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我到江苏省江阴县访问养猪模范李仁林。我说:“猪为六畜之首,养猪工作太重要了!”他说:“养了三年猪,田里旺得不可知。养猪,可以肥田。”“种田不养猪,等于秀才不读书。不养猪,就要荒田。”我说:“养猪,饲料问题是第一位的。”他说:“养猪,首先要抓饲料。人不给猪吃,猪就不给人吃。”我说:“这猪养得真好!又肥又大。”他说:“你看这猪,滚瓜溜圆,肚子拖地。看见人走到跟  相似文献   

2.
追忆汪应祥     
我大概是编辑部应该较早知道而又是最晚知道汪应祥惨遭不幸消息的人。所以,当那天南京军区宣传部的新闻干事江伯友在电话里说要处理汪处长后事,我怒斥他胡说八道,想接班也不能这么咒人呀!谁能相信那么活生生的一个人就突然没有了呢?就在一个多月以前,他还给我打电话,盛情邀我到他的新单位上海警备区作客。噩耗得到证实。他遇到了突如其来的车祸!我就像被抽了筋一样,两条腿软得抬不起来,浑身没有一点力气。人世间竟是如此的险恶无常,人的生命竟是如此不堪一击。应祥老弟,你走得太急、走得太惨了啊!大概是10多年前,我认识了汪应…  相似文献   

3.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3,(29):12-12
“他杀死了我爸爸,他杀死了我妈妈,可我还得选他!” 据说这是利比里亚总统泰勒在1997年总统大选中的竞选口号。在那次大选中,泰勒以绝对优势获胜。专家说,利比里亚人之所以选泰勒,是因为他们太害怕泰勒了。  相似文献   

4.
那还是1987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人武部担任新闻干事。那阵子,写稿就是不入门。什么原因呢?有人说我写的稿子题目不吸引人,我就把这~点记在心里。一次,市里召开宣传工作会议,在会上我遇见了老退伍兵李建锋,他不但人品好,而且写得一手好文章,担任了乡长也不辍笔,每年刊稿达150篇2多,我决定写写他。这回我可下了番功夫,采访结束,我很顺利地拿出了初稿。可想个什么题目好呢?我绞尽脑汁:取个“李建锋成才之路”吧,觉得太俗气,取个“乡长通讯员李建锋”吧,又觉得不太安当。就这样写了10余个标题都觉得表达不了文章的主题。天快…  相似文献   

5.
2006年5月25日,家住吉林省延吉市小营镇新农村的苏庆财夫妇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听着他说话的声音,看着那张熟悉的脸,苏庆财一眼就认出他正是自己10年前捡到的4万元钱的主人。当两双手紧紧地据在一起的时候,他才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大哥,这事俺们做得不光彩,太对不起你了,太对不起了!”而这个中年男子则同样激动地说:“兄弟,你千万别这么说,当年我态度不好,是我对不起你啊!”“你放心,钱在公安局里,我会证明失主就是你!10年了,这4万元钱早就应该还你了啊!这些年它就像一座大山一样压着我呀!”[编按]  相似文献   

6.
想不到坐在我对面侃侃而谈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永平,个不高,络腮胡,其貌不扬。不过,他编的“第一推动丛书”、《科学的历程》等高层次科普读物早已名声在外。而今让他忙得来劲、别人盼得起劲的《守望家园》也将付梓,在我这个刚入编辑之门的人眼里,他实在是太幸运了。他也赞同说:“我干上编辑这  相似文献   

7.
吕齐 《新闻导刊》2009,(5):10-10
1950年1月中旬,我们到了进军大西南的终点站一重庆市。我和另外六位同志到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报到。宣传部一姓王的处长找我们谈话,和每个人商量分配工作的问题。他对我说:“你去新华日报吧!”我说:“我不太喜欢搞新闻工作。”然后,他又提出要我去新华社西南分社、新华书店西南总店,我都摇头。  相似文献   

8.
曾多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朋友得知我在<中华医药>工作时,最初的反应往往很不理解,甚至有人会说:"太专业了,你怎么能做得下去?"对此我不多言,只是建议他收看<中华医药>,因为用不了多久,他就会再次表达自己的感受:"不错啊!受益匪浅,故事讲得很精彩!"  相似文献   

9.
在同辈人中间,大家几乎都对王揖同志有个共同的印象:他精力充沛,身强体壮。我万万没有料到,竟会突然收到他去世的消息。他走得太早了.太出乎同志们的意外了。9月20日,我从外地回来,一进家门,就看见桌上放张字条说北京来电话,告知王揖同志病危。我简直不相信这张字条,以为电话中听错名字,误记下来。于是,我急忙给王揖同  相似文献   

10.
《青年记者》2008,(11):45-47
那天会开一半后我接到一个恐吓电话,他说你要停住,再不停住我要你的命。我说你们把这些人害得太惨了,你们太猖狂了,我不想活了,要跟你们拼。会一开完紧接着又有一个电话,我说我不活了行不行,人头在手里拎着,随时来拿……  相似文献   

11.
张白影 《图书馆论坛》2005,25(6):344-345,339
在一次周末休闲随意的朋友聚会时.突然接到一个与耳畔咖啡吧飘逸的轻音乐不太相宜的庄重电话:华东师范大学的范并思教授,要我为他即将出版的理论著作写序。我不想范老师扰局,对他说了一句话就按断了电话,态度明确,而且干脆:“可以.把稿子寄来吧。”  相似文献   

12.
一位朋友发来电子邮件,说<齐鲁晚报>副刊的张成东先生去世了,一时间我还真的蒙住了,记忆里,前些时候还接过他的邮件,怎么会说走就走了.我回信说,人世真是太不可测了,太让人悲伤了.  相似文献   

13.
田丽华 《记者摇篮》2004,(12):61-61
一位记者跟笔者讲过采访中遇到的一个“笑话”:在田问地头采访结束时,她要给农民拍张照片。老农说:“你等我一会儿.我回家换身衣服。”他是想穿上自己箱底里那身西装再照相。在记者的眼里.老农站田里穿西装样子很好笑:但在老农看来.上报纸版面如过年过节一样郑重,要穿上他最好的衣服。记者觉得可笑.认为老农不懂着装的学问,劳动时着装太正式不得体;但老农以为遇到大事要把自己打扮得利索点才像个样。  相似文献   

14.
这一代的事     
这一代的事伍立杨在我这种着迷于董桥文章的人,来说他的作品,不免会欣然色喜,甚至可能至于失态。没有别的原因,只因为他的散文写得太好,好到令人难以置信。一个人能把文章写得这么好,不但在香港是一流,即在世界华语文学中,也允称第一流,而且在世界文坛上,文学史...  相似文献   

15.
海岩自述像 我单位里的人觉得我的那些作品是别人写的,在他们眼里我不太像能跟人正经谈恋爱的人,比较冷。我回家不爱说话,因为我在单位说话太多了。我妈妈说你就说点什么吧,我说说了一天了,我就想休息,睡觉,不想让别人打扰。我是个多愁善感的人,但长期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什么事儿也不能太喜怒形于色,老忍着。  相似文献   

16.
档案你我他我曾祖父,也就是我的太爷爷,名叫黄天香。清政府时期,我太爷爷在绍兴一带行医,红极一时,为杭嘉湖地区的民众看病。清代行医是好行当,家里都是几进几进的门,买地几百上千顷,嘉兴东门现在几大队几小队那些土地,当时都是我太爷爷的。我太爷爷人称九斤公,当时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爷爷自然继承了我太爷爷的事业,也做了中医。我爷爷名叫黄锦林,民国时期也做得极好,嘉兴、嘉善、绍兴,都有我爷爷的诊所。爷爷还与蒋介石的表兄在浙江开办两省陆军医院,我爷爷任院长。我爷爷的照片当年挂在我家客堂间里,日本人到我家,看到那…  相似文献   

17.
“千万别把我写得离大伙太远了,那我会难受的,其实我是普通人。”在采访时.刘一达一再对我这样说。的确.刘一达很普通,他曾写过不知多少发生在我们中间普普通通的人和事。《京城影楼透视》、《“面的”拒载探源》、《京城歌厅“三陪”现象调查》等都出自他的手笔.但当每篇文章见报后都让人无不惊叹.这又真的使人觉得地不“普通”。随着人们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似乎能清闲地读大块头文章的读者已越来越少。几年来,与刘一达同期开始写大特写的作者们,大多已先后放弃了这一体裁.另辟践径。而刘一达却执著地在此耕耘着。在《北京晚报…  相似文献   

18.
我有一个朋友,是个童话作家,早在十年前,他就像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相信大灰狼真的守在教室门外那样,坚决地相信爱情。在他和相恋了八年的女友结婚时,两人幸福得一塌糊涂。童话作家送给女友一柄锋利的匕首,他说:我今后要是背叛了我们的爱情,你就用它刺进我的胸膛吧。许多前来观礼的女孩子被感动得香喘吁吁,揪住倒霉的男朋友的耳朵说你看看人家,你看看人家的爱情。  相似文献   

19.
初到南德小城H时,我的德语口语不太好,就去一家美国人开的饭店打工,工作是做冷饮。和我一起工作的是一个叫马可的高个子男生,有二十八九岁。他负责烤牛排、炸洋葱圈之类的工作。客人少时,我们就在一起聊天,他的英语非常纯正,但却坚持用德语跟我说话,他说:“你要多锻炼德语。”我说得很慢,他总是能耐心地听完,并不时纠正我的读音。  相似文献   

20.
上任第二天——找报道员谈话 2010年11月8日.王宁到团里报到的第二天,我就收到他的短信:到我办公室来。当时我开会关机了。直到上午12点30分我开机后.才发现政委10点30分发的信息.我心想这下完了。我急急忙忙赶到他办公室,只见他正和士官报道员王德诚谈话.了解团里新闻工作的情况。见到我,他微笑着和我握手,示意让我坐下,问道:你就是李可学,我说是的。他问我:连队的报道员队伍怎么样?我答:每个营连都有2至3人.他们工作头绪多.写稿子的时间有限。政委说:“写新闻是培养人才的一个路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