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磨课是基于我国特有的教研制度形成的促进学生学业进步、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教研方式,针对磨课研究中缺乏循证意识、重课轻研等问题,从磨课活动中的证据分析入手,构建基于循证理念的磨课研究实践范式,基于证据从三个维度对课堂教学进行分析研讨,提出改进意见和策略,并在初中物理磨课活动中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2.
针对教师专业化能力的缺失和退化问题,构建了通过课例反思重建教师专业能力的行动研究模式,并就模式使用的效果和教育影响进行了表述,形成了一个以课例为载体的、强调专业引领和行为跟进的课例反思操作系统,也对通过课例反思重建教师专业能力的行动研究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同时分析了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与困惑。  相似文献   

3.
课例教研是我国校本教研的一种主要形式。采取循证实践取向对课例教研的审思如下:教师的消极与游离呼唤各教研主体的价值澄清,组织的随意和无序亟须教研回归初心与使命,形成问题探讨中“顶天立地”之态的关键在赋能教师。循证实践的基本理念既突出科学精神又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和医学行善的人文逻辑,核心要义是基于“最佳证据”的有效干预可达成良好的实践成效。采取循证实践取向的课例教研有利于其突破现有瓶颈。循证实践取向下课例教研的发展样态:要素构成上采取“5A范式”且实际问题、解决方案、多元主体缺一不可,行动原则上寻证、用证与制证相结合,精神内核上秉持赋能教师的人文性与以学为本的教育性,价值指向为基于最佳证据的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4.
宋萑  徐淼 《教育科学》2022,(3):8-14
在教师教育领域中强调循证概念目的在于凸显教师教育者工作的专业性。目前教师教育实践领域存在缺乏本体研究以及未对证据合理使用的问题,因此需要推进教师教育者的循证实践。循证教师教育者因而需要在课程内容、实践形式两个层面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寻找“最佳证据”,再根据“最佳证据”做出决策,进行实践。这些证据以“教”、教“教”、学“教”为基础,并通过实验研究调适证据,通过行动研究优化证据,以形成证据的迭代,最终为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实践奠定扎实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5.
传统教师教育实践是单一的线性范式,呈现出目标旨向应试化、内容框架抽象化、过程标准技艺化和考核评价同质化等发展羁绊。循证为教师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阐释视角,重构着其实践样态。循证理念的勃兴推动教师教育实践转向循环递进的环形范式,力求实现专业智慧与最佳且可利用的经验之间的融通。循证教师教育实践的价值体现在彰显师生主体性价值、达成教育规范性价值和推进实践创新性价值等三个方面。循证教师教育实践要基于问题,选择最佳证据,建构包括问题提出、方案论证、实践推进、反思评估等过程的“双层循环”实践框架,同时要重视“二阶反思”,打造循证教师教育实践的合力发展生态圈。  相似文献   

6.
循证教育研究对基于事实揭示教育规律、提升教育研究的科学性、基于证据制定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促进教育改革是不可或缺的。制约循证教育研究进一步发展的限度有三重:一是研究目的上倾向于片面地以“有效性”为最大追求,难以回答教育中的价值问题;二是研究方法上易陷入纯粹的技术主义与应用的取向;三是研究结果上“证明”多于“创造”,各相关方在教条化的框架中出现惰性,反被“证据”制约。要突破循证教育研究的限度,首先应从横向上追问“证据”之于教育研究的概念原点,让价值在技术之上、“求用”的同时也“求真”;其次,应从纵向上回溯相关教育思想史渊源,不仅关注“证据”、更要关注“证据”背后真切的时代背景与具体的教育问题,化解“客观证据”与“意识形态”的矛盾;最后,应反思“教育”与“证据”的关系,促进循证教育研究与其它研究范式与方法的结合,从机械循证到自主循证,唤醒沉睡在教条主义中的循证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小学一线教师听评课实践中存在过于依赖个人经验、对高质量研究证据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进而影响听评课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实际效果。本研究基于循证实践理念(Evidence-Based Practice, EBP)提出循证式听评课,并进一步对听评课为何须走向循证、循何证、如何循证进行论述。循证式听评课能为优化中小学教师听评课实践提供新思路,并有助于推动我国循证教育理论发展与实践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8.
教师教学行为改变是教师改变直接且有效的方式,但当前教师教学行为改变存在着无合作、无证据的弊端,需要寻求教研策略突破。引入混合循证教研策略贯穿课前运用数据证据,课中生成数据证据,以及课后优化数据证据的全过程,形成循证教研的闭环。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教学行为得到优化,思维导向的“双主”结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且教学行为的内生动力,即实践性知识也得到增强。研究证实了混合循证教研策略对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循证教育改革肇始于西方医学,业已成为全球前沿的改革思潮。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改革范式,它是指在教育改革中围绕教育问题,基于最佳的研究证据,实现教育决策和实践的科学化,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纵观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起源与形成、发展与完善、深化与拓展三个阶段。然而,在循证教育改革中,过分注重证据至上与实证测量而忽视教育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致使教育改革陷入统计主义的窠臼中,割裂教师的专业知识与经验。为此,加强教育改革问题与方法的适切性,构建共融共生的研究方法体系以及促进教师专业知识和经验紧密结合成为推动循证教育改革有效性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早期,医学领域兴起循证实践运动,激发了英国学术界深入思考循证实践在教育中的应用.同时,循证实践得到了英国政府的重视,并以此推动教育等公共部门进行改革,循证教育在英国由此产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英国为推动循证教育的发展进行了各种探索,成立推进循证教育的组织,提供高质量的研究证据,关注教育从业者循证教育能力建设,并将之列入政府发展教育的重要战略.尽管英国循证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在循证实践的各个环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如何提升研究证据的质量与有效性,研究证据如何转化为有用的执行,学校和教师如何有效使用外部证据等.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结构化是课程内容结构化核心要义,也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以知识结构化为目标的循证实践,将“最佳教学证据”与“教师个体经验”相结合,有助于实现基于证据的深度学习与深度教学、促进学科知识向学科素养的转化、提升以知识内化为目标的课堂效率。为全面认识知识结构化的特征、性质和样态,基于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对知识结构化的内涵和要求进行分析,从知识的本体结构化、认知结构化和实践结构化三个结构向度厘清知识结构化循证实践的研究内容,以便从多结构视角探查和评估知识结构化问题并获得相关证据,进而实施基于“证据+经验”的有效教学干预,促进学生形成组织有序、逻辑清晰、功能完整的知识结构。面对当前知识结构化研究证据数量不足,科学性、可靠性、解释力不佳的现状,将循证实践“5A”框架与德金教育行动研究模式进行整合,构建了循证知识结构化的实践框架,并针对证据的获取、应用和评估等方面的设计和实施提出相应对策,为一线教师的实践操作提供更为清晰的指向。  相似文献   

12.
针对“卓越教师”培养基于证据的实践欠缺,以及教师“所采用的理论”与“所倡导的理论”普遍不一致的现状,开展了教学主张提炼的循证研究.研究始终贯穿“循证实践”的理念和模式.构建的研修框架EB-PSPR是在学习理论指导下,借鉴“循证实践”理念及其研究成果,并在研修中不断完善形成的.教学主张提炼的研修目标从3个视角循证;每位研修者经历了循证提炼教学主张的完整过程,此过程整合了教育者、研修者的专业智慧与最佳可用的教育教学理论.以4位中学数学教师分别在数学概念、公式、习题及复习课教学主张提炼的“循证实践”为例,表明以EB-PSPR框架实施循证研修推动了研修者“所采用的理论”与“所倡导的理论”的融合,深化了“循证实践”的观念,教研能力和教师领导力得以进阶.  相似文献   

13.
循证教学是指遵循证据,将最佳研究证据、专业智慧、学生特征等三者有机整合进行教学决策和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在幼儿园保教实践中借鉴和迁移循证教学的理念和策略,一是要基于保教实践工作,提出真问题,并不断细化问题,收集数据澄清问题,找准教学起点;二是要寻找、整合证据,依据高质量的“语境主义证据”,开展教育决策与行动;三是围绕教学实践过程和循证教学效果开展实践性反思,迭代教学证据发展教师循证教学能力需要构建对话协商式实践共同体,积极营造循证文化;开展培训学习,提升教师循证教学素养;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建设循证资源库。  相似文献   

14.
依托小学语文教育名家工作室建设,借助"语文学科素养体系的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推进路径,通过深度调研、创新课例研修制度、优化课例研修方式,构建基于课堂诊断的主题行动研究路径,逐步形成"跟进式校本课例研修"的基本模式,促进教师个体、学科团队、区域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冬梅 《早期教育》2009,(10):36-37
为提高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成长,我们借助“老新结对促提升,一课多研共成长“的方式,把新教师的上岗课作为研究的课例,旨在探索如何提高新教师设计、实施活动方案的能力,促使新教师在“实战”中,将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以下就是其中一个跟进式研讨的纪实案例:  相似文献   

16.
教师培训中的课例研究围绕教师的日常教学实践,以解决教育实践问题为核心,通过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增长教师的实践智慧。针对当前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中存在的实践性本质认识不足、课程设置偏重学术性等问题,我们可以借鉴教师培训中课例研究的成功范式,通过构建以课例研究为主的教育硕士培养环节和建立合作型、实践型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开辟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教师循证教育由于架构了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备受研究者关注。然而,受实践中提问不当、制证不足、取证不力、成证不良和用证不能的桎梏而推进缓慢,亟待突围。文章以人工智能作用于教师循证教育的过程为分析框架,梳理教师循证教育中人、证据和教育教学实践之间的多重关系,发挥人工智能在辅助制证、取证和用证上的作用,以此推动教师循证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并建构了基于人工智能平台、证据分类分层逻辑、内容关联管理和进化机制为基础的教师循证教育理论模型。在模型中,人工智能平台通过证据分类和内容管理,作用于教师证据获取、使用和优化的全程,最终通过人机协同的教师教育实现循证价值。要实现人工智能支持的教师教育,需要涵盖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的多元行动网络,以利益为“中介点”建构循证教育联盟,在有效利用人工智能促进循证教育系列系统化、推进循证教育正规化以及互动广泛化两个支架上,形成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演进并逐渐扩散。  相似文献   

18.
幼儿园循证教学是基于专业证据解决教师“教”与幼儿“学”问题的行动研究过程,极其强调幼儿学习发展的学情证据和教师基于证据的行动。循证教学的专业价值在于,为“幼儿为本”理念落实提供明确的途径,为教师突破专业发展困境提供支撑。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幼儿园循证教学要求教师要形成证据思维和修正思维,基于科学依据和专业证据,按照确定教学问题、获取最佳证据、基于证据开展实践行动、评估与改进的具体路径开展保教实践。  相似文献   

19.
源于循证医学的循证教育,是一种证据驱动下的教育实践与政策决策过程,已逐渐成为当前教育学科发展的主流话语之一。它一方面通过基于现实情境的问题意识,运用和发现研究证据,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实践;另一方面,通过转变教育知识生产的权力关系,为教师赋能与赋权,强调教师作为教育知识的生产者进行教育研究,生成研究证据。纵览全球教师教育培养实践,芬兰教师教育被认为创新性地体现出循证教育思想,其研究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培养模式,突破了教育学知识与教学实践相分离的困境,从调整育人目标和课程体系、提高教师培养过程的整合性两个方面,为未来创设基于循证的高质量教师培养项目提供更为深入的政策与实践层面的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20.
循证教学是指基于最佳证据实施教学行为,是教育科学化的产物。其具有凸显教学效果、增进教学效益、提升教学效率的重要价值,被认为是有效教学的新范式。但在循证教学实践中面临着循证文化缺失,师生循证能力不足,循证教学本土研究滞后,教学证据匮乏的困境。亟须通过树立循证理念,提升师生循证素养,加强循证教学研究,推进循证教学数据库建设等方式突破困境,实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