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观设计作为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客体,只有具备创造性才能获得保护。外观设计创造性判断主体不应是一般消费者,而应当具有相应外观设计产品所属领域的普通知识。外观设计创造性应当整体观察和综合判断,独特视觉效果只能作为辅助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2.
曾授予专利权的空调室外机"风轮"的外观设计,是空调产品一个重要的零部件。本文揭示了该"风轮"无效宣告请求案经专利复审委员会审查直至最高人民法院再审,给予极有价值的指导。如何判断外观设计的相近似(相同、实质相同);在审查中怎样准确地把握"整体观察、综合判断";对于产品的零部件外观设计应当采用什么样的消费者为判断主体;对于产品的功能应当怎样看待;企业应如何对待产品外观设计的创新;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做出的再审行政判决书清楚地回答了上述在外观设计审查中的困惑。  相似文献   

3.
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及在审查实践中的分歧在外观设计专利无效宣告案件的审查实践中,经常涉及到对外观设计相同相近似性的判断,对于其判断主体,1993年《审查指南》规定为“一般购买者”,2001年《审查指南》修改规定为“一般消费者”,并在2006年《审查指南》中得到沿袭。具体规定是:在判断外观设计是否相同或相近似时,应当基于被比设计产品的一般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陈瑞丰 《大众科技》2008,(11):224-225
以不适于工业应用为由提出无效请求时,外观设计的判断基准为该外观设计能应用于产业上并形成批量生产。但是,实务中,如何判断仍是一个难点。文章从行政诉讼的视角,提出应用于产业上并形成批量生产是对外观设计各视图展示的物品进行唯一性和产业性判断。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外观设计侵权判断规则出发,分析目前判断规则存在的问题,结合司法审判案例,论述"区别于现有设计的设计特征"判断规则,展示其在外观设计相似判断的重要作用,并论述了"区别于现有设计的设计特征"判断规则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外观设计相近似性的判断方法出发,分析了其中的现存问题,并结合司法实践中的相关判例,论述了引入"设计空间"的必要性。本文亦论述了制约"设计空间"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外观设计相近似性判断方法的重构设想。  相似文献   

7.
电气工作人员都可以随时通过对声音、振动,气味、变色、温度及其它现象的变化来判断变压器的运行状态,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部位及程度。从而根据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各种检测结果对变压器的运行状态做出最后判断,下面介绍几种判断方法: 1、直观判断 (1)声音。正常运行时,由于交流电通过变压器绕组在铁芯里产生周期性的交变磁通,引起硅钢片的磁性伸缩,铁芯的接缝与叠层之间的磁力作用以及绕组的导线之间的电磁力作用引起振动,发出平均的“嗡嗡”响声。如果产生不均匀响声,都属不正常现象。这种情况有六种现象。①若声响比平常增大而均匀时,则一种可能是电网发生过电压。②音响较大而噪杂时,可能是变太器铁芯的问题。例如,夹件或压紧铁芯的螺钉松动时,仪表指示一般正常,绝缘油的颜色。温度与油位也无大变化,这时应停止变太器的运行进行检查。③音响中夹有放电的“吱吱”声时,可能是变压器器身或套管发生表现局部放电。④若音响中夹有水的沸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的航空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空中交通流量也在不断增加,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这也给管制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这些年空管设备和方法在不断更新进步,但是,管制员的判断与决策能力仍然对管制的安全高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管制员必需要培养的重要素质之一。空管中的判断与决策又因为其工作特点而与我们常说的理性决策不同,它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空管中的判断与决策就是直觉决策。本文通过对空管中的直觉决策模型的分析,得出影响管制员的判断与决策的因素,并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判断与决策能力在管制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结合实际对如何提高管制员的判断与决策能力,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并未引入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但调研结果显示,随着国内设计水平的提高和企业的发展,国内申请人对部分外观设计的保护已经存在一定需求。是否适时引入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成为我国外观设计保护领域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从部分外观设计保护的需求、相关法律法规的适应性调整与实务操作三个方面,对我国引入部分外观设计保护制度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2015年12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订草案(送审稿)》将"部分外观设计"纳入了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对象,这将有助于在专利审查及专利侵权诉讼中能更加方便和准确地判断外观设计的相似性。通过对美国部分外观设计审查实践的分析和借鉴,建议中国部分外观设计制度应当把"部分外观设计"从产品不可分割的局部设计,扩展至产品可以分割的局部设计;部分外观设计的图片或者照片应当采用虚实线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并以完整产品的名称结合部分外观设计的部位命名。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给出外观设计专利创造性判断的基本審查方法:第一步,确定用以对比的外观设计或者外观设计特徵;第二步,将涉案外观设计专利与用以对比的外观设计或者外观设计特征相比,找出区别;第三步,以涉案外观设计专利所属产品的本领域设计人员作为判断主体,确定外观设计所属产品的设计空间,据此判断上述区别是否明显。  相似文献   

12.
基于系统观视角,创造性作为判断的对象及客体,是一个由区别技术特征等要素表征的系统。专利创造性判断过程是一个由系统输入、系统输出、转换过程构成的评价系统,其中内部转换过程遵循法律判断的一般规则,表现为法律推理,遵循三段论原理。客体的系统性决定了对其判断方法需要系统性、整体性,因此专利创造性判断方法应是整体评价。基于中国实践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我国专利创造性判断客观化程度比较高,其中技术效果、普通试验能力、创造力等因素会直接影响最终判别结果,对整体性判断有显著影响。因子分析发现我国专利创造性判断主要影响因素可归属创新特质因子及技术起点因子等。  相似文献   

13.
笔者由于工作原因,对外观设计专利请求保护色彩时的保护范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色彩保护缩小了外观专利的保护范围,提出在专利审查以及侵权判断中应像对待发明或实用新型专利中从属权利要求的性质来看待;同时提出了与《审查指南》规定相反的观点,即认为指南中所谓的“产品的色彩”可以“独立构成外观设计”,希望能得到业界学者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由于外观设计专利与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在保护目的、保护对象及侵权判定方法上存在根本差异,加之外观设计领域存在的家族类似这一特殊规律,现有设计抗辩与现有技术抗辩遵循不同的逻辑和判断方法。审查现有设计抗辩时,需要在外观设计专利、被诉侵权设计及现有设计之间进行三者对此,且需要遵循正确的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于2001年引入革新专利(innovation patent)保护制度,为申请人提供快速、相对简易的知识产权保护.适用于市场生命周期较短的产品。与标准专利(standard patent)一样.革新专利要求发明技术具备新颖性和创造性.但创造性的标准低于前者。在最近一起专利无效案件中.澳大利亚联邦法院首次明确革新专利“创造性”(innovative step)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6.
闫欢 《情报科学》2012,(9):1321-1324
基于社会认知论关于现实社会道德判断的相关理论,从个体的道德判断标准、意见领袖的道德判断原则以及社会层面对个体道德判断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公民个体进行微博客传播过程中道德判断的基本特征及其受到个体、重要他者及社会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特征加以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17.
在英国法院作出的戴森诉维克斯“吸尘器”外观设计侵权案判决中,设计空间理论结合实践的综合运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评价方法。目前,本案判决中主要的考量因素及判断原则已被广为借鉴,在备受关注的苹果诉三星Galaxy平板电脑外观设计侵权判决’中也引用了本案中关于设计空间的理论。本文通过对本案的判决进行分析和总结,揭示欧盟国家在进行外观设计侵权判定时的考量因素和判断原则,为我国外观设计专利的侵权判定和确权审查提供理论及实践方面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我个人认为,讨论本案应该澄清以下3方面问题. 1.外观设计保护什么 根据我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第2条第3款规定:"专利法所称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由此可见,外观设计保护的要素是产品的形状或产品的图案.产品的色彩是一个附加特征,不能独立构成外观设计,但是,它与产品的形状或产品的图案相结合则可以构成外观设计的特征要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概述了当前我国审理知识产权案件的三个层级法院,分别针对一件"防盗门锁"外观设计专利行政纠纷案作出的两审判决以及一个裁定的核心内容。文章进一步结合外观设计法的立法目的、宗旨及保护客体,提炼出判定功能性设计对产品外观设计整体视觉效果影响的标准,有助于在外观设计专利的确权审查和侵权判定实践中,准确把握和考量功能性设计对产品外观设计整体视觉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判断外观设计专利性的判断主体是"一般消费者",而欧盟在判断外观设计专利是否具有独特性时的判断主体是"知情使用者"(The Informed User),本文将通过Grupo Promer Mon-Graphic S.A.和百事可乐公司的判例,分析在两种不同法律体系下两种不同判断主体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