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们常常见到她笑,却从未见到她哭.其实,她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酸甜苦辣,喜怒哀忧,也曾品尝过,拥有过,只不过不想在别人面前哭罢了.这位外刚内柔的女性,是湖北新闻界颇有名气的楚天广播电台记者陶筱秋.我第一次同她接触,是1995年的国庆期间.染病在身的“国旗卫士”陶维革,在中央有关部门的安排下,进京参加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我作为文字记者也是应邀随行.我们是在9月28日晚从武昌火车站登上38次列车的.在列车快要启动时,一个身材不高、肩背旅行袋、手提采访机的女同志,拨开人群挤进了车厢.当我们在车厢里刚刚安顿下来,我在车厢的走道上又见到这位女同志正在用手提电话给电台发稿.待她发完稿,我和这位尚没有座位的同行聊了起来,这才晓得她是楚天电台的陶筱秋.她的干劲给我留下了  相似文献   

2.
兰台之歌     
兰台是一首无名之歌,她文载墨记每时每刻:与案卷伴随终生的无名氏,多像义无反顾的小卒冲杀过“楚河”。兰台是一首清白之歌,她把不讲索取的奉献者,都录制成辛勤的深耕细作,化为老黄牛般的性格。兰台是一首无声之歌,她不顾馆藏的浩翰寂寞,把世间的千秋功罪,都凝聚成默默无言地述  相似文献   

3.
在新闻报道中,把好话讲过了头,似乎很少听到能引发新闻官司。《南方周末》因刊登一篇专访《从记者到“反角专业户”——访青年演员陈玛雅》,而成为被告。原告陈玛雅没上过大学,而报道说成是大学毕业;只在新华社体育部工作,说她是该部记者;她没演过某角色,说她演了;在某电视剧扮演的角色获提名奖,被说成是获奖……通篇充满了赞扬、钦敬之文笔,仅这几  相似文献   

4.
互动的假象     
李强 《视听界》2009,(6):119-119
曾经做过DJ的惠子带着新写的小说回南京做宣传,几乎上遍了南京的电台节目,见到了每家报纸的娱乐记者,互联网上频繁曝光,几家书店轮番签售。一波宣传下来,终于有机会和老同事见面,面色灰败,气若游丝。我笑:“知道范冰冰的日子是怎么过的了?”她答:“聊以安慰的是,我上一档深夜聊天节目时,热线电话打爆了,无数的听众要跟我说话,说我当年的夜间节目是他们的指路明灯。”我止住了她:“别自我催眠。”  相似文献   

5.
桥之歌——献给《新闻战线》创刊40周年刘向东《新闻战线》走过了自己40年的光辉历程。也许是一种巧合吧,我的记者生涯加上通讯员经历和读大学新闻专业的时间也正好40周年了。也可以说,《新闻战线》包括她的前身《新闻业务》伴随着我前进的每一个脚步,而且指引着...  相似文献   

6.
李斌 《声屏世界》2007,(4):66-66
很喜欢《无间道》里一句话:对不起,我是警察。做了记者后,也经常会说,对不起,我是记者。 对不起,我是记者,所以我要对社会负责任。美国著名记者奥普拉对个人责任就非常重视,她从未停止过呼吁设立严格限制枪支的法律、惩罚对儿童进行性犯罪的人。她成为电视明星后,以父亲的名义在她的母校田纳西州立大学设立了10项至今仍在设立的奖学金,她还给莫尔豪斯黑人学院提供了500万美元的资助。奥普拉说:“用这种方式活着对于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责任感是记者行文处世的道德基础,只有对社会负责,才能做一个良心记者。  相似文献   

7.
母亲的鼾歌     
母亲的鼾歌,对我这个年过五十的儿子来说,仍然是一支催眠曲。在我的记忆里,她的鼾声是一支生活的晴雨表。那个年月,我从晋阳劳改队回来,和母亲、儿子躺在那张吱呀吱呀作响的旧床板上,她没有打过鼾。  相似文献   

8.
流年似水,岁月如歌。弹指一挥间,甘肃省档案馆已走过40个春夏秋冬,经历40年风风雨雨,从无到有,由小变大。有过艰辛,有过劫难,有过复苏和辉煌。站在21世纪的门口,回首这段历史,探寻她走过的每一个足迹,我们仿佛在聆听一首歌──一首跌宕起浮、激越慷慨,令人回肠荡气、浮想联翩的歌。一1956年,年轻的人民共和国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和百年沉疴,并在一穷二白的中华大地挥毫泼墨,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胜利进行和各项事业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我国的档案事业也翻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眨眼间,毕业的钟声就要敲响,不管你乐意与否,不论你是荣是辱…… 毕业之际,有人开怀大笑,那笑是镇定自若,自信有力的笑;有人默默哭泣,那哭是手忙脚乱、气馁软弱的哭。朋友,毕业.你是笑还是哭呢?信念,这世界永恒的东西会告诉你是笑还是哭的。 临近毕业,对一部分同学来说,叹息无奈总是不请自来,忧愁担心总也挥之不去,他们总感觉像孤独的大雁,扇动着疲惫的翅膀,望天也苍苍,望地也茫茫,迷茫得不知所措,浑噩得不知东西,这是信念动摇了。于是他们消沉,最后,信念垮了,那么,毕业后,他们只有“哭”路…  相似文献   

10.
咱《新闻知识》有个专栏叫酸甜苦辣,我想在这酸甜苦辣上做一点文章。中学时代我就很爱写作,同学们戏称我是“小作家”,回到农村20多年来重操笔杆,又当起了通讯员,做起了记者梦,多年的采访写作,使我深深体会到,苦辣酸甜都是歌。先说苦。在农村白天与庄稼为伍,夜间同油灯作伴,夏不避暑,冬不避寒,还要操心家里酱醋  相似文献   

11.
李斌 《青年记者》2006,(22):1-1
很喜欢《无间道》里一句话:对不起,我是警察。做了记者后,也经常会说,对不起,我是记者。对不起,我是记者,所以我要对社会负责任。美国著名记者奥普拉对个人责任就非常重视,她从未停止过呼吁设立严格限制枪支的法律、惩罚对儿童进行性犯罪的人。她成为电视明星后,以父亲的名义在  相似文献   

12.
见到胡军之前,我已经领略了她那忙碌与紧张的节奏。电话听筒里的胡军也是干净利落的,恰如我见到的她本人:短发,合体套装,瘦削中透出成熟的韵味。这就是在《小小世界》里和多嘴鹦鹉、草蜢博士一起又笑又唱的胡军“姐姐”。每周六下午3∶30到4∶00,胡军“姐姐”...  相似文献   

13.
美国合众国际社著名女记者海伦·托马斯的知名度是和美国总统联系在一起的。自1960年肯尼迪时期出任驻白宫记者以来.她已先后采访过8位总统.是迄今为止在白宫采访时间最长的记者。海伦·托马斯那富有传奇般色彩的记者经历以及她作为女性记者所获得的成功,对我有一种渴望了解的吸引力。我是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天见到她的。海伦·托马斯身穿一件大红毛衣,胸前挂着一长串银白色珍珠项链以及她每天必戴的白宫记者证.准时站在她每天工作的地方——一白宫新闻发布室的门前.微笑着迎候我们这个赴美访问的首都女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已经76岁高…  相似文献   

14.
杜鹃 《青年记者》2007,(9):24-25
她是一个热气腾腾的人,作为一个记者,她是一个有良心的,有高度责任心的记者,她的新闻点是深入到所有层次人的心里面的;她热气腾腾是因为随便什么人,她都愿意帮忙;她的作品是有温度的,用她自身的热情把别人也点燃了。她,就是文汇报的“首席记者”周玉明。  相似文献   

15.
佚名 《出版参考》2009,(5):43-43
从自己能哭能笑,到坦然接受别人又哭又笑,是人生一段难得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16.
电讯如歌     
我们常说岁月如歌、人生如歌,今天,当我们读过这篇记叙如歌人生、如歌岁月的电稿之后,在轻轻的心灵震颤与淡淡的人生哀愁之中,我们禁不住要赞它一句:电讯如歌。 这是一支送别的歌,唱给几亿人儿时的伙伴,唱给50年朝夕相处的老友,唱给以小狗史诺比、笨头笨脑的主人查理·布朗为中心的那个庞大的、活蹦乱跳的卡通家族,唱给“陪伴我们成长,分享我们童年喜怒哀乐”的虚拟的又是真实存在过的那一群。人们在史诺比们的陪伴、簇拥下走过童年、走过青年、走过壮年,跨过了新世纪的门槛,这道门槛却突然无情地将史诺比们挡了回去。此时此…  相似文献   

17.
或许你没有见到过地本人,但你一定听到过她的声音:从1983年起,她做为随行记者,采访报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访问亚、非、拉、欧17个国家的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早晨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和晚上的“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常常播出她的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访问记等。她那略带河南乡音的普通话纯正、清晰、亲切、甜美,激动过无数听众的心。因此,想了解她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也怀有这样的心情,那么就请读读这篇拙文吧。一、羽田机场的“冲刺”随团采访时国内国外记者一大帮,每一次活动,对于这些记者来说都是短兵相接的拼抢,是各  相似文献   

18.
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到今年第1期<新闻记者>发表的<2001年十大假新闻>,我不知该笑还是该哭.笑的是这些假新闻之荒谬绝伦,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哭的是这些假新闻大多出自专业新闻工作者之手,并且被一再转载.我们的新闻媒体居然制造了这么多的假新闻,这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悲哀!  相似文献   

19.
一般来说,善于调查研究,具有广博的知识,较好的文字功底和新闻敏感,都是一个记者必需具备的素质。我觉得,具有冷静的头脑,也应是记者素质中不容忽视的一条。记者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头脑发热。我从自己几次报道的教训中,就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刘明金,是湖北省特等农业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闻名全省的养猪专业户。可是,他近几年在生产上经历了一场大起大落,曾经由“万元户”变成“负债户”。今年四月下旬,我在一次会议上见到他。由于我多次  相似文献   

20.
美国合众国际社著名女记者海伦·托马斯的知名度是和美国总统联系在一起的。自1960年肯尼迪时期出任驻白宫记者以来,她已先后采访过8位总统,是迄今为止在白宫采访时间最长的记者。海伦·托马斯那富有传奇般色彩的记者经历以及她作为女性记者所获得的成功,对我有一种渴望了解的吸引力。 我是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秋天见到她的。海伦·托马斯身穿一件大红毛衣、胸前挂着一长串银白色珍珠项链以及她每天必戴的白宫记者证,准时站在她每天工作的地方——白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