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犀灵  刘俊霞 《科教文汇》2011,(10):144-145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发音、词汇、表记、语法等各个方面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母语的干扰。本文主要从发音方面探讨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时所受到汉语发音的诸多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某种程度上汉语和日语是同文的语言,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可以较容易学习日语,但常常受母语干扰而不能很好地掌握日语,既有"同文的便利"又有"同文的诅咒",尽可能摆脱"诅咒"是日语学习者的目标之一。为帮助日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日语,以汉语的"意外"和日语的「意外」为研究对象进行考察。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和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书面语均衡语料库各抽取500个例句,以例句为基础,从词性、意义、句法功能、搭配关系、感情色彩方面考察其异同。  相似文献   

3.
由于语言习惯和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汉语和日语的表达方式有很大差别。在汉语表达中,自称词是整体句子必要的组成部分。而日语与汉语不同,其在语句表达过程中往往省略掉自称词,或者以其它字句代替。这种自称词使用的差异对国人的日语学习造成了很大阻碍。本文选取文学作品中的语句,通过对汉语原文和日语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中日自称词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日语中被动表现的使用极为频繁,并且其语法体系与汉语完全不同。基于以上原因,日语被动表现的汉译就成为了日语学习者的难点。本文以日语被动表现形式为切入点,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典型例句,对日语被动表现的汉译方法进行了探讨。在汉译方法上则分为"中日被动句表现一致"、"省略汉语的被动标志"、"翻译成汉语的主动文"、"非被动句式汉译时使用被动式"四种情况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5.
言是人类进行相互交流的工具,是国家或民族社会交流的符号.寒暄语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着人际交流润滑剂的功能.初次见面打招呼、婚丧嫁娶的致辞等,寒暄语充斥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它就像一面明镜,反射出国家独有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相比于汉语,日语中的寒暄语用法要复杂许多.笔者长期从事英语专业二外日语教学工作,熟知学生学习寒暄语时所产生的困惑.本文将以二外日语学习者为对象,分析日语中最常见的见面问候和道别场景所使用的寒暄语表达,找出其与汉语异同点和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应该注意的地方,以期对日语教学者和学习者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量词(日语称为"助数词")在汉日语言系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历史和文化的渊源,汉日量词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计量对象部分相同的量词最易使日语母语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产生负迁移。本文试分析一些常用计量对象部分相同的量词,以期对日语母语者的汉语量词学习提供帮助,并针对日语母语者在汉语量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7.
曾绍彬 《大众科技》2012,(8):252-253
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在进行语言教学时,应该要融入文化教学.不少日语学习者,在深入学习之后,对中日文化差异方面,总有不理解、不适应的现象出现,从而影响到日语的进一步学习.了解日语表达的文化差异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日语中"可能表达"的教学,一般会与动词的自他特征相联系,让学生来判断是否使用可能形式。但自他特征局限于形式,而且对于非日语母语者来说,自他性质有时很难准确判断,仅以此作为可能表达的使用规则来导入,并不十分可行。本文使用学习者作文语料库,证实了汉语母语者在日语可能表达的实际使用中,主要问题是由于汉语和日语的视点差异导致的。在教学中,应将看待事件的视点分为"人"和"物",再来判断是否使用可能形式,更有利于从根本的认知方式上来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9.
刘倩卿 《科教文汇》2020,(4):181-183
日语中“可能表达”的教学,一般会与动词的自他特征相联系,让学生来判断是否使用可能形式。但自他特征局限于形式,而且对于非日语母语者来说,自他性质有时很难准确判断,仅以此作为可能表达的使用规则来导入,并不十分可行。本文使用学习者作文语料库,证实了汉语母语者在日语可能表达的实际使用中,主要问题是由于汉语和日语的视点差异导致的。在教学中,应将看待事件的视点分为“人”和“物”,再来判断是否使用可能形式,更有利于从根本的认知方式上来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0.
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大量的同形词。它们的存在在为语言学习者创造了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学习过程设置了误区和陷阱。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讲,中日同形词的近义、异义问题是容易被忽略的难点。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日同形词的类型、对比及应用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如何更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中日同形词。  相似文献   

11.
刘伟 《科教文汇》2010,(10):124-125
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大量的同形词。它们的存在在为语言学习者创造了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为学习过程设置了误区和陷阱。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讲,中日同形词的近义、异义问题是容易被忽略的难点。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日同形词的类型、对比及应用等方面的分析,探讨如何更准确地学习和把握中日同形词。  相似文献   

12.
在二外日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日语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对学生使用日语的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其熟练运用已记住的语言材料,达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的程度,而且还要求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此外,利用母语学习日语是可取的。日、汉语音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语法方面品词的概念也有些是一致的;句子的结构也有相通之处。学生已掌握的汉语和英语方面的听说读写等言语技能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日语相应的言语技能,促进汉语和英语在日语习得中的语用迁移;但同时也要克服汉语的干扰作用,消除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3.
二外日语教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二外日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日语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对学生使用日语的交际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其熟练运用已记住的语言材料,达到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的程度,而且还要求其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材料。此外,利用母语学习日语是可取的。日、汉语音有很多相似之处;在语法方面品词的概念也有些是一致的;句子的结构也有相通之处。学生已掌握的汉语和英语方面的听说读写等言语技能也有助于学生学习日语相应的言语技能,促进汉语和英语在日语习得中的语用迁移;但同时也要克服汉语的干扰作用,消除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4.
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在日语学习中,常感到格助词用法比较多,而且容易混用。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格助词"に"的用法进行了调查,并对误用和混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受母语影响和与格助词"で"易产生混用是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以形容词为对象,进行情感表述的中日对比研究。无论是汉语还是日语,都有表述情感的词。在现代日语中,形容词分为感情形容词和属性形容词,而感情形容词又分为感情形容词和感觉形容词。与日语相比,汉语中并没有"感情形容词"、"感情动词"等概念。但在汉语的形容词和动词中有表达感情的词语。汉语中形容词可以通过"很"来修饰后面的宾语。日语中感情形容词的使用有人称上的限制。  相似文献   

16.
邹燕 《科教文汇》2010,(31):136-136,152
被动表达是在各国语言都会表现出来的,我们汉语的一个"被"字就能包罗所有的汉语被动表达吗?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发现日语很多的时候喜欢用被动的表达方式,与汉语相比,有很多被动上的表达都是我们汉语母语学习者难以理解的地方。所以我在本篇文章中想从两国人的思维方式的比较,以及语言实际应用中的被动表达的异同等方面来阐述。  相似文献   

17.
董雅清 《科教文汇》2023,(22):67-73
研究期望通过对60名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调查,了解汉语学习是否能引起学习者自我认同的变化。结果显示:学习者在自我认同方面发生了变化,其中自信的变化最为显著且正向,即通过对汉语的学习和掌握,学习者更加自信;削减性没有发生变化,说明学习者并未丢失对母语文化的认同;生产性和附加性的变化,说明学习者对汉语文化的认同感和跨文化意识在增强,体现了善学者积极使用目的语并对他者文化兼容并蓄的学习策略;身份认同的变化启发学习者通过自我调节、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等,使对目的语及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试图借助于母语的语音、结构、语义和文化来表达思想就会产生语言迁移现象.语际迁移主要有两种,正迁移和负迁移.凡是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的,我们称其为正迁移,凡是母语对外语学习产生干扰作用的,为负迁移.一方面,母语与英语有着相通之处,可以促进对英语的理解能力,增加英语学习者对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母语又会干扰学习者的语音、语法掌握和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学习者应利用其积极作用,同时避免其不利因素.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探讨了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指出学习者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利用母语,避免滥用母语,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母语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
日语的感情形容词在使用上有人称和助词的限制。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在这些助词的使用上就会出现几种常见的误用形式。剖析这些误用的根源,进而克服其干扰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庄琼娥 《科教文汇》2014,(4):129-130
日语的感情形容词在使用上有人称和助词的限制。中国的日语学习者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在这些助词的使用上就会出现几种常见的误用形式。剖析这些误用的根源,进而克服其干扰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