着某种误读,就像有论者指出的,“非虚构”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非虚构”又是一个“框”。束缚着作者的文体创造性。现结合具体作品。就非虚构作品内容的真实性与非虚构文体建构的缺失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以“读书,让生活更和谐”为宗旨的2005上海书展8月6日在上海展览馆正式开展。书香盛宴大快朵颐在面积2.7万平方米的展会中,零售图书达7.8万种,其中新书6300多种,进口图书9700多种。除进口图书外,其余均以8折供应。新书是这次书市的热点。世纪出版集团推出的“世纪人文系列丛书”首批94种,声势浩大。法国文学大师玛格丽特·杜拉斯作品系列、连谏长篇小说《秘密》等也隆重登场。上海文艺总社推出了《话说中国》,还有余华的长篇小说《兄弟》、王蒙的《王蒙和他笔下的新疆》等。高校联合体中的复旦大学社、华东师大社等也有不少有分量的新…  相似文献   

18.
在他的心目中,真正严肃的台港文学研究应该客观公正,不存偏见;不论是哪个山头的,只要是好作品,就要一视同仁。古远清教授的自选集分为《台湾篇》、《港澳篇》、《大陆篇》、《海外华文文学篇》、《史料篇》及《附录》,共计60多万字。在书中,作者的目光超越了传统的研究思维模式,整合分流了两岸三地的文学,把研究的视角创造性地运用于大陆、台港澳文学的四度空间之中,对两岸三地文学作整体观照和全景描述:或关注“九七”前夕的香港文坛,或关注中国内地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走向……大凡世界华文文学当下热门话题,均逃不过他锐利的眼睛。其实,比起捷足先登的福建、广东、北京、上海等地的台港文学研究工作者,古远清无疑属  相似文献   

19.
《唤醒巨人——成功教育启示录》(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是著名教育研究专家、报告文学作家孙云晓继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之后又一部关注中国教育现状的力作,是中国第一部描写成功教育的纪实作品。全书20余万字,除《引子》《尾声》外,由《发展篇》《选择篇》《和谐篇》三篇16章组成。作者以有“差生集中营”之称的上海闸北八中的成功教育实践为主体,结合秋儿之死和马越新生两个花季少女不同的成长道路为教育个案,探讨了从“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成功模式,对十年来中国素质教育的实践历程作了文学的记录和历史的思考,提出了“…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镇江市新华书店业务部万凌云: 首先来看今年暑期的文学读物,这块市场是除教辅读物市场外最大的赢家。大量的品牌文学读物上榜,与往年不同的是,上榜的文学读物一是品种多,二是单品种销量喜人。《我为歌狂》、《爱上爱情》、《永远的OPEN——“我为歌狂”征文选》(均为上海人民版)等“我为歌狂”系列图书,每本书少则207册、多则近500册的销售记录,还是极其令人刮目。均为上海人民版的《蛋白质女孩》和《61×57》是台湾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