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王志荣 《收藏界》2011,(5):90-90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始货币逐步演进为铸币,即早期钱币。诸侯列国先后铸造钱币,各自为政,并不统一。列国钱币的形态、制式、名称、重量等等,各有特点,十分复杂,除了铸青铜钱币外,个别地区还使用贵金属称量货币,有些地区仍继续沿用原始货币,但主要流通货币是铜铸币。春秋战国青铜铸造的钱币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布币、刀币、圜钱、贝形钱四大类型。各大类型有多种多样的品种组成。战国中晚期(约公元前4~3世纪),  相似文献   

2.
空首布欣赏     
周少华 《收藏界》2012,(8):74-77
"耕田农具去复还,九代古都出最全。城邑干支多奇字,勿当抱布贸丝钱"。这是邱思达先生有关布币的诗作,贝币、布币、刀币、圜钱,被称为我国先秦时期的四大钱币体系。布币,又名铲币,是春秋战国时期青铜铸币的一种,是模仿古代一种农具铲而来。布币的种类很  相似文献   

3.
李学民 《收藏界》2013,(11):63-6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货币文化从四五千年的易物阶段开始,至商周时期出现了贝币,到先秦时期,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了四大货币体系,分别为刀币、布币、圜币和鬼脸钱。享有“胶革鱼盐之利”的齐国,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交换也日益繁荣起来,  相似文献   

4.
戎畋松 《收藏》2013,(7):88-91
春秋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金属铸币在贸易活动中开始出现,并逐步取代广泛使用的贝币和各种实用货币。这一时期的铸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通区域和货币体系。南方的楚地流行由贝币演变而来的蚁鼻钱;中原农耕地区开始使用由农具铲演变而来的布币;东北部渔猎地区则出现了由工具刀演变而来的刀币;再后来又出现了由纺轮或玉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6,(11)
正先秦钱币,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出现的货币,包括原始货币、金属称量货币和金属铸币等,这是货币从产生到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根据不同的流通区域,逐渐形成了先秦四大货币体系,而布币就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章。布币主要流通于三晋、两周地区,其形制源于农具铲。布币又可分为空首、平首两大类型,每个类型中根据其首、  相似文献   

6.
《收藏》2020,(10)
正战国时期赵铸币,流通于三晋、两周地区。赵国在当时是战国七雄之一,商品经济较为发达,货币形制也比较复杂,且种类繁多,富于变化。纵观整个战国时期,赵国境内所流通行用的货币形态,大致上可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三孔布、刀币、圜钱等几大类别。在赵铸币中,地名为"蔺"字的货币,就有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小直刀、圜钱五种,其中小直刀与圜钱甚为少见,属珍稀品种。地名为"离石"的货币,在形制上亦可分为尖足布、圆足布、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经济在我国的确立,货币发展也随之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在此期间逐步形成了以刀币、布币、圜钱、蚁鼻钱为主的四大货币体系。其中圜钱铸于战国时期(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此类钱为圆形圆孔,面背一般均无廓。穿孔不太规整,一般正面较大,背面略小。钱体背部平整,背径略大于面径。钱的穿眼内多能观察到钱币铸  相似文献   

8.
田文 《收藏》2013,(4):101-111
先秦货币的收藏和研究由来已久,早在宋代就被逐渐纳入金石学范畴,洪遵《泉志》最早提出观点:"余谓春秋之时,下迨战国以铸泉立币,各擅其利。"其论断可谓严谨审慎。洎至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再度兴起,并分化出对历史货币的专项考订注疏,由此成就了一批有影响的著作。除梁诗正等奉敕纂辑的《钦定钱录》外,尚有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李佐贤《占泉汇》等著录,将先秦时期繁多的贝币、布币、刀币、圜钱等加以校勘分类,鉴别考释水准很高,成为泉学之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9.
田文 《收藏》2013,(7):101-111
先秦货币的收藏和研究由来已久,早在宋代就被逐渐纳入金石学范畴,洪遵《泉志》最早提出观点:"余谓春秋之时,下迨战国以铸泉立币,各擅其利。"其论断可谓严谨审慎。洎至清代,受乾嘉学派影响,金石学再度兴起,并分化出对历史货币的专项考订注疏,由此成就了一批有影响的著作。除梁诗正等奉敕纂辑的《钦定钱录》外,尚有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冯云鹏、冯云鹓《金石索》,李佐贤《占泉汇》等著录,将先秦时期繁多的贝币、布币、刀币、圜钱等加以校勘分类,鉴别考释水准很高,成为泉学之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0.
黎凤歧 《收藏界》2010,(10):78-78
在我国的货币历史上,货币种类五光十色,千奇百怪。除了金、银、铜、铁、铅等不同材质的金属铸币及纸币、贝币、玉石币外,还有一些珍贵可爱的实物币,如:布币、皮币、瓷币、茶叶币、玳瑁币、小头钱、象牙钱等等。  相似文献   

11.
《收藏》2017,(4)
正春秋时期的齐国就已是东方大国,而青州正处于齐国腹地,因东临沿海,得渔盐之利,遂采取重工商,发展畜牧、纺织手工诸业政策,使齐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正如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齐带山海,膏壤千里,易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到战国时期,齐国经济实力更加雄厚,国库充裕,商品经济活跃,对货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于是齐国货币在东部地区开始大量流通,从而促进了货币制度的改革。从青州历年来出土的齐刀币、刀币范情况看,其分布比较广泛。现就出土齐刀币及刀币范的地点,结合文物遗址调查,出土地的分布特点等进行简单的归纳及分析,  相似文献   

12.
刀币是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流通货币中的一大门类,其中以齐国刀币最为著名,俗称齐大刀。该类钱币铸造精美,钱体宽大,为刀币之最,是钱币收藏者非常喜欢的品种,近年来价格不断飙升。齐大刀根据刀面字数的不同,又分为  相似文献   

13.
董大勇 《收藏界》2013,(7):75-75
央视一档收藏节目,最近播出一场"绝活"。山东某地一集币专家当场表演齐刀币鉴定,技艺"非同寻常":其一是敲击刀币,听声音亮与哑。此法是传统常用手段,无可厚非,两三千年前的铜制品经长期氧化,声自变哑本属正常,但是这并非完全可用在赝品泛滥的今日,当今高手造假者早已不用新铜铸造高古假币,而用价格相对较低的汉五铢及其他古铜器破片熔化制作,单从表面颜色与声音辨识  相似文献   

14.
王莽是铸造货币的能手,史称“三绝”之一,他曾多次实行货币改革,铸钱的数量与花样也称著于中国货币史。对于集币者来说,最使人津津乐道的要数“六泉十布”和“国宝金匮·直万”等大名誉品,能集全一套者,被人艳羡不已。至于其他则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刘存忠 《收藏界》2010,(11):78-79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铸行钱币的国家,早在公元前11世纪前后的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形似海贝的铜金属贝以及形状似铜铲,但只有13厘米长的原始空首布币。原始布币的发现,使我们认识到后来出现的空首布以及更迟出现的釿布、方足布、圆足布、锐角布等布币,是由劳动工具——铲(指一种可以装柄的用来松土除草的农具,古代称"镈",镈与布同音,布币的称谓源于此)演变而来的。  相似文献   

16.
党顺民 《收藏》2013,(7):92-97
据史籍及近年来考古资料载述,春秋战国时期,晋、秦、魏、赵在今天的陕西境内各据有领地。晋国曾一度占据的河西为陕西沿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秦国则占据陕西境内中西部大部分地区,魏国占据河西及陕北少部分地区,赵国仅占据过陕北部分地区。近年来,在陕西境内陆续出土了数批战国时期货币,其中包括秦国的圜钱、半两钱,魏、赵国的布币、圜钱等(见图)。现根  相似文献   

17.
圁阳刀币     
《收藏》2020,(9)
正在先秦货币四大体系中,刀币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刀币分类中的"直刀系列",被泉界定为战国时期中山、赵国所铸行的流通货币。直刀旧称钝首刀,因首部呈弯弧形,亦称圆首刀。后经演变,首部渐成斜坡状,及至更为平直,故名直刀。从实物看,早期中山铸币刀柄正面为一条竖筋,赵铸币刀柄正面有两条竖筋,再到后来的圁阳刀则无竖筋线。  相似文献   

18.
笔者于2008年下半年北上寻泉之旅期间,有幸在上海集到一枚战国"半圜"钱,直径27毫米,穿径8毫米,厚0.5毫米,重约3.5克。该泉生坑,青铜质,从边沿一小破裂处可以看出,青铜质因年久已经严重氧化。钱文为古代大篆书,横读,内穿亦圆,也称圜钱。圆孔不规整,呈喇叭口形状,此乃中国古代钱币从刀币、布币向圆孔、方孔钱币过渡的实物佐证。  相似文献   

19.
叶伟奇 《收藏》2009,(10):144-145
红色货币是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发行的各种货币的统称。根据发行时间的先后,钱币收藏界一般认为红色货币可以分为“苏维埃币”“抗币”和“区币”三种类型。“苏维埃币”发行于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相似文献   

20.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率领全国人民开展长达28年的反帝反封建新民主主义革命,为建立红色政权,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和经济封锁,各革命根据地相继成立银行,发行苏维埃布币、纸币、银圆、铜圆等各种流通货币,在中国货币史上占有极其显要的独特地位。这种苏维埃货币已成为今天钱币爱好者的宠爱。笔者藏有三枚由手工打制而成的早期苏维埃银圆和铜圆,留传至今,十分难得。一、平江县苏维埃政府银圆1928年7月22日国民党湖南独立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