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6 毫秒
1.
《新上海档案》2005,(12):26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胡鸿杰在2005年第6期《档案学通讯》撰文,继续就重新塑造中国档案学学术尊严的问题,提出:(一)加强对中国档案学学术历史的研究。文章认为,中国档案学是一门已经发展了数十年的科学学科,因此,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和重塑必须从清理自身的学术历史开始。中国档案学的理论价值及其生命力就在于其原创层面的科学精神,即,对中国档案学生存环境的真切了解,及其在此基础上对其命运的明智把握。包括对学科基本理念和模式的打造、对学科发展思路的设计,以及对学科学术价值的关注等等。  相似文献   

2.
介绍WOS数据库内有关SSCI收录的科史哲英文期刊的基本概况,在此基础上做多方面的定量分析,一方面意在协助国内科史哲期刊扩大认识思路,了解最新研究前沿;另一方面有利于识别并衡量这些期刊在本学科中的作用,对科技史和科技哲学学科在期刊建设、学者投稿和研究热点分析等方面提供有益的借鉴。以2007~2016年间被WOS数据库内SSCI收录的科技史类和科技哲学类的英文期刊发表的论文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图形学、信息可视化技术学、信息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计量学引文分析、社交网络分析、共现分析等方法,综合分析科史哲英文期刊。  相似文献   

3.
对中国古代科技文献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论述,总结了古代科技文献的分布与保存形式,指出对古代科技文献的研究,既要重视其对科技史研究的意义,又要重视其在当今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上海档案》2005,(11):29
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胡鸿杰在2005年第5期《档案学通讯》上撰文指出:当学术研究的主体对自己研究的学科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意识到学科理论体系的学术价值,并且愿意为此献身的时候,一门学科的学术尊严才有可能形成。因此,中国档案学的学术尊严也只能是在学科发展的特定时期,其研究者主体意识觉醒的产物。文章认为:一、中国档案学是为了具体回复20世纪30年代的“行政效率运动”中的问题而形成的,形成之初即过分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而忽略了学科体系的构建,其研究主体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档案学的学术状况及其尊严。二、中国档案学的发展也没有给予学术尊严应有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闫静 《兰台世界》2019,(5):13-19
从学术发展的"后瞻"之中"前瞻"档案学的未来,是中国档案学走向学科成熟与学术繁荣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档案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创建肇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并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彼时的档案学人群体十分重视对实践经验的研究、重视应对本土化的挑战,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但"由外而内"的建设路径也带来了"问题逻辑"导向的缺乏,有待档案学科体系重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学科建设是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繁荣的关键。当前,出版学科体系逐步成熟,学科高等教育渐成规模,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学科专业设置相对完备,本、硕、博专业学位面目清晰。出版学科建设的主要特征,凸显学科建设的根本导向和重要动力,彰显学科建设的内生性力量,及其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的发展主调。出版学科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使命,应以出版增列进入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为契机,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做好出版学科共建工作,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出版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学术期刊融入现代学科建制是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术期刊为核心构建学术共同体是新时代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图情档学界十大学术热点评选活动实现了学术期刊与学术热点的有效互动,达到了记录学术轨迹、厘清发展脉络、推动学科创新、助力事业发展的目标。热点评选活动对于系统回顾与总结图情档学界重点关注的深层理论问题、重大现实问题,对于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及时追踪理论前沿、深切感受时代脉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将文献计量学方法引入中国古代科技史著作的评价中,以两种中国古代物理学方面的专著作为例证,从时代、引用频次、所属部类、转引情况等方面,对其中的被引文献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和归纳,总结出这两种专著古文献征引的特点。从资源分布的角度得到评价此类专著的一般参考标准,为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提供较为新颖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高校图书馆资源联合共享的学科发展热点推荐平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主要为本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服务,所以其在资源配置和服务提供方面会偏重于本校的强势学科。正是因为地域、学科和研究重点的不同,使得全国高校图书馆的学术资源不尽相同,各有特色。本文旨在研究一个学科发展热点推荐平台,针对不同学科形成不同的高校图书馆学术联合体,每个学科以本学科实力强的图书馆来牵头,逐渐形成学科门类复杂,热点信息准确的推送平台,帮助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更快更好地掌握学科研究热点和前沿信息。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史上,彭斐章先生以其丰硕的学术成就和学术思想,为图书馆学、目录学、社会科学情报学作出了卓越贡献。文章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馆学家彭斐章九十自述》为中心,对该书的内容形式、整理特点及其丰富的史料价值与学术内涵等方面予以探讨。在此基础上,梳理回望了彭斐章先生的学术渊源和学术贡献,以期传承弘扬彭斐章先生的学术思想与治学精神,并立足于当下的目录学学科发展现状,提出对学科未来发展、教育的思考探索。  相似文献   

11.
当前科技博物馆普遍存在展览水平不高、传播形式单调、拘泥于知识、有形式没内涵等问题。本文依据科技史、科技哲学、博物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教育学、心理学及传播学等理论,探讨一种基于科技藏品、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加强体验和认知的情境式传播方法。科技发展的历史不能重演,但透过情境对科技藏品的展示及其内涵的传播,可以让人们追根溯源,了解科技产生的背景、发展脉络、带来的变化,以及关键人物对科技的贡献等,让人们感受到科技文化的力量,从中受到启发,对未来科技充满向往。  相似文献   

12.
老骥伏枥文化人-王金祥先生印象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祥先生对陕西图书情报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特别注意培养信息管理事业的接班人,关怀和帮助中青年的成长,受到省内外图书情报、信息科学界的普遍欢迎和赞誉。  相似文献   

13.
金敏甫对图书馆学术研究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稌年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1,29(1):117-122,95
金敏甫早期主要研究图书馆学术史,20世纪30年代后,他的研究方向全面转入到了编目学的研究。金敏甫明确了中国图书馆学术的起始期,并对中国图书馆学术研究进行了分期、归纳统计了图书馆学术研究的重点与方向,阐述了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在研究编目学的过程中,对中外编目史进行了分期研究,从学术研究角度,对图书馆字体的学术性和应用性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期,在晚清的两种刊物上先后连载了两部图书馆学著述,一部是王国维翻译的《世界图书馆小史》,另一部是孙毓修著述的《图书馆》,但是这两部著述的学术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揭示。《世界图书馆小史》对外国图书馆历史进行了最早的系统介绍,把中国学习国外图书馆制度的历史提早了一个阶段,是"中国图书馆学术书籍之滥觞"。《图书馆》被视为一部具有完整体系结构的著述,被定位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图书馆学著述"。  相似文献   

15.
杨锺健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博物馆学家。他是我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也是世界最杰出的古脊椎动物学家之一。他一生的科研领域几乎涵盖了古脊椎动物学的各个领域,其中重点是中国古爬行动物和古哺乳动物的研究,以及中生代—新生代地层的研究,一生发表科研著述670余篇(部)。他还是中国自然史博物馆事业的开拓者,对该领域的开创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锺健在我国的地质古生物研究、自然史博物馆事业发展、人才培养和科学普及等方面都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科技馆在展示内容上往往以传播科学原理及结论为主,而忽略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深层次内涵,从而容易使展览虽然充斥着展品和知识,却难以支撑和诠释展览主题。如何挖掘展品的深层次内涵以更好地表达主题,进而提升科技馆的展教功能并深化科学教育效果?笔者认为引入和展示科学史内容是一种有效途径。科学史内容将科学与人文联系起来,增强了科技馆展览的故事性、思想性和人文性,对深化展览主题和创新展示内容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科学仪器史的兴起是过去数十年科学史领域中一个令人瞩目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博物馆藏品和博物馆从业人员对科学史研究的介入。这一研究趋势在国内仍未见波澜。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自2018年筹建以来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在仪器和发明复原、科学仪器史等方向做出了探索,回应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科学史领域对科学仪器以及科学物质文化的关注,同时积极将自身的馆藏与科学的历史、清华的历史甚至中国的历史相联系。对相关研究的缘起和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反思了既有工作,同时对国内科技类博物馆开展科学仪器史研究的相关方法论做了初步探索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古代文献学的文化阐释》共收录了王国强先生的27篇学术论文,反映了其20多年来在古代目录学、历史藏书学和汉代文献学方法等领域所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该文集具有推陈出新的研究方法、立足当代目录学的史学论纲、高屋建瓴的断代文献研究和以身作则的学者情怀四大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为建构郑州大学档案学科发展记忆并丰富我国档案学人研究,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等对王金玉档案学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总结,探讨王金玉中国档案史思想的形成背景和发展阶段,总结其主要内容和重要特点,分析评价其主要贡献以及存在的局限,同时阐发王金玉中国档案史思想对当前中国档案史乃至档案学研究的指导价值和启示意义,以此纪念王金玉老师并期冀对中国档案史研究有所启发或推动。  相似文献   

20.
王金玉是颇有功力的档案史学家,他一生孜孜不倦,专心研读古籍,深入挖掘史料,不仅为中国档案史纠偏,还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开创了档案断代史研究的先河,丰富了中国档案史的研究成果。王金玉所著的《宋代档案管理研究》一书,首开我国档案史朝代专史研究的先河,其中对"千丈架阁法"错讹的纠正以及对古代档案机构、档案官员和档案思想等的详细考证,均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档案史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