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重及二重以上否定句由于使用的否定词或表示否定意思的词较多,容易使人搞不清句子的真正意思。其实把握这种否定句的意思并不难,可以用一个很简便的方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即:看到二重及二重以上否定句首先读全句,然后数一数这种否定句中的否定词、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的个数以及是否表示反问语气,最后将这些个数相加,相加的总数是偶数就表示肯定的意思,是奇数就表示否定的意思。这里要特别注意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与反问语气,一个表示否定意义的动词要作一个否定词来看待,反问语气同样也要作一个否定词来处理。如以下几个否定句:①他对我这样好,我怎能不去呢?②难道能不地球不是绕着太阳运行吗?  相似文献   

2.
表疑反问句     
无论语法书还是修辞书,对反问句都是这么说的:反问是为激发本意的无疑而问,“常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表达的是“胸中早有定见”,它只是“为了加强语势,增强感情,故意用疑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表达的意思相当于陈述句。如: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四册《卖柑者言》一文有“岂其愤世嫉邪者耶?而托于柑以讽耶”一句,课本没有注释。五省(区)编写的教学参考书将此句当成反问句,译成:“难道他是愤恨世俗、嫉恶奸邪的吗?因而假借柑子来进行讽刺的吗?”不少古代散文注本,也多持此说。我觉得这种译法值得商榷。反问是无疑而问,其特点是用否定的问句来表示肯定的答案,或用肯定的问句来表示否定的答案。在古代汉语里,反问句的这一特点也比较明显。例如:  相似文献   

4.
当涉及佛性的问题时,禅师们一般不做正面回答,而是用反问的方式回答,让学人反躬自省。当问话人对佛性等表示毫无疑问时,禅师用字面肯定式进行回答,实际上是表达否定的意思。当问话一方对佛性等有疑问时,禅师用字面否定式进行反问,实际上是表达肯定的意思。当禅师需要加强语势时,用连续反问的形式回答。反问教学法需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5.
反问句的否定指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问句只问不答,它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而这“确定意思”的准确把握,需从反问句的结构特征人手。各种结构的疑问句形式都可用作反问,但其否定指向不尽相同:是非问和特指问形式的反问是对问句所含命题的否定,否定指向既涉及“质”,也涉及“量”;选择问、正反问形式的反问,否定指向主要靠语境决定,否定的是某一或某些肢命题。  相似文献   

6.
正反问反问句是一种借用正反问形式表示反问的特殊的反问句,其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同时在句中存在,倾向性难以在句式中表现出来,但又不能不表现其倾向性。经过考察,这种反问句的形成以及其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倾向由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反问句(也叫反诘句、诘问句)运用疑问的形式和语气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答案就在反问之中,能起到强调的作用。但是,有时候反问句的后面紧跟着与之密切相关的语句,用以说明或揭示反问句所蕴含的意思。如在《林海》中有这样一例:“看,‘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反问句“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浪花吗?”是个比喻句,肯定的意思已在反问之中了。但“白浪花”是指什么呢?也就是把什么东西比作“白浪花”呢?接下来就用“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加以补充说明,这正是反问句所蕴含的意思。类似这种反问句后面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反问后续句”。反问后续句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经常可见,就其表达作用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对反问句加以补说。例如: ①我们在这里安了家,扎了根,将来要种更多的蔬菜瓜果,光靠人工授粉怎么忙得过来?我在码头上等船,就抽空儿捉了些小昆虫带回来。(《彩色的翅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第四册《大自然警号长鸣》一文有一句话:“人们,你们究竟各各站在哪一边呢?”《初中节节练》(武汉出版社)把它归人反问修辞格,对吗?反问辞格必须具备两个特性:其一,无疑而问,答案已包含在句子里,不需要回答。其二,肯定的反问表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表肯定的意思。请看例句:①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鲁迅《论雷峰塔的倒掉》)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彭端淑《为学》)上面两例都用了反问辞格,具有上述两个特性。例①是肯定反问表否定之意: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不相干。例②是否定反问表肯定之意:人之立志,应胜于蜀鄙之僧啊。而“人们,你们究竟各各  相似文献   

9.
※经典语段一※据说,那些雪域高原上的高僧大德,每晚临睡前必将碗倒扣,纪念这蜉蝣般苦短的人生。世事无常,时间又是一切事物的破坏者,谁敢断言自己明晨就一定能醒转?这残酷的真理甜蜜的谎言你更愿靠近哪一个?由这一价值评判发端,或许能回到生命的原乡,做一个冷静的观察者而非热闹的感受者。(选自高考满分文《悟不透的世事人生》)妙处可言反问是一种用疑问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意思的辞格。这种辞格具有强烈的反诘语气,在议论的过程中,恰当地选用反问,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论证更加有力。比如上文中连用两个反问,层层递进,有力佐证了中心论…  相似文献   

10.
1.Well,youmustntcrosstheroadnow.(L65)哎,你不该现在横穿马路。句中的must是情态动词,它没有人称和数的变化,其肯定形式表n示“必须”,“一定”的意思,其否定形式表示“不应该”,“不能”的意思。肯定回答用“Yes,主语+must.”,否定回答则用“No,主语+neednt.”。而回答“Mustnt+主语+动词原形...?”的一般疑问句时,肯定回答可用“Yes,主语+may/can/must.”,否定回答则用“No,主语+mustnt/neednt/cant.”,但意思不同。例如:—MustIstayathome?我一定得呆在家里吗?—Yes,youmust./No,youneednt.是的,你必须(得呆在家里)。/不,你不必。…  相似文献   

11.
反问句(也叫反诘句、诘问句)运用疑问的形式和语气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答案就在反问之中,能起到强调的作用。但是,有时候反问句的后面紧跟着与之密切相关的语句,用以说明或揭示反问句所蕴涵的意思。如在《林海》中有这样一例:“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反问句“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是个比喻句,肯定的意思已在反问之中了。但“白色的浪花”是指什么呢?接下来就用“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加以补充说明,这正是反问句所蕴涵的意思。类似这类反问句后面的句子,我们称之…  相似文献   

12.
这道题讲的是怎样表达肯定和否定的意思.共有四句,每组三个句子.第一组的第一句用"……是……"表示肯定的意思,第二句用"……不是……"表示否定的意思,这是常用的典型的表达形式;其他各组的第一、二句都分别与这两种句式相同,只是用来表示肯定和否定的词语不同罢了.第一组和第四组的第三句是用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第二组和第三组的第三句是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这两种形式学生平时见得不多.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学这道题,一要多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句意;二要进行比较,让学生辨别各类句子的异同.教学时,可重点指导学习第一组和第二组的第三句.1.学习第一组的第一、二句,掌握肯定与否定的典型表达形式.先指导朗读,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  相似文献   

13.
作为修辞性问句的反问句,应该具有三个特点:(1)说话者(或作者)无疑而问,答案已包含在问句中。(2)语气比陈述句强烈。(3)它只有两种形式:一是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一是以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以上三点,尽管存在不同的具体表述方式,修辞学界所持的看法却并无二致。问题出在具体判别  相似文献   

14.
反问句, 通常表现为以肯定加疑问的形式表达否定的意思,或者以否定加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这是反问句的两种基本模式。在这两种模式中,疑问形式的肯定或否定都是单纯的。《沁园春·长沙》中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记”与“否”并列,肯定与否定对举,已不再是“单纯”的肯定或否定,虽然有强烈的疑问语气,却不符合两种基  相似文献   

15.
反问句(也叫反诘句)是用疑问的形式和语气来表达肯定或否定意思的,是一种无疑而问的疑问句,由于答案就在反问之中,因此一般用不着作回答。但有时候反问句的后面也有“回答”部分,有的修辞学著作把这种现象看作反问和设问的结合运用。例如在《粜米》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吗?各处的米像潮水一样涌出来,隔几天还要跌呢!”此倒中的反问句“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吗?”意思是“现在是跌价的时候,你们都知道的。”但  相似文献   

16.
“差点儿”是一个副词。它和“差点儿没”在句子中,通常用来表示某种事情几乎要实现而没有实现,或者是几乎不能实现而终于实现了。其用法是放在肯定句中则表示否定,放在否定句中则表示肯定。例如:1排了好半天队,差点儿就买到了。2我紧跑慢跑赶到那儿,还差点儿没看上!例1,是希望办成的事,几乎成功而终于没有成功。这是在肯定句中表示否定,有惋惜或抱怨的意思。例2,是希望办成的事,几乎没有可能成功而最后成功了。这是在否定句中表示肯定,有庆幸、赞叹的意思。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差点儿”和“差点儿没”相互配合,在陈述的句子中,却可以收到…  相似文献   

17.
一、反问句的定义及作用反问句即通常所说的反诘疑问句,是一种无疑而问、明知故问的疑问。“它疑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否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肯定的内容,肯定句用反问语气说出来就表达否定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未尝+不”形式在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中大都是用一个双重否定表示一种周遍性的强调,而在清以后的白话小说中却是表示一种委婉的肯定,语气较弱。其主要原因一是“没有”盛行以后,“未尝”表示否定的语法功能逐渐被“没有”取代;二是“没有”进入到双重否定句式中,具有周遍意义。“未尝”作为双重否定表示委婉的肯定这一语义特征加强,“未尝不”形式表示委婉的肯定与其所在的句式联系是比较紧密的。  相似文献   

19.
提起双重否定的表边形式,人们自然会认为是表肯定的意思,因为“负负得正”嘛!不过,不同的是要比肯定表达形式语气更强烈一些,起强调的作用。其实,并不尽然,也有比肯定表达语气要弱的:就是比肯定语气强烈的也有种种不同情况.下面就举例来说说双重否定表达形式的几种修辞作用。一、一般的强调,表肯定,比肯定表达语气要强,含有“必须、应该、一定要”等的意思.例如:  相似文献   

20.
英汉两种语言中否定的形式差异很大。汉语说“任何人都做不到那种事”。英语表达“Nobody can do it.”或“No one can do it.”而不是“Anybody cannot do it”。英语是有些词语只能用于肯定句,而有些词语只能用于否定句;有些否定形式表示肯定含义,而有些肯定形式却表达否定意思。下面分别举例说明上述否定句型,并阐述理解与翻译中应注意的要点。一、全部否定句全部否定句是指在句子中使用表示全部否定意义的词的句子。除用否定词not否定谓语外,还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