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永年印象     
与魏永年先生接触不多,他给我的印象却是深刻的。之前,已有专家学者对永年先生的书法篆刻艺术做过恰如其分的评述。重复,似乎已没有必要,只想谈一点对其人的印象。我觉得,魏永年可以称为一种现象。显然,魏永年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而是一种特殊的现象。作为一个艺术家,能呈现出人格与艺术风格的特殊现象,那就是很难得的了。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现当代艺术家中,多才多艺者不乏其人,钱君是其中颇为耀眼的一个。他是著名的书籍装帧家,也是诗人、散文家和音乐家。他在书、画、印中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更是20世纪书坛中靓丽的一笔。他的篆刻,以其独特的风格、多姿多态的  相似文献   

3.
赖少其(1915—2000年),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国画家。他潜心研究中国传统艺术,在振兴徽派版画,推进中国山水画的变革、书法艺术的发展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赖少其在篆刻艺术领域里的成就,却鲜为人知。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赖少其就对篆刻有所涉猎,创作高峰期则是在70年代前后。这里展示的作品尽管并非其篆刻的全  相似文献   

4.
杨宗 《小读者》2011,(11):1-1
齐白石是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他不仅擅长书画,还对篆刻有极高的造诣。但他并非天生具备这样的艺术天赋.而是靠他的踏实耐心.经过了非常刻苦的磨炼和不懈的努力才成功的。请看下面“化石为泥”的小故事。  相似文献   

5.
明朝人杨士修在《印母》中提出:刀笔在手,观则在心。情者,对貌而言也。所谓神也,非印有神,神在人也。此即印如其人的观点。沈剑仲的篆刻亦如其人,总体风格取向冲淡、洗练、清雅。他在根植秦汉传统的基础上,更多的受到吴让之、赵之谦、黄牧甫印风的影响,加上自己对印学的理解和对传统的取舍,逐渐走出了一条劲健、古逸、清秀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赵之谦,浙江会稽人,字益甫,晚清著名艺术家,中国篆刻史上的一个奇才赵之谦一生,生活艰辛、颠沛流离,五十六岁便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一生之中,赵之谦共刻印四百方左右,是一位产量不高的篆刻家。虽没有形成新的流派,但他已经站到了清代篆刻的巅峰,影响了近百年的篆刻史。赵之谦是浙江人,初学篆刻自然受到浙派风格的影响。随着眼界的开阔,在三十岁左右开始转向徽派,同时研习秦汉印和六朝朱文印。如"二金蝶堂""鉴古堂"等印作,就能够看到各家基因的影子。  相似文献   

7.
篆刻,历史悠久,与书法、绘画、雕刻、文学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从实用发展成为既有较高艺术观赏价值,又可寄托情思,抒发感情,其区区方寸间的外在形式美及丰富内涵,充分表现了独特的主题和设计意境,逐步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艺术门类,为历代文人墨客崇尚喜爱。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2012,(34):13
正曾出任民国总理的王士珍以低调闻名。为什么要低调呢?据他自己说,他年轻时也挺狂,睥睨天下,目无余子。后来从军时遇到李鸿章,发现李鸿章智慧才干不知高出他多少,却处处碰壁,天天挨骂。这  相似文献   

9.
篆刻艺术的形式美是利用有限的小小外在空间表现内在的无穷美,具体体现在通过空间组织和构成、篆字、线条等独特而又强烈的刀味美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小学生中谈起邮票、火柴花,可以说人尽皆知,但提起藏书章,藏书票,知道的就很少了。其实,藏书票和藏书章,两者的意义和作用是相同的,都是表明书籍的持有者,就像现今有人在自己的书籍上签个名一样。不过前者是有价值的艺术作品,藏书章上用的是文字,属于我国传统的金石篆刻艺术;藏书票则是色彩斑斓,图文并茂,幅面一般不超过5——6平方厘米的创作作品。小小的票面不仅可以传递某种思想,还适应各种画种和制作方法,变化无穷;通常是贴到书的衬页或扉页上,既是书籍所有者的标记,又是书籍的装饰。  相似文献   

11.
陈鸿寿的篆刻极具个性特征,他在章法、篆法、刀法上都表现出非凡的才能。很多极难处理的字和颇难布置的章法,他都能迎刃而解,闪耀出智慧的光芒。江郎山馆(图一),在章法上的最大特点是上疏下密。四字等  相似文献   

12.
今年5月7日,是我的恩师、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的老会长、著名书画家齐良迟先生逝世10周年的日子。每当恩师的祭日,我都会久久地坐在他的遗像前,缅怀老人家对我的厚爱与恩情。齐良迟先生是我国艺术大师齐白石老人的第四子,1921年11月19日出生于湖南湘潭,其出生之时父亲已经58岁,因为来到这个世界太迟了,白石老人便为他起名为  相似文献   

13.
现代刻字发展至今需要对自己的艺术主张、未来理想的前瞻性、现代语义和传统精神进行深刻反思和把握。当下书法主义经验及原始契刻精神无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要概述了印章在我国的起源和演进过程;结合中国画钤印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知识,系统介绍和论述中国画钤印艺术的文化特征和运用美学,深入感受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中国画钤印艺术。  相似文献   

15.
2006年,一个毫不张扬、颇为低调的年轻人带着他的五本书向人们走来,身边围绕那么多"粉丝",他们读着他的书,或唏嘘感叹,或嘿嘿发笑,或义愤填膺.他就是被称为"2006年心灵历史的开创者"的<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是什么魅力让人们变得如痴如狂?这种魅力又是怎样炼成的?在该书第六卷出版之际,请允许笔者用传统的先思想内容后艺术特色的文学评论模式对这本书管窥一下吧.  相似文献   

16.
寻玉珍 《广西教育》2012,(26):12-13
篆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迄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篆刻艺术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为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无论是自篆自用、馈赠文友、钤记落款、观赏把玩,人们都可以从篆刻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和艺术享受。为让篆刻艺术之花在校园里怒放,  相似文献   

17.
对待媒体采访,杜玉波始终保持着他惯有的低调.他说,我的工作经历很简单,一直在高校工作,从事教育事业是我的光荣和骄傲.  相似文献   

18.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自1955年建馆以来,长期致力于杜甫诗歌相关字画、古籍、印章等文物的征集,曾在20世纪60—90年代邀请篆刻名家为杜甫草堂博物馆治印多枚,现从中挑选8枚,对其材质、印文、技法、创作背景作简要介绍,便于大家感受中华篆刻的永恒魅力,体会印文与边款之美,了解杜甫草堂与艺术家的美好缘分。  相似文献   

19.
低调做人     
低调做人,不仅是姿态,更是心态。姿态是外人能看到的部分,不吹嘘成就,不刻意表现自己。当别人赞赏时,礼貌地一笑,不解释,不显摆。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只是默默地高耸入云;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愈发让人觉得深不可测。外表能保持低调姿态,源自低调的心态。人家都认为他高深,他自己可以不当回事儿,深知山外有山,没什么了不起。低调是一种风度,一种修养。只有不矫揉造作、不喧闹,才会不遭人嫌,不招人嫉妒。  相似文献   

20.
刘碧君 《文教资料》2021,(3):205-207
篆刻艺术运用在汉语国际教育中具有可行性和重要意义。篆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要注意安全性、示范指导、分组合作、成果展示及关注汉语交际活动。国际汉语教师有责任在国际舞台上弘扬推广篆刻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