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之变     
其实读书的目的就是要他知道书里面还有情感和态度的存在,这些东西在课本里也有,只是由于课本负载了太多功利的东西,对于这些本质的深层的又是不可测量的内容却忽略了,而这些恰恰是最为宝贵的。  相似文献   

2.
人初中教学已逾八年,八年中换过三套语文教材。所用过的每一本语文课本包括教学参考书我都保存着,因为我觉得这些书里面有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从中收获颇多。  相似文献   

3.
葛磊 《语文知识》2014,(11):85-87
学生花了大量时间学习课本,尽管学到了不少阅读的方法以及写作的技巧,但是在写作过程中却苦于没东西写,不知道怎么写,困惑如何才能写好。怎样改变这一现状?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写作教学回到学生最熟悉的课本中,让课本教会学生写作。  相似文献   

4.
一、集合知识简介 我国现行中、小学数学课本对集合的知识已有所安排,中学在高一讲授,小学和初中虽不提出集合的概念,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整套课本都渗透了集合与对应的观点。因此,有必要对集合的初步知识作一个浅显的介绍。 什么是集合?在考虑问题时,把一些“东西”当成一个整体来看待,这些“东西”的全体就是一个集  相似文献   

5.
每一届高三学生复习时都在大量解题,教师上课几乎也是以解题训练为主,师生都沉浸于题海之中,以期考出好成绩,在整个复习备考期间,课本似乎成了多余的东西,虽然老师也会不时提醒学生不要忘了课本,要抓好基础,理清网络,做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才能不断提升思维能力和解题水平,但是学生往往会说:“课本上的东西基本上都是清楚的,主要是资料上的问题难解决”。  相似文献   

6.
童瑞祥 《学子》2012,(12):86-86
一、应用题教学"实际化"的思考1.在课本的基础上,引发实际问题。课本总是枯燥无味的,不能拘泥于课本上的问题,如果总是讲一些无聊的东西就会让学生产生排斥感,他们自己都不想学好,我们又怎么教好呢?所以我建议在上课之前要有一个开场白,问问他们在家里都干了些什么,并做一些表扬,然后在接下来正式上课时适当引出这些事例,我想当事人...  相似文献   

7.
推荐指数:☆选购理由:课本、作业本、铅笔盒……我们每天都习惯性地将这些东西收入书包,带着它们去上学。要是有那么一天,有谁告诉你,  相似文献   

8.
2002年暑期在英国学习期间,深入到英国百姓家庭,我们感受到了浓郁的异国风情,使原来通过课本了解的东西更生动、具体化。  相似文献   

9.
最近宿迁县有些学校在毕业班算术教学中产生了这一情况:放弃课本教学,重点放在课外补充上;甚至把简单的线图表、常用的简单簿计等几节教材略去,理由是这些东西反正投考中学时用不上。  相似文献   

10.
《人民日报》日前报道,新学期记走访了一些中小学校,发现豪华型课本越来越多,这些课本包装设计非常精美,程度不亚于画报,而且大多是16开大版面,最重要的是价格不菲。这些只使用~个学期的课本,每本都在10元到40多元之间,很少有10元以下的课本。专家认为豪华课本不仅加大了家长和学生的负担,也是与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不合拍的。豪华课本与书店卖的面向社会读的书不同,在这里,学生和家长没有选择空间,不论经济上和心理上能否接受,都要花钱一次性承担下来。  相似文献   

11.
穿插图片的课本以及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资料,这些都是搭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授课桥梁,多媒体作为新的教学方式,穿插在了各门学科之中,在课堂上,多媒体可以把课本充分地阐述完整,利用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使一切枯燥无味的东西都鲜活起来,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为教师带来了便利,同时也让同学们感觉到了上课的乐趣并且加深了印象,有助于学生成才。  相似文献   

12.
须深刻反思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取向 对于书本上的公园、博物馆、地下宫殿和迪斯尼乐园等,10岁的陈荣似懂非懂,这些只能从电视中得到印象的东西,却大量地出现在他的课本里. "公园好玩吗?"他问. "其实和屋后的树林差不多."记者说. 陈荣在溆浦县九溪江中心小学上学,他所在学校的语文老师,26岁的龙方舒抱怨语文课本严重脱离了农村学生的生活."很多东西不知道如何去教这些孩子."她说,按照课程和作业要求,学生们要参观公园、博物馆等,这对于这些从未到过这些地方的孩子,再怎么说都是空洞的,"教材存在着严重的城市化价值取向,这造成乡村孩子对农村没有认同感,乡村文化缺少教育意义上的传承."  相似文献   

13.
童年墨香     
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很喜欢阅读,但是家在山里,没有什么东西可读.平时接触的读物,除了自己的课本,就是村里年级比我高的伙伴的课本.我曾在家里翻箱倒柜,试图找出点可读的东西,结果翻出了父亲年轻时上私塾用的课本,沉甸甸的一捆,书页黄而薄,文字竖排,没有标点,之乎者也的.……  相似文献   

14.
1.认识分数、单位“1”(1)自学课(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84页最后两段,思考:①课本列举了哪三样东西?②这三样东西是怎样分的?③其中的一份用多少来表示?学生自学完毕回答第①题后,教师出示3张图片并说明我们可以把一块饼,一个正方形,一条线段分别叫做单位“1”,让学生回答这些单位“1”被平均分成几份?红色部分是几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是多少?同时,形成板书:  相似文献   

15.
中考数学试题大多取材于课本,既源于课本,又活于课本.这些试题有一定的典型性、代表性,因此很有必要研究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充分发挥典型题的示范引路作用,以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  相似文献   

16.
一、本末倒置式 在个别农村中小学学校,有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不重视备课工作,甚至认为备课是一种负担,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而不得不做的一种工作。于是先拿着课本去上课,上完课之后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这些“文字”的抄写,把教案集上的东西原原本本地或偷工减料地“搬”到学校统一发放的教案簿上,  相似文献   

17.
说课     
真正的备课是琢磨如何设计合适的问题以及如何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而提出恰当的概念、发现有规律性的东西并大胆做出猜测.课本是不会教我们怎么做的,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  相似文献   

18.
黄知平 《湖北教育》2005,(12):54-54
数学课本是数学教学的主要依据,课本中的典型例题和习题,体现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中考试卷中的一些重要试题,就是以这些典型例题和习题为原型,拓展创新而得。在中考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这些题重新作一番探索研究,使学生深刻领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到,教师充分利用课本和教材,从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归纳和提出规律性和代表性的东西,把具体的写作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  相似文献   

20.
<正>高科技产品的出现为现代教育模式的形成提供了更多选择,而教师也在使用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同时发现了一些东西,即在教学过程中这些高科技产品的运用使学生拥有了更大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一、系统地分析小学数学课本中的知识,甄选可以使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