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莎士比亚通过戏剧的创作表现出了他的时代和人文关怀,在他的历史剧创作中他刻画了一系列君王形象,本文利用文本细读和社会批评两种方法分析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篡位君主形象,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政治理想和对理想君主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借历史剧中的君主形象表明了他的帝王观:君主应有合法的继承权,且德才兼备。为了表达这一观点,莎士比亚在剧本的创作中更改了史实,赋予亨利五世以理想的君主形象。他相信在这样的君主的治理下就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富强。  相似文献   

3.
《约翰王》应当受到重视.从创作时间上看,它属于莎士比亚的成熟历史剧创作时期创作的作品.该剧具有莎士比亚的成熟历史剧的那些特点:情节生动,主旨深刻,人物性格鲜明,剧中的庶子腓力普形象具有独特的狂欢化色彩.  相似文献   

4.
法兰西民族英雄贞德是世界上最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但她在莎士比亚历史剧里却成了一个行为丑恶、荒谬的反面角色。笔者认为这是莎士比亚创作中的“白璧微瑕”,因为这一形象背离历史真实太远。而导致贞德形象失真的根本原因,在于剧作家世界观中民族偏见和英雄史观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周宁 《文教资料》2008,(23):39-41
亨利五世是英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君主.他战功显赫,治国有术,其统治时的英国达到了空前的统一与强大.莎士比亚在创作的亨利系列历史剧中,通过对这一人物艺术化的塑造,表达了其尊重人性,希望建立理想和谐的社会体系等早期人文主义思想.对此,本文将以亨利五世的形象塑造为切入点,加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尔王子既非基督君主的典范,亦非完全马基雅维利式的君主,而是一位兼具伊拉斯谟和马基雅维利特征的国王。面对伊丽莎白时代两种流行但对立的君主权术论,莎士比亚给予肯定的同时也进行了批判,认为只有两者的结合才能成就理想的君主。据此,他将对英明君主的探求置于哈尔王子身上,不仅使哈尔成为理想君主的镜子,更显示了对“君主之鉴”文学传统的承继。  相似文献   

7.
评莎士比亚的历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是英国历史剧的创始人。在他创作的三十七部剧本中,历史剧竟有十部之多,即《亨利六世》上、中、下,《理查三世》,《理查二世》,《约翰王》,《亨利四世》上、下,《亨利五世》和《亨利八世》①。十部中《亨利八世》以外的九部都是在他创作的第一时期写成的。在世界文学史中,象莎士比亚这样致力于历史剧创作,并  相似文献   

8.
恶的天使善的天使--《亨利四世》与莎士比亚的帝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中最杰出的作品。亨利四世并不是莎士比亚笔下理想的君王,他是一个为亨利五世作铺垫的过渡性人物。但从莎翁对亨利四世以及亨利五世的刻画来看,在作者的理想当中,善恶兼备,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笔触中的君王的共通特点。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创作了四部反映罗马帝国历史的戏剧,却从未被划分为历史剧。自"第一对开本"始,莎学界便将此四部归类为悲剧。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它们既不同于历史剧,又不同于悲剧,罗马剧在莎士比亚戏剧体系中担当着独特的地位,成为历史剧与悲剧创作的转折,标志着莎士比亚创作风格的转变,将其单独分类为"历史悲剧"也许是一种合理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在其英国历史剧中,着墨浓重之笔就是战争主题。剧作家将英法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作为贯穿其多部历史剧情节的主线之一,将战争视为夺取王权和巩固王权的重要手段。在莎士比亚笔下,亨利五世征战法国既夺得了在法国的权力又赢得了英明君主的荣耀。波林勃洛克(即位后的亨利四世)通过武力不但夺回自己的财产,而且登上王位宝座。君主们不仅懂得战争可用来夺取权力,还深谙战争尚可用来巩固王权。他们认为对外战争可牵制国内贵族势力,以使他们无暇颠覆王权。战争可以掩饰王权的不合法性;战争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战争还可对内惩治罪恶。总之,战争是君主的为君之道和统治之术,这明显诠释出莎士比亚的战争意识。  相似文献   

11.
莎士比亚在其英国历史剧中,着墨浓重之笔就是战争主题。剧作家将英法百年战争和玫瑰战争作为贯穿其多部历史剧情节的主线之一,将战争视为夺取王权和巩固王权的重要手段。在莎士比亚笔下,亨利五世征战法国既夺得了在法国的权力又赢得了英明君主的荣耀。波林勃洛克(即位后的亨利四世)通过武力不但夺回自己的财产,而且登上王位宝座。君主们不仅懂得战争可用来夺取权力,还深谙战争尚可用来巩固王权。他们认为对外战争可牵制国内贵族势力,以使他们无暇颠覆王权。战争可以掩饰王权的不合法性;战争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战争还可对内惩治罪恶。总之,战争是君主的为君之道和统治之术,这明显诠释出莎士比亚的战争意识。  相似文献   

12.
昭君形象出自班固《汉书》,后不断变化丰富。元代马致远《汉宫秋》、当代作家郭沫若《王昭君》以及曹禺《王昭君》均因不同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对昭君形象做了大胆创新。本文通过对昭君题材历史剧进行历时性考察,分析了昭君形象演变的内部原因。探讨归纳前辈作家创作历史剧的经验和方法,或许可为当下历史剧创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帝王将相往往成为莎学研究者的关注重点,而对于其中平民阶级的研究常常被边缘化,诗人到底持有什么样的平民观也是百家之言不尽其同.通过系统研究莎士比亚历史剧中的平民形象,找出平民在剧中的存在价值,从而发现诗人复杂而矛盾的平民观.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的君主思想刍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莎士比亚在其伟大的创作生涯中表现出了对君主的浓厚兴趣,创作了多部以君主名字命名的戏剧作品。在这些戏剧本中莎翁阐释了君主要以国家利益至上、要有随时制宜的道德准则的君主思想。但与马基雅维里君主思想的直白而具有乐观倾向相比,莎翁所流露出的却是含蓄而悲愤的思想倾向,二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历史剧研究三题冯钢历史剧作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起点和终点,并且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受到评论界格外青睐的喜剧和悲剧相比,不免有些委屈,尤其是在国内。教科书的评价大同小异,不多的文章也多注意单个的剧本。因此本文不揣浅陋。抛出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  相似文献   

16.
杨静 《考试周刊》2010,(5):36-37
丑角是西方戏剧中非常活跃的一类形象。丑角虽然不是主要角色,但他们传达着下层人民的心声,体现了历史剧的人民性和进步性。本文以莎士比亚历史剧为例,分析丑角在剧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丑角在剧中独特的戏剧功能。  相似文献   

17.
苏屹峰 《文教资料》2006,(27):87-88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人莎士比亚,其作为人文主义的先锋,他的思想无不渗透在他一生的作品之中。以时间为经,以创作思想的变化为纬,按照莎士比亚创作的三个阶段,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可以找出隐现其间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8.
从《暴风雨》看莎士比亚晚年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风雨》是一部传奇剧,或叫悲喜剧,堪称莎士比亚晚年作品中的代表作。该剧于1611年末首演,于1623年第一次正式出版。在经历了历史剧、悲剧和喜剧的创作高峰之后,晚年的莎士比亚似乎厌倦了大喜大悲的表现方式,转向新的诉求。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在他的戏剧中塑造了很多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女性形象。莎士比亚从喜剧到悲剧的创作过程 ,也是他的人文主义思想不断深化与成熟的过程。苔丝德梦娜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正是这一过程的见证。  相似文献   

20.
徐南铁笔下的《历史剧:时代的心情》里有这么一段话:“莎士比亚笔下的君主多是暴君或者昏君,在他们身上展示了封建制度的没落,折射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而我们当下走红的几部历史题材电视剧却非常慷慨地给了那些封建帝王许多‘溢美之词’,大力赞扬他们的‘英主’形象,至于他们作为封建王朝代表的残忍、落后、昏庸、愚昧、独裁的一面,却‘为尊者讳’,被轻易地抹去……‘明君’、‘清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