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8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报道:美国科学家研究表明,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今年,全球度过了有史以来最热的一个七月。“七月流火”,这个七月,对中国许多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来说,不仅仅是身体承受了难熬的酷热,他们的心里,也被一...  相似文献   

2.
我园近两年经常开展的一项家园共育活动叫“嘉宾有约”——老师有计划、有目的地邀请本班幼儿家长做嘉宾,和老师共同组织教学游戏。这样做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职业、阅历与专长等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有的老师会问:“家长工作都很忙,他们愿意来园参加这样的活动吗?”“家长不是老师,孩子听他们的话吗?他们会组织孩子吗?”这些问题我们是这样解决的  相似文献   

3.
4月13日,上海市首届职业体验日的第一天。虽然天还下着雨,离学生职业体验日活动开始也还有20分钟,但在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教学楼下,前来体验的学生和家长却已经排起了队伍。“我在微信上一看到学生职业活动体验日就给我们家孩子报名了。今天一大早就把孩子带过来,不想错过这次活动。”说起这一活动,有家长不无兴奋地说,“我觉得这个体验活动办得很有必要,让孩子早一点思考将来要干什么。”  相似文献   

4.
《海外求学》2004,(3):62-63
许多来自中国(包括大陆、台湾、港、澳、东南亚华侨)的学生和家长,都对美国教育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误解,他们在来美之前,都会多少听到一些说法,什么“美国的中小学很容易上”;“老师对同学很友好,决没有体罚”;“上课很好玩,不会打瞌睡”;“家庭作业很  相似文献   

5.
我有三个孩子.他们从事的职业不同.但生活得都很好.我也很高兴。我认为,人各有志.家长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意愿“一刀切”,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志向,从实际出发,引导扶持.促其自然成长成材。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毕业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国内的老师、家长可能最操心怎样让孩子适应初中的课程。在美国,学校喜欢请来各行各业的人,让他们介绍自己的工作,展示拿手的绝活,让孩子们体验其中的乐趣。职业日前先征求意见这样的活动,有一个专门的叫法——职业日,一般在学生毕业前夕(每年三四月)。我学的是教育学咨询专业,曾在美国中小学当schoolcounselor(学校咨询员)。我的指导老师非常重视这个日子,她说这是一种快乐教育,不单成人受益,孩子们也非常乐意参与,他们能在这种轻松好玩的交流中,开启对今后职业的兴趣。职业日前的一个月,我们设计了一份民意调查表,征求老师、家长、学生的意见。问卷包括对未来的职业展望;希望在职业日中介绍什么样的职业;来校交流的嘉宾该怎么展示;怎样的形式,能让小学生一听就懂。学校除了自己挖资源,还让家长推荐能参加职业日的人选。嘉宾有发型师、教授、天气预报员……那天一早我和指导老师站在校门口,恭恭敬敬地迎接嘉宾。首先赶到的是一位老者,看上去早过了退休年龄。一问,他是位外科医生,已应邀参加了好几年的职业日,孙子就在学校读书。像许多美国老人一样,虽然到了颐养天年的岁数,但他不服老,和几个合作伙伴共同经营着一家诊所。...  相似文献   

7.
“家长义工”是指利用业余时间,不计任何报酬地参与学校服务的学生家长。在美国、香港等地,家长义丁很普遍,他们帮老师批改作业、协助老师指导学生做课外拓展活动、到图书馆整理书籍……近年来,我国许多学校开始开展家长义工活动。家长义工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思维而教     
叶莹 《福建教育》2007,(12):57-57
一日不经意间跟学生提起自己每晚睡前都要看上半小时的书,否则是睡不着觉的。不想不少学生听后竞争相模仿。家长们都觉得很奇怪:平日孩子一般都直接上床睡觉,怎么近日都要看上半小时的书才睡?未曾想原是我的“无心快语“造成的。一些家长更是发出了“老师说一句胜过家长说百句”的感慨。我对自己的“一面之词”引起的效应也颇感意外。细想或是因为学生爱模仿的天性,或是我说那些话时自然流露出的对书的喜爱打动了他们。我不由得感慨:只有真切的情感才能打动人。教师把自己对书的那份热爱、快乐传递给孩子,远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有感染力和信服力。  相似文献   

9.
美国拥有数千所各种类型的大专院校,每年培养出大批受过高等教育和专门技能培训的人才。他们中除了那些读研究生课程,有志于继续深造之外,大部分人都将进入就业市场,因此,选择何种专业,毕业后从事何种职业,是每个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都必须认真考虑的事。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孩子被看成是全社会的,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有些孩子称呼父母直呼其名……美国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是:“我爱你!”“孩子,你很棒,父母为你自豪!”他们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但在生活中。对孩子的费用方面很抠门,有时还很“残忍”,经典的故事是:孩子跌倒,家长不会去帮忙,让他们磕磕碰碰自己爬起来……  相似文献   

11.
“您的孩子有激情吗?”一位教育工作者问一位初中学生的家长。“这很重要吗?”那位家长反问道。这位教育工作者又问:“作为家长,您有激情吗?”“没有”。家长如实回答。接下来,他们就进行了探讨和论证。  相似文献   

12.
母亲的眼泪     
学校决定召开六年级“部分学生家长会”。“部分学生”指的是那些学习、纪律后进的学生。我们这些六年级的科任老师听了,都暗暗高兴,平常与家长的联系大多只在电话里,有很多话都不能说得很清楚。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好好地和家长们“探讨”其孩子在学习及成长中的一些问题了。这天,家长们都陆续来到  相似文献   

13.
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学校期间就能掌握一技之长,是近几年来中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世界性的趋势。美国如今有人反对单纯搞“电化”教育,因为他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主张从小学开始进行所谓“事业教育”,安排学生参加诸如木工、电工等劳动,并启发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和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  相似文献   

14.
我有三个孩子,三个孩子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他们都生活得很好,我也感到很高兴。我一直认为:人各有志,家长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一刀切”地要求孩子,如上大学等,而应根据孩子的兴趣、特长、志向,从实际情况出发引导扶植孩子,促其自然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5.
×老师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个差学生的背后必然有一个差家长”。(见《中国教育报》2004年6月26日第3版)“必然”的吗?我看未必。说“必然”,这样的观点太过绝对,难以服人。我是一名从事教育工作40年的老教师,我接触过的学生,不敢说上万,至少也成千,其中有初中生,也有高中生。撇开“文革”那个特殊的年代不说,在我的学生中,确也有被称之为“差”的学生。这些“差学生”中,有的背后是有那么一个(甚至两个)“差家长”,在与他们(学生和家长)的工作交往中,你常常可以亲身体验什么叫“棘手”和“头疼”,甚至有时面对他们,我会感到手足无措。因此,…  相似文献   

16.
谎花     
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偷偷拥抱接吻被人发现了。男生的家长听说了之后,很生气,就训斥儿子。男生羞怒:“你们听谁说的?”妈妈厉声说:“你甭管听谁说的,有没有?”爸爸握着拳头要动武:“你说,你改不改?”男生低下了头。女生的家长也得到情报,也很生气,也狠狠地训斥女儿。女生羞怒:“你们听谁说的,有没有?”爸爸亮出大巴掌,威吓着:“你说改不改?”女生哭了。男生和女生是同班同学。男生和女生在私下里见面,都感到很难堪很委屈。女生眼睛里流出了泪,男生眼睛里冒出了火,他们相对凝视,久久无言。父母的训  相似文献   

17.
一日上街,遇一家长,她问我:“老师,我的孩子经常看那些闲书,却很少见他读课本。这样下去,会不会影响他的学习呢?”闻此,我喜忧参半。喜的是一个学期的努力有了成果:语文学习“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所以每接手一个班级,我都努力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筹书,使学生有书可读;读给他们听,让他们对书产生向往之心;开展读书小组活动,使孩子们读得有趣。现在听说他们在家时也爱看书,怎能不喜?忧的是农村家长文化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怎么才能使家长直观地感受到让孩子多进行课外阅读的好处并从心里支持他们读课外书呢?恰逢期中家访,我决…  相似文献   

18.
卢梭说:“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至于一个人如果为了金钱而从事这种职业的话。那么他就配不上这样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正是这样的职业。”我们是教师,我们所从事的正是这样高尚的职业.为学生的成长奠基.为学生的远行导航.为学生享受生命的快乐提供有力的支持。他们生来是软弱的.所以需要力量:他们生来一无所有,所以需要帮助;他们生来是愚钝的,所以需要启导。  相似文献   

19.
主持人:暑假期间,老编本想组织一个“快乐暑期”的话题,没想到跑了几所学校,看到的却是“哀鸿一片”——寂寞的校园,满脸疲倦的老师,无精打彩的学生,沉闷的课堂……听到的则是怨声载道。老师说他们是在透支生命;学生说他们被学习压得快喘不过气;家长说他们心疼孩子,但很无奈……哪有快乐可言?罢罢罢!看来老编只好放弃“快乐暑期”,另寻主题了。这不,走了一圈下来,脑子想的全是补课两个字,不妨,就以补课为话题,让我们听一听补课师生的心声,快乐着他们的快乐,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就算是老编送一份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吧。  相似文献   

20.
家长的生育观、指家长生养、教育子女的动机,即家长为什么要生养和教育孩子。生育观对家长的教养态度有很大的影响。家长教育子女的动机很多,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为国教子”型、“为孩子发展”型、“实惠”型和“家长自己”型。从家长为孩子择业求职的动机,我们就可以看出其生育观。如有的家长为孩子选择某种职业,是因为这种职业“国家特别需要”和“对社会贡献大。”这是典型的“为国教子”家长。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从未来社会的需要为出发点的。另有一种家长,在为孩子择业作考虑时,更加重视是否“有利于孩子施展才能”和“符合孩子的兴趣,”他们是从孩子本人将来的幸福考虑的。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客观上是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