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希腊古典"和谐美"与中国古代"中和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民族的美学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内在本质的体现。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美学精神 ,这种美学精神以其特有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为其土壤。西方古代的美学精神是古代希腊的“和谐美” ,而中国古代的美学精神则是先秦时代的“中和美”。这两种美学精神固然有其相同之点 ,但更多的则是相异之处 ,影响几千年 ,直到当代 ,形成各有其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真可谓两峰对峙 ,双水分流。本文拟以希腊古典“和谐美”的论述为主 ,同时论及它与中国古代“中和美”的相异。一希腊古典美包括艺术及理论两部分。它在人类美学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具…  相似文献   

2.
(二) 在汉文化所特有的楹联艺术中,数字联可谓独呈异彩。而数字联中的序数联要将一至十等十余个数字巧对出来,嵌入字数本已十分有限的上下联中,难度极大,作者不仅必须精通平仄韵律有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而且还得熟知天文地理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修养。因而一些脍炙人口的序数联,被视作楹联艺术乃至汉文化中的瑰宝。限于篇幅,下面介绍几联有代表性的佳作: (54)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柜,中军账内,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幅南阳诸葛武侯祠内的名联取材于三国故事,上联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数词,下联取“东西南北中金木水火土”五方五行的十个名词,对仗严谨,将诸葛亮的智慧才华及一生丰功伟绩囊括其中,联句言精意深,崇论闳议,雄桀伟美,堪称精品。关于下联,有人据《三国演义》中赵子龙单骑救阿斗的故事另对:“怀孤主,突重围,单枪匹马,两军阵里,战数百千员猛将,独力犹能保万全。”此下联亦不失为上乘之作,上下联合在一起颂扬了孔明、赵云一文一武两位最受人尊敬喜爱的英雄。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学--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4年,在生态问题日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热点的形势下,中国学者提出了“生态美学”这一崭新的美学观念。许多中国理论工作者从生态文艺学、文艺的绿色之思、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等多重视角对这一美学观念进行了丰富与发展。“生态美学”同国际上日渐勃兴的“生态批评”、“环境美学”密切相关,但又有别于它们。它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观念,是中国美学工作者的一个创意。它的提出对于中国当代美学由认识论到存在论以及由人类中心到生态整体的理论转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它不是一个新的美学学科,而是美学学科在当前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茶道即人道——中国茶道思想分析陈香白一《周易系辞》由卦象的变化总结出“立象以尽意”的思想,强调了规范之美。人体本身就是“规范”之美的典型:其结构之稳定,让观者一眼便可辨清人或动物。人体规范之美即生命美,它是天生自然的,契合了天道自然。人体的这种“存在...  相似文献   

5.
文献分析表明,孟子所谓充实之谓美意味着美就是生命完满实现其整体特性时的存在状态。孟子的这种生命美学观是在孔子全幅开辟了生命世界并强调文质相辅相成的基础之上,通过接受子思诚则形的本体论原则与稷下先生将生命充盈与美联系起来的思想,对先秦和、全之谓美的观念的进一步发展。它强调了美是生命本身自足时的存在状态而不是一种外在文饰,论证了美善统一原则,并更细致地区分了美的层次、突出了美的非现成性。这种主张从根本上表明先秦儒家既强调善也崇尚美。在中西美学视域融合下其美学意蕴与意义值得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6.
"乐"的超越与"仁"爱之美--孔子美学的"类"觉醒本质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美学通过人生的“乐之”境界 ,明确提出了其对美的形成根源的根本看法 ,指出了美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而奠定了儒家美学的“类”本体论基础。“里仁为美”体现了他的入世致用和境界物化的美学内容 ,是“乐之”境界的“仁”学实践。而“大同”理想则体现了他对人的“类”本质和社会发展“类”归宿的天才觉悟及对异化的断然拒绝 ,表明了人与人、人与自然感应相通、呼吸与共、和谐相处的可能性 ,即在与天“同一”的“乐”的和谐态中所达到的超生物和超社会的审美存在 ,这是人性在获得物质和社会的非异化满足后的美学归宿。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美学特征和审美心理的梳理,结合现代游戏美术设计的实际案例,揭示中国传统美学在游戏美术设计中的运用方式和效果,以此为基础探究中国传统美学对游戏美术设计的价值和影响。该文认为,当下“新国潮”游戏美术设计“重表征轻内在”的中国传统美学元素应用违背了中国传统美学“重意象重神韵”的审美要求,客观上制约了“新国潮”游戏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实困境使得中国传统美学和游戏美术设计的融合面临了不小挑战。在未来的“新国潮”游戏美术设计中,游戏开发者应当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美学的社会文化效应及“美在意向”的深刻内涵,促进游戏创作在文化传承和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相似文献   

8.
性朴论(非"性恶论")是荀子美学思想的根据。以此为基础,立足于性伪之分、强调化性起伪的"性伪合"则是荀子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荀子的美学思想主要集中于其关于礼乐的论述中,礼制之美、音乐之美等是荀子对先秦儒家美学的重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山水美学发轫考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一支山水美学 ,由孔子“知者乐水 ,仁者乐山”和道家的“澄怀味象”发其端。儒家以山水“比德” ,至汉而美感退化。文艺家对山水美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是从《楚辞》时代至南北朝 ,有宋玉肇始的赋家山水 ;顾恺之、宗炳等的画家山水 ;袁崧、谢灵运等的诗文家山水 ,呈现为三种类型和三个相衔接的阶段 ,人们终于突破了头脑中“比德”等种种障碍 ,而对大自然山水“情用赏为美” ,并有诗文绘画中再度的审美创造。山水美学经历漫长的发育期 ,终于成型 ,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围屋是赣、粤、闽边区客家人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它集家、祠、堡于一体,集建筑与美学于一体,是客家人在赣南定居生活与活动的“化石”,特别是赣南的龙南县,因围屋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而成为赣南“围都”。“围都”声名鹊起围屋是客家先民们为我们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晋末之乱  相似文献   

11.
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文化差异性是始终存在的。历史上对待这种差异性曾经有过三种不同的态度。 第一种是对凡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一概作为异端,或称为不开化的野人,或称为类同禽兽的蛮夷,必征服之,同化之,以至绝灭之而后快。当年白种人占领南、北美洲,对当地土著文化就是持这种态度;孟夫子提倡的“用夏变夷”,鄙视“南蛮(?)舌之人”,引经据典地推崇“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也与此相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先生目前针对所谓的1999年“恐怖大十字”会给人类带来大劫难的“预言”说,人们不要自己吓自己。所谓“恐怖大十字”或称“十字连星”是一个日本人在70年代写的一本名为《1999人类劫难》一书中所谓宣扬的“理论”。书中称,1999年8月18日太阳系中十大星球将相对地球排列在相互垂直的两条线上,意味着“上帝”要惩罚人类,是人类无法挽回的“大劫难”的征兆。  相似文献   

13.
美,天人之际的探寻。 ——题记 一 人生的终极关怀 人生,忙忙碌碌,熙熙攘攘,闹闹腾腾,纷纷扰扰,寻寻觅觅……人们不禁要问:人生希望的、追求的究竟是什么?到底什么是人生的终极关怀,终极目标,终极理想? 翻开历史上卷帙浩繁的论著,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先哲们,不管是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科学家、宗教家,不论他们从什么角度,用什么语言,来研究宇宙,来探讨人生,最终都会集中到一个字上来:美。他们在追求着、寻觅着、探索着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怎样才能使人生充实而美好? 孔子曰:“里仁为美。”他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把“仁”视作鉴别一切美恶的标准与尺度。所谓“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均不能离开仁,诗歌当然也不能例外。 孟子云:“充实之谓美。”他以为人的“善”、“信”是美的前提,美的基础,而后方能进入“大”、“圣”、“神”的人生境界。 庄子则以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他承继了老子“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恬淡为上”的观点,追求的是那种“无物累,无人非”的澹泊虚静的生涯。 虽说这儒道两家对美的认识不同,评判标准相逆,价值取向迥异,或趋向入世,或趋向出世,或重在参与,或重在超脱,但他们都各自按照自己的理想描摹着美的人生图画。  相似文献   

14.
告别     
王充闾 《文化学刊》2013,(2):174-178
我们来到法兰克福的第二天,参观过国际书展之后,晚间,应东道主邀请,在莱茵河畔的“老歌剧院”,聆听了一场格调高雅且令人心旌摇荡的交响乐。我原是音乐的“不良导体”,混了几十年,也没有锻炼出来一对“有乐感的耳朵”。特别是对于具有复调性、交响化特点,被人称作“庄严宏伟的音乐殿堂”的西洋交响乐,更是接触不多,知之甚少。什么多乐章的交响曲啦,什么交响诗、协奏曲啦,什么音乐会的序曲、组曲啦,充其量也只能粗加分辨,至于品鉴其所谓“稀世之美”、“味中之味”,则是一片茫然。  相似文献   

15.
意境深远     
中国山水画艺术博大精深,从古到今,画家们一直在不断探索和丰富着她,要达到情景入妙,以趋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的效果,非一日之功,合肥亚明艺术馆画家陈廷友坚持继承与创新,作品既有传统风范又注入现代美学意识,意境深远和谐,有“情疏韶秀”之美。  相似文献   

16.
魅力荣成     
在山东半岛最东端有一座古老而年轻的海滨城市——荣成,它三面环海,海岸线长500公里,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中国距离韩国最近的地区。春秋时代荣成被称为“朝舞”之地,意思是风光之美,连朝日都不愿离去,为之“且舞且蹈”。在中国中央电视台“2004年度中国魅力城市展示”活动中,荣成市以  相似文献   

17.
六朝乐舞之审美格调、美学思想 六朝乐舞之审美格调首先体现了审美主体的人的情调、风度,即体现了六朝风流气度。《宋书·隐逸》载,“衡阳王义季镇京口”,“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涧甚美,(戴)顒憩于此涧,义季亟从之游,顒服其野服,不改常度。”谈宴终日,“为义季鼓琴,并新声变曲,其三调《游弦》、《广陵》、《止息》之流,皆与世异。”太祖闻其好乐,赠正声伎一部。音乐成为六朝时尚和名士的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18.
君子人格是儒家学派的理想人格,代表了儒家对于人生实践的价值取向,《论语·为政》提出了“君子不器”的重要论断,朱熹理解为君子人格不能如器具一样,只是具有一种特定功用,此说颇有影响。而在《论语·子路》中又有“君子……使人也,器之”的讲法,这种“器之”与“不器”之间的矛盾难免使人们理解儒家人生价值取向和个人人生道路选择时造成困扰。该文通过解读文本,分析儒家对于人生与做事的基本态度,重新理解器与不器的关系。在儒家眼中,有健全人格的人应该是道德的、开放的、处在丰富的关联中的,因此人完整的、现实的生命有别于器,而在面对具体事务时要尽己所能,恕人不能,也不可忽视对人器性方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生活方式的国际传播曾经被美西方纳入国际传播领域,通过宣传西式生活方式来打造特定的文化倾向和文化认同。如今,中国生活水平的提升推动生活方式的升级,人们对生活审美的追求正在从无足轻重向“诗意地栖居”嬗变。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传播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有机组合,呈现系统、整体的文化之美,通过传播的审美属性、审美价值、审美理念传递中国之美、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相似文献   

20.
母性崇拜与审美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性崇拜与审美文化——中国美学溯源研究述略仪平策当代人类学研究认为,文化具有某种人格气质。它往往选择一种气质或融合几种相关的气质,并把这种选择“专断”地揉进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而在学术和艺术领域表现尤为突出。①这种文化气质论给我们的中国美学研究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