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数学学科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学会养成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探究数学规律的习惯,培养学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即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价值,才能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学会热爱生活、热爱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数学高于生活意思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树立学生探索规律的信心,开掘学生创造性思维,燃起学生研究数学的愿望。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相似文献   

3.
李巧红 《考试周刊》2014,(59):65-65
数学是一门趣味性较强的学科。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学一定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架起挤粱。把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本文拟从两方面探讨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利用生活经验来理解数学问题,理解生活世界。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做数学”。通过研究,旨在使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己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6.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和重要原则。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一、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西师大版第一册数学实验教材《上学了》,让学生感受到上学第一天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7.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寻找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帮助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达到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离我们并不遥远;同时也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磨砺人生。  相似文献   

9.
<正>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怎样让数学走进生活实际,促使学生探索数学奥秘呢?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体会。1.在生活中找问题感受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  相似文献   

10.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点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11.
在数学教学中,让生活浸润数学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引领学生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每位数学教师应重视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联系学生和社会生活的实际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有效性。一、生活素材浸润数学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2.
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却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况:学生天天与数学打交道,却对生活中的数学熟视无睹,对数学缺乏兴趣,学和做无法同步发展。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数学沟通起来呢?我尝试用生活理念建构数学课堂教学,力图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理念,贯彻“教、学、做”合一的精神,把学生生活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驾驭数学理念,思考周边事物及问题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优化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3.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14.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抽象、枯燥、沉闷的数学课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着力创设一个形象、生动、活泼的生活课堂,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浓郁的生活气息中探究数学、应用数学、感受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客观世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15.
王淑芳 《宁夏教育》2013,(12):45-45
数学源于生活又植根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把生活内容引进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加强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生活化的数学意识。学生学习数学在体验生活中融会贯通,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数学生活"是指与数学有关的生活。丰富学生的数学生活,就要善于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品"数学。  相似文献   

18.
彭高俊 《广西教育》2012,(14):78+80-78,80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因此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必将成为数学教育的新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初中数学教学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师应如何把生活中的数学呈现给学生,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中的数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我们的数学教学变得更精彩呢?一、收集生活实例,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我们知道,教材所举的实例毕竟有限,要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还要从多渠道收集生活中的实例.  相似文献   

19.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牦电,将数学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使学生不仅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而且爱好数学。因此,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相似文献   

20.
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从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走进课堂,能让学生感到生活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离自己并不遥远;同时也感到生活离不开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受到教育,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