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密 《物理教师》2001,(12):28-28
由于地球的自转、月球的公转以及地球的公转 ,产生了日月年的现象 ,因此有些人认为地球自转和月球公转以及地球公转的周期就等于日月年的时间 ,实际上它们并不完全相等而是相差一点 ,下面介绍一下它们的区别 .1 日的概念以地球自转运动周期为基础的时间单位叫日 .根据参考点的不同 ,有不同的“日” .以恒星为参考点的计日单位为恒星日 ,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计日单位为太阳日 .地球自转一周 36 0°所需的时间是 2 3时 5 6分 4秒 ,这叫做一个恒星日 ,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1天是2 4h ,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太阳日 ,一…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恒星日与太阳日是地球自转这一教学内容的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教材专门设计了一幅恒星日与太阳日图,用以说明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概念、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与昼夜更替周期的差别及其成因。这一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根源是这里不仅要考虑地球的自转,而且还要考虑地球的公转。对这幅图,教者可用板图、自制教具或用3D、Flash等制作成动画讲授其过程,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概念、形成以及在时间上不等的原因。不论采取何种手段,教师和学生在分析时都要特别注意如下几点: (1) 建立“上中天”的概念。天体每天经过观察者所在的子午圈平面两次,离天顶最近的一次为上中天。  相似文献   

3.
恒星日与太阳日变式练习图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一般教科书上的说法,太阳日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间隔的时间,或者说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当地子午线间隔的时间。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下面五幅示意图,做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变式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差别。1.假定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即地球只在原  相似文献   

4.
一、兴趣来源于深度探究 高中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要善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探究问题,激活他们的认知冲突.这样最能有效地激起他们的兴趣,也能最有效地驱使他们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如比较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别,在学生指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长3分56秒后,教师让他们分析原因是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围绕太阳公转,并且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  相似文献   

5.
一、演示法 讲到地球上四季变化时,可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把地球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的太阳照射情况演示出来。教学恒星日与太阳日的59’之差,可指定学生作太阳,教师作地球,在转圈(自转)的同时挪步(公转)。这个动作要夸张些,这样360°转过之后没有与“太阳”正面对,而要再稍转些,问题得到解决,是公转使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让学生去发现 善于质疑问难、发现问题,不仅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品质.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出新的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时,有的学生提出"假设地球自转时不绕日公转,那么一个太阳日和一个恒星日所需的时间就会相等."还有的提出:"如果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相反而不是相同,恒星日和太阳日的长短会有何变化呢?"还有的提出:"假若黄赤交角不是23°26',而是变大或变小,那么五带范围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讨论.通过思考与探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数学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1 利用数学知识可简化地理计算高中地理第一单元 ,讲述了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 ,昼夜更替周期———太阳日。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 ,还在绕日公转 ,使得一个太阳日 ( 2 4小时 )比一个恒星日 ( 2 3小时5 6分 4秒 )长了 3分 5 6秒。所以 ,如果我们要想观测到相同的星空 ,每天的观测时间都要比前一天的观测时间提前 3分 5 6秒。如 :9月 1日 2 1时观测到织女星位于某地上中天 ,如果 9月 15日还想在此地观测到织女星处于上中天 ,应在几点种呢 ?常规算法是 2 1时 -14× 3分 5 6秒 ,这个计算比较复杂。但因 3…  相似文献   

8.
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更替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即23小时56分4秒。如果自转的周期不是恒星日,而是回归年,还会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吗?我们都知道,月球绕地球转动时,总是同一面向着地球,这种现象说明:月球自转方向和它的公转方向相同(逆时针方向),自转周期和公  相似文献   

9.
一、考点点击 1.考点解读 考点1: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 【命题方向】该考点是地球运动部分的基础知识,是考生学习和理解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础,也是高考的常考点,试题类型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试题的难度相对较小。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尤其要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不同的根本原因,而不是记忆恒星日与太阳日时间长度的差别。  相似文献   

10.
一、考点点击 1.考点解读 考点1: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 [主干知识] [命题方向] 该考点是地球运动部分的基础知识,是考生学习和理解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基础,也是高考的常考点,试题类型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试题的难度相对较小.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尤其要理解恒星日和太阳日不同的根本原因,而不是记忆恒星日与太阳日时间长度的差别.  相似文献   

11.
以前,我们人类生活在方圆十公里视野的土地上,每天感受着日升月落,信仰着天圆地方。很久以后,我们终于明白自己原来是在一个球形物体上生活,这个地球不仅围绕着地球公转,还在拼命自转,这产生了白天和黑夜;一昼一夜,我们计算着属于生命的时间……可是,地球为什么自转?太阳为什么自转?其它星球又为什么自转?我们却不多研究,一直视而不见。转动种种几乎所有的星球都在自转,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是23小时56分4秒,我们感觉很平常;水星的自转周期是58.8天;金星自转周期是243天,慢吞吞,比它的公转周期还慢;火星自转周期是24.…  相似文献   

12.
是谁推动了星球的自转?是谁让自转成为家常便饭,以致我们视而不见?以前,我们人类生活在方圆十公里视野的土地上,每天感受着日升月落,信仰着天圆地方。很久以后,我们终于明白自己原来是在一个球形物体上生活,这个地球不仅围绕着太阳公转,还在拼命自转,这产生了白天和黑夜;一昼一夜,我们计算着属于生命的时间……可是,地球为什么自转?太阳为什么自转?其他星球又为什么自转?我们却不多研究,一直视而不见。转动种种几乎所有的星球都在自转,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是23小时56分4秒,我们感觉很平常;水星的自转周期是58.8天;金…  相似文献   

13.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地球公转形成黄道平面,地球自转形成赤道平面,两者的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交角为23°26′。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加之地球公转时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如图:  相似文献   

14.
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的唯一原因吗?事实上,无论地球自转与否,地球上都会产生昼夜更替。在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其自转周期若与公转周期相等,则地球上对着太阳或背着太阳的点将会永远保持这一姿态,也就是说,是正午的永远是正午,是子夜的永远是子夜,从而没有昼夜的变化。这不就说明在地球自转时,也有无昼夜变化的时候。请看图1:图中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时也在自转,但它的自转角速度与公转角速度相等,地球在位置A时,参照点的地方时为午时,地球从位置A公转到B时,公转了90度,同时地球自己也自转了90度,参照点的地方时还是午时;同理…  相似文献   

15.
高中地理疑难问题的简易教法辛晓勤一、恒星日和太阳日高中地理上册P24有关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定义,且有一幅插图,如完全按此图将问题说清,实有困难,因为图中平行地画了三颗星,它又表示的是一颗星,对高一学生来说,理解有困难。我采取的方法是把自己当地球,找一个...  相似文献   

16.
浅谈“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教学思路孙志刚高中地理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运动”,有关地球自转的两种周期:恒星日与太阳日,是教学中的难点之一。欲将它讲清楚、透彻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补充课本括目1.课本第24页插图中应标出北极点N和地球自转方向,并应指出P为赤...  相似文献   

17.
第一次课堂实录
  新课导入:播放地球公转三维动画,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做什么运动?
  讲授新课:地球在不停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做公转运动。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地球一边绕太阳做公转运动,一边绕地轴做自转运动.在公转一周的过程中,经历约365.25个昼夜,这就很容易得出结论:地球每年自转365.25圈.但实际上地球公转1周,自转的圈数要比昼夜更替数多1,而达到366.25圈。  相似文献   

19.
袁俊科 《地理教育》2013,(Z2):29-30
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地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的第二节,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内容的延伸,从动态角度研究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课程标准对本节教材内容的要求有"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和"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这两条。第一条标准重在"演示",意在鼓励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和动手实践,通过演示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第二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恒星日与太阳日定义的商榷 在1984年11月第1版及其以前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恒星日与太阳日均分别被错误地定义为“天空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平面的时间间隔”、“太阳连续两次经过同一子午线平面的时间间隔”。后来的教材虽然将恒星日、太阳日的定义分别订正成“天空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但我认为这订正后的定义仍有值得商榷之处: 第一,既然是给恒星日下定义,那么这一定义就不应再依赖于同太阳日定义的对比而存在,所以我认为还是在定义中心的“某一恒星”后面以括号的形式注明“除太阳外”等字样为好。 第二,除太阳外其他恒星由于一般都与地球相距十分遥远,故被近似地看成一个点;但太阳对我们来说,却有15′59″多的视半径。因此,我认为最好将定义中的“太阳”改成“太阳中心”。 第三,订正后的定义,虽然没有了以前的定义那样明显不妥之处,但是引进了“上中天”这一新的概念,人为地为理解恒星日、太阳日的涵义增加了难度,而且从教材的安排来看,也并非有意增加“中天”这一知识点,因为教材仅在注释中介绍了“上中天”的涵义,且并未涉及到“中天”、“下中天”等名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